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研究

2017-05-24方玉梅韩朋娟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渐进性经济体制邓小平

方玉梅+韩朋娟

[内容提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的成功。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渐进性改革策略、协调性改革策略、实践性检验策略以及权威性领导策略保证了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巨大成就。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全面深化改革;启示

改革策略恰当与否直接关乎改革成败。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中国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深入挖掘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对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渐进性改革策略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情况复杂,改革决策风险很大。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1]改革是有风险的,“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2] “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3]总体来说,邓小平的渐进性改革策略思想包括改革目标的渐进性、改革领域的渐进性和改革区域的渐进性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目标的渐进性。“改革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改革总目标的实现要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改革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建立也是通过市场取向的渐进改革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从邓小平1979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1992年南行讲话提出的“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再到十四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再如政治体制改革。“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7]但“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8]

第二,改革领域的渐进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体制改革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社会生产力以其他旧的社会制度没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旧的体制机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发展,各项事业遭受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应地对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改革。邓小平深刻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实践中不断遇到障碍,根本原因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展不相适应,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无法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经济体制改革也无法进行。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文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因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0]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也要注重教育体制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再到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的相互继起,展现了改革领域的渐进性。

第三,改革区域的渐进性。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这是我国改革区域的渐进性特点。首先对农村进行改革是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所以,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11]农村改革政策见效快,增加进行城市改革的信心,为城市改革提供经验。

根据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沿海与内地存在的区位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巨大现实差距,从宏观经济效率出发,邓小平提出先沿海后内地的改革区域渐进性推进策略。中央在沿海先后开放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城市,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发展的示范作用下,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再到省会城市、内陆全面铺开的沿海—内地—西部的区域渐进性改革发展格局。

渐进性改革策略解决了改革的演进路径问题,把改革目标的坚定性、改革步骤的稳定性与改革进程的连续性有机结合起来。出现的问题逐步纠正,最后通过逐步积累完成改革大业,既避免了由于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又保证了改革的持续性。

二、协调性改革策略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中,改革的整体协调策略思想也很突出。协调性改革策略思想不仅包括改革领域的协调、改革区域的协调,还包括改革与发展、稳定关系的协调,这是改革顺利进行和改革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第一,改革领域的协调。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12]在推进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关系。“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贯彻。”[13]“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14]同时,邓小平也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15]在教育领域,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16]

第二,改革区域的协调。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沿海地区改革与内陆地区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首先对农村进行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和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又进一步带动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包括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应用。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地区發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很好地协调了沿海地区改革与内陆地区改革。

第三,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协调。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7]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不安定,政治动乱,就不可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谈不上。”[18]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不仅什么都搞不成,而且不能保障取得的成果。为了发展而求稳定,为了求稳定而发展,注重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协调性改革策略解决了改革基本原则的问题。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改,关乎改革的成败。邓小平的这种整体性协调改革策略既区分了改革不同领域、地区的轻重缓急,又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进而保证了改革的国家整体宏观利益的最大化。

三、实践性检验策略

邓小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和实践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里进行改革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19]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试验,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即“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有风险,一些人反对改革,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不与反对者争论,拿事实来说话,即“不搞争论”。

“不搞争论”是邓小平改革实践性检验策略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事也干不成。”[20]“我们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干,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就总结一步的经验,不妥当的就改。”[21]“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2]不搞争论,是通过“干”、“实践”来回应各种质疑,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对与错,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评判,抽象的争论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当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开始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这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23]“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24]这种示范、带动效应远比争论更有效率。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改革实践性检验策略的又一个重要思想。“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25]社会主义改革把握了改革的方向、根本原则,但对于改革的具体措施,书本上是没有的,需要探索和总结。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纠错的过程。通过对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成果进行评估与研究,总结经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改正,对于一时无法判断对错的,要在实践中继续检验,不断实现改革实践与认识的内在统一。

实践性检验策略解决了改革验证途径的问题。“不搞争论”、“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实践性改革策略的提出,使得我们既没有贻误改革的时机,又保证了改革经验的及时总结。一切犹疑都用实践效果来回答,不搞无谓的争论,“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性检验策略思想既为我国改革赢得了宝贵时间,又推进了改革大业的持续发展。

四、权威性领导策略

“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中央要有权威”,“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26]政府权威性地领导改革,可以成功防止不少国家变革中出现的那种社会失控和国家解体,可以减少改革中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降低解决复杂矛盾的成本和代价。

权威性领导策略,即中央统筹规划改革、有序推进改革,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策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重大革命,它不是毫无章法的,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有秩序进行。如果没有党中央的统一领导,那么就会出现政治、经济、社会的无序和动荡,影响改革的进程。邓小平从两个方面论述改革领导的权威性:一是中央要领导沿海地区发展带动内地发展的大局。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首先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一大局;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反过来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一大局,这一发展大局没有中央的权威是实现不了的。二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改革不只是一方面的改革,是多方面、综合的改革,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宏观管理改革。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算数,中央不是穷管,“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27]

权威性领导策略解决了改革的组织保障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党中央在改革中的领导权威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在整体性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在中央统筹规划、有秩序地领导下完成的。面对各种困难和阻力,党中央、果断决策坚决推进,才有今天的成果。

五、结论与启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主要包括渐进性改革、协调性改革、实践性检验、权威性领导四大策略。这四大策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贯穿于社会主义改革始终的。其中,渐进性改革策略解决了改革的演进路径问题,协调性改革策略解决了改革的基本原则问题,实践性检验策略解决了改革的验证途径问题,权威型领导策略解决了改革的组织保障问题。四大策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协调促进,共同形成了推进我国改革大业的共向性合力,保证了我国改革的顺利、持续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不竭思想动力。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深刻领会、科学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策略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要把改革目标的坚定性、改革步骤的稳定性与改革进程的连续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处理好改革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始终遵循实践真理标准思想;要保证改革领导的权威性,保证改革的整体宏观效果,同时也要处理好改革领导的权威性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22][23][24][25][26][2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113、241、122、155、373、178、252、176、108、65、117、177、164、108、121、124、266、374、372、374、155、113、277、278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2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15

[2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1]李 青.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9):149-151

[32]丁子信.系统把握邓小平的改革理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4):25-27

[33]李元书、王永贵.论邓小平的改革方略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J].理论探讨,1999(2):11-13

[34]郝建国.试论邓小平的改革控制方法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2):29-32

[35]周新城.邓小平关于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21(1):23-30

[36]张崇礼.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六要论[J].理论探讨,1996(6):21-24

[37]包心鉴.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理論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从邓小平改革思想到习近平改革论述[J].东岳论丛,2014(6):6-15

[38]冯颜利.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31-35

[39]胡涵锦.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及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7):22-27

[40]郑又贤.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启迪[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5):24-28

[41]李元书、王永贵、王惠然.论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想[J].理论探讨,2000(5):5-10

[42]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基点和强大动力——邓小平改革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新进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7):6-15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及其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研究”。

责任编辑/韩 芳

猜你喜欢

渐进性经济体制邓小平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猪渐进性萎缩性鼻炎——猪场不容无视的问题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
红色读物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选择研究——以电视行业为例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