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的仪式过程

2017-05-24卢德玉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阈限特纳神圣

卢德玉

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活动,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本文旨在运用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和特纳的“阈限”理论对旅游进行仪式分析。并将整个旅游过程划分为“在家”、“离家”、“归家”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情形进行说明。结合旅游的神圣与世俗性,探究“旅游热”现象背后的原因。

《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是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象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特纳以象征仪式研究闻名于学界。在《象征之林》中,特纳对恩登布人的仪式、象征意义系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论述与分析。就如书名所说一样,这是一本散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象征理论知识的探索,后一部分是五篇论文,论文的内容都是有关象征和仪式的民族志描述。书中特纳给予恩登布人的仪式很大的关注,后面的论文中就有关于割礼、狩猎、巫医仪式过程的分析。仪式过程是特纳关注的重点,“社会戏剧”、“公共场域”的概念都是从仪式过程中提取而来。本文旨在从特纳的仪式过程出发去分析旅游过程,阐述旅游与仪式间的联系。

一、“仪式”的概念

提到“仪式”,很多人类学家都把其归结于宗教的范畴,涂尔干、阿诺德·范盖内普、莫斯、休伯特等都认为仪式必须从属于宗教。涂尔干认为宗教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是:神圣物和仪式,但也认为仪式是世俗社会的某种“神圣化”表达,也就是说仪式并不是宗教的专利,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仪式”已被世俗化,它走下神坛,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相互交融,仪式可以神圣也可以世俗。

“从狭义上来说,仪式主要指与宗教有关的教义陈述、祭祀、仪礼、庆典、礼拜活动等”,“从广义上来说,仪式既包括宗教仪式,也包括非宗教仪式,如节日庆典、游行集会、入会仪式、运动会等。它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总称,是一种由拥有共同文化的特定人群所组织的不会经常发生的行为”。欧文·戈夫曼认为仪式是一种“敷衍的、落入俗套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个人表达他对某个终极价值的替代品的敬重”;特纳将仪式定义为“适合于与神秘物质或力量相关的信仰的特殊场合的,不运用技术程序的规定性正式行为”。“人类学家用‘仪式这一术语来指与正式的、非功利目的的地位有关的活动,包括诸如节日、庆典、诞生礼、入会仪式、婚礼、葬礼、游戏等事件,而不是仅仅限于宗教仪式。甚至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仪式还涉及到所有人类活动的表意方面”。仪式具有神圣-世俗雙重性质,仪式活动也经常被功能性的解释为在特定的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类别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社会整合的方式,无论是从仪式的类型还是功能上看,它总是对不同的群体起着不同的作用,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二、“仪式过程”理论

阿诺德·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研究是仪式过程研究的典范,范盖内普在仪式研究过程中将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位置和年龄的每一次变化而举行的仪式称为过渡仪式,这种过渡仪式可划分为分离、过渡、聚合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表示个体或群体离开其先前在社会结构或社会阶层中的某一点。过渡阶段是从分离阶段进入聚合阶段的“过渡”,受礼者进入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时空,它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或象征性地被置于社会之外,不同于过去和未来那按照世俗生活准则构造起来的时空。在这里,世俗的行为规范被抹去或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某种奇异而神秘的东西。聚合阶段表示受礼者精力充沛的回归社会,所涉及的一切失去了神圣的色彩,回复世俗生活的原态,最主要的是受礼者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改变。通常在此阶段举行热闹的庆典,庆祝秩序和生命力的胜利,也庆祝旧社会个体已死亡、新的社会个体已诞生。

特纳在范盖内普“过渡仪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仪式过程的研究,特纳将“过渡仪式”的三个阶段分别称之为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他主要研究阈限阶段。特纳认为阈限阶段是仪式过程的核心所在,是在两种“结构”之间进行转换,处于两种“平衡”间的中间状态。对阈限阶段的分析要从其仪式象征说起,特纳认为仪式象征符号具有“所指浓缩性”、“所指统一性”、“意义两极性”等三个重要特点,其中“意义两极性”指仪式象征具有两个极端面,“理念极”和“感觉极”。“理念极”指“透过秩序与价值导引或控制人,在群体或(社会给予)的分类中安身立命”,“理念极能使人发现规范和价值,它们引导和控制人作为社会团体和社会范畴成员的行为”;“感觉极”能唤起人最底层的、自然的欲望和感受,它聚集了那些被期待激起人的欲望和情感的事物。

根据仪式象征主义的特点归纳出特纳阈限阶段的象征主义特性:第一,阈限阶段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时空,所有好与不好的事物在此等待“发送”。第二,在阈限期,受礼者进入神圣的仪式时空,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所有世俗社会生活中的种类和分类都不复存在,加入仪式的年轻人可能象征性地被看作无男女性别或不男不女的,也可能被看作新生儿或“死人”。第三,仪式过程中的长者具有绝对权威,但参加仪式的所有新人间都是绝对的平等关系。

除了上述内容外,特纳提出的“社会戏剧”概念也源于“过渡仪式”,特纳认为“‘社会戏剧发生于破裂、转折、调整行为、重新整合等可以观察到的四个主要阶段的社会行动”,破裂和转折阶段相当于范盖内普的分离阶段,调整行为阶段相当于过渡阶段,重新整合阶段就是范盖内普的聚合阶段,也就是阈限前、中、后三个阶段。

三、旅游的仪式过程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条件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缓减因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感,人们渴望去追求一种休闲的慢节奏生活,旅游就成为首选。

旅游是社会生活中最具世俗性的社会形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旅游,旅游参与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类型之丰富,可以说旅游是一场大众性的大型游戏。作为当下的热门事件,本文试图通过对“旅游”进行仪式分析,探究其使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

(一)旅游的仪式过程

整个旅游行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旅游前、中、后,这与范盖内普“过渡仪式”的分离、过渡、聚合,还有特纳仪式过程的阈限前、中、后阶段的划分契合。此外,纳尔什·格雷本在其《作为仪式的旅游:旅游的一般理论》一文中提出“将旅游视为一种特殊仪式”,并提炼出著名的旅游三段论—“世俗—神圣—世俗”,将旅游与仪式理论对接,旅游前后为世俗,旅游中为神圣。

还没有进行旅游活动或是处于旅游计划期时人们所居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也可以称之为“在家”阶段;在做好旅游攻略后,离开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并在这个地方游玩,可称之为“离家”阶段;结束行程,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居住地,可称为“归家”阶段。上述的“在家”“离家”“归家”三个阶段就是对你整个旅游过程的划分。人们可能是出于放松心情、缓减压力、满足心愿等不同的原因,逃离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的释放自己,烦恼、压力、权利、义务、责任在这里都通通消失,剩下的只有享受。大家彼此陌生,身份、地位都不为人所知,在这里大家都是“游客”,都有权利享受美景美食。在结束行程回到家中时,“游客”们的心境已发生改变,可能是放下某段感情、找到某个难题的解决方法,总之,身心都比之前要轻松很多,获得一种愉悦感。

不管是从时间(旅游一般为短期性活动)还是空间(从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上看,旅游不仅满足格雷本的旅游仪式“三段论”而且还满足范盖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理论。

(二)旅游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文化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本属于宗教领域的“仪式”的“圣俗性”也逐渐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联系,导致仪式的世俗性强于神圣性。世俗的仪式充斥着社会生活,社会也正在经历仪式化的进程。仪式进入大众眼中时身具神圣与世俗两种性质,而作为仪式的旅游也同样具有两种性质。穆斯林的朝圣行为(朝圣是旅游的另类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宗教性旅游)是旅游神圣性的典范,其世俗性则表现为生活性,旅游中所包括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生活气息,旅游行为的主客体都来自世俗社会,也都会归于世俗社会。

朝圣是穆斯林的一项远游活动,每位穆斯林都有一个朝觐梦,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穆斯林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出发朝圣。到达朝圣地点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一起参加活动,大家互相帮助,在这里没有任何等级,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家人,共享安拉的福泽;朝圣结束回到家中,产生巨大的满足感,自豪感,还会收到别人的祝福和羡慕的眼光,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亲自向安拉表达自己的忠诚。总之,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境。这里所谓的“神圣性”是因为朝圣活动本身带有宗教性,宗教信仰对于每个信徒来说都是极为神圣,朝圣行为在穆斯林看来就是一种神圣的行为。特纳也认为穆斯林的朝圣行为是“阈限”的典型代表,具有“阈限”的性质。

旅游的神圣性还表现在,旅游者可能在旅游的过程中突破自我,对自己进行改造,并塑造新自我,并在旅游结束后以新的面貌进入“昔日社会”。也可以说旅游因带有某种精神力量而神圣,通过旅游人们得到的大多数是精神上的满足。

旅游的世俗性就在于,旅游属于服务行业,面向公众,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在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也就是所旅游并不是某些群体特有的活动,也并不需要某些特定的物品才能完成,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分部。旅游的世俗性也可说是因它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四、结语

通过运用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和特纳的“阈限”理论对旅游进行仪式分析。整个旅游活动与相关的仪式理论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且运用“仪式理论”将整个旅游过程划分为“在家”、“离家”、“归家”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情形进行说明。在对旅游进行仪式分析的过程中探究现今旅游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具有使人“脱胎换骨”的功能,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如毕业旅行、国外求学、蜜月旅行、自我考验旅行、单纯游玩旅行等,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类型的旅行,最后所收获的东西的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旅行都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渴望通过旅行为某段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会将旅行当作某个阶段的开端,这些都会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某段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因在结束旅行后人们会获得新的身份、进入新的阶段,具有“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仪式感。

整个旅游过程具有神圣和世俗兩种性质,旅游前后阶段具有世俗性,旅游中的阶段具有神圣性。这种“世俗—神圣—世俗”的转换强化旅游的仪式感。在两种性质转换中旅游者获得不同的具有反差性的情感体验,处于旅游中的旅游者大多数身心愉悦,无忧无虑,尽情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快乐、开心是此阶段大多数旅游者的情感体验,而当他们回归“世俗”时,又会被各种烦恼困住,心中的愉悦感逐渐消失,直到新的压力、痛苦接踵而至,以此往复。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差给旅游者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可能会导致几种情况,第一,接受现实,积极调整心态,重新面对新的生活,迎难而上。第二,继续选择逃避。第三,随其自然。旅游通过仪式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他们希望能够从“世俗”世界逃离到充满自由、快乐的“神圣”世界,把旅游当作一种调节工具使用,通过旅游缓减心中苦闷或压力,正确排解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健康的身体则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所以,旅游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对精神世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焦虑、烦闷、孤独等负面情绪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拥有,成为“流行病”,现代社会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社会生活水平低下的时期,这些现象急需缓减,而旅游作为低成本,无门槛的仪式活动,就成为人们的首选,这也就是旅游火爆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阈限特纳神圣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神圣的简约
过渡礼仪视阔下的少先队入队仪式分析
仪式过程理论“阈限”范畴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
国内外阈限研究综述及其对节事阈限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