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点亮城市
——全国部分城市市长谈信用建设(之四)
2017-05-24
【编者按】人无信不立,城无信不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信用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改革性文件不断推出,各地方各部门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城市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政府是信用体系建设最关键、最核心、最有效的推进主体。为加快推进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展现各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信用宣传成效,《中国信用》杂志特开设“市长谈信用”栏目,连续展示我国各地方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亮点以及经验,以飨读者。
传承诚信文化 打造“信用泉城”
山东省济南市副市长 周云平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之根本,亦是城市的根本。几千年来,泉城济南深受齐鲁诚信文化的熏陶,市民真诚而守信,城市稳重而践诺。山东省济南市政府一直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贯穿全市各项工作的战略举措紧紧抓在手上,扎实稳步推进,积极开拓创新,全力打造“信用泉城”服务品牌。
传承弘扬诚信文化传统营造良好信用发展环境
济南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省的首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诚信土壤,厚道朴实的理念与生俱来、深入人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着力促进儒家诚信重诺文化与现代技术管理手段有机结合,将市民朴素的诚信自觉融入到城市的信用体系建设中,在强化固有道德手段的同时,实施行政、市场、社会等诸多奖惩手段,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泉城诚信文化。
近年来,济南市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6.14信用记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培养市民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每年多次组织刊登诚信红黑榜,表彰诚信典型,曝光失信主体;在生产企业开展“质量第一”主题创建活动,在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履约守信”主题创建活动,在窗口行业开展“人民满意”主题创建活动;突出“舌尖上的安全”,在食品药品企业开展了“诚信做产品”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养。
夯实诚信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双向推进、动态完善”的新兴课题。既要高屋建瓴,完善顶层设计,层层推进落实,从上到下定架构;又要实事求是,从点滴实际出发,不断反馈改良,从下到上添砖瓦。近年来,济南市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信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济南市已出台《济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及其实施方案、《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济南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为信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开通了“信用济南”网站,建设了企业法人、自然人、非企业法人三个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目前,平台已归集全市38万多家企业,近3000家事业单位,近750家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累计归集了39个部门、近310万条数据,并实现了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市政务服务平台、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
三是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成效初显。落实国家各部委签署的联合惩戒备忘录,各单位针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2016年,共将86,327名失信被执行人和18,272家被执行单位列入失信名单库,并通过法院官方微博、济南电视台和市文明办“红黑榜”定期公示;各单位共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贷款513笔,涉及金额6.89亿元;对失信情形严重的被执行人,司法拘留227人次,限制出境35人次。为加强联合奖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开发了济南市联合奖惩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联合奖惩的信息化管理。
四是信用信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建筑市场、食品安全、物业服务、房地产中介、物流、出租车等领域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市人社、民政、交通、房管、城建、食药、出入境、税务、海关等13个部门分别建立了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予以政策激励,对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则予以惩戒。
五是信用信息“双公示”扎实推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通知》《济南市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和工作任务分工》等文件,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专门开发了“双公示”信息报送系统。在“信用济南”网站上开设了“双公示”专栏,建立了“双公示”工作月通报机制,并实现了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市直相关部门业务系统的即时对接。
在平台建设方面,创新建设了“1314”济南模式。在山东省“一网三库一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四服务”功能,建设政务信用监管服务系统、专业机构信用服务系统、公共信用服务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系统,加强信用数据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实际应用。
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突出信用手段解决监管难题。以治理扬尘污染为例,济南市出台了《建设工程扬尘污染治理若干措施》。对于建设单位,三次违反扬尘污染治理标准的,由监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通报批评后仍未整改到位的,降低其信用等级,暂停其新办房屋预售许可手续,并限制其参与国有建设用地竞买。通过发挥信用手段的激励惩戒作用,济南市在拆违拆临、治堵治霾等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经济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信用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济南市提出了打造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四个中心”的发展目标,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四个中心”的制度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加强信用审查,对诚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激励措施,对严重失信企业实行“零容忍”和一票否决;在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中,探索实施企业承诺制。积极发展现代信用服务市场,将信用体系打造成产业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建立“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城市信用联盟,推动成立信用研究院。积极探索现代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引导物流企业、园区、金融机构以信用为基础发展供应链物流。
明确信用体系建设方向精心打造“信用泉城”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善的顶层设计是指引,健全的制度建设是保障,扎实的工作是最终的着力点。回顾过往,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展望未来,信用体系建设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数据共享的藩篱要拆开。今后一个时期,济南市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打破部门藩篱,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已有的各类数据平台要进一步实现与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互通,拟建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实现这一功能。最终目标要实现全市平台统一、数据共享、无障碍互联互通。
制度建设的空白要弥补。按照《济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指导精神,根据《济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的分工要求,全市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在亟需信用规范的领域制定并对外发布相关的管理办法,不断弥补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空白。
信用平台的功能要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不断开发子系统、子模块,以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通过平台的运行和对接,不断完善各项功能。完善三大数据库,加强四大服务系统的应用,切实为全市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诚信宣传的力度要加强。诚信宣传不仅注重形式和宣传面,更要注重效果和影响力度。各行业、各领域的诚信宣传要与评比、表彰、惩戒密切结合,并在长期性、应用性上下功夫。积极开发诚信宣传的落地产品,比如诚信教材、诚信课程等,切实做到将诚信宣传深入人心。
示范试点的特色要凸显。济南市作为山东省信用建设示范试点城市,正在积极申报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济南市将坚持高标准的原则,持续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工作,发挥特色,积极稳妥示范试点,圆满完成国家、省要求的各项任务和指标,打造“人人讲诚信,人人皆诚信”的“信用泉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秉承“民无信不立,城无信不兴”的诚信理念,在信用体系建设的道路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断前行,为泉城济南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济南市信用办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
加强信用青岛建设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访山东省青岛市市长孟凡利
◎文/本刊记者 刘梦雨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东代表团讲话时说“山东发展得益于动能转换,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更大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转型升级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势头”。一时间,“新旧动能转换”在山东、在青岛都成为了热点词,也是近一阶段青岛全市工作的重点。
除了“新旧动能转换”,还有一个词最近在青岛也频频出现,那就是“信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新业态、新产业,对此,相应的监管、服务方式也要跟上。相比于传统的监管模式,借助于大数据实施的信用协同监管,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对市场违法行为进行约束,有力地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高标准严要求筑牢信用建设基础
记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在信用建设中筑牢基础。青岛市在信用体系基础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孟凡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让信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桩”。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加强规范标准、平台建设、数据归集等基础性工作,确保了信用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15年,青岛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所辖区(市)全部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部分区(市)和部门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初步构建起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市级层面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信用规章制度,确保“信用青岛”建设有章可循。此外,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实施“标准化+”战略,编制《青岛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收录了全市54家单位,6155项信用信息。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公共信用行为分类指导目录》和《青岛市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目录》,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同时,编制《青岛市信用“红黑名单”目录》,为守信和失信信息的公示提供了标准。
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平台建设方面,依托青岛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了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将信用平台嵌入电子政务系统,保证了该平台在横向上可以普及到各行各业,纵向上可以深入到街道、乡镇,大大提升了信用信息归集应用的便利性。数据归集方面,要求各区(市)、各部门严格按照《青岛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报送信用数据,保证了数据归集的全面、规范、准确。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机制,将信用信息归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七天双公示”、信用信息应用等纳入了全市综合考核。
抓重点促奖惩推动信用建设应用
记者:在信用应用和示范建设方面,青岛都有哪些举措?
孟凡利:信用是“信”与“用”的统一,信用应用效果好,就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有力支撑。针对当前信用法规尚不完善,信用建设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青岛着力围绕“四个重点”,以点带面,推动信用信息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是抓好重点行业示范建设。根据青岛实际,选取海洋行业作为行业信用建设试点。由青岛市海洋行业协会组织成立海洋经济团体联盟,通过建立符合协会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评价标准、归集协会信用档案等方式,打造青岛航运业信用体系。这是全国海洋领域第一家全面实施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业组织,为其它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是抓好重点区域试点创建。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创建省级试点示范。目前,已有3个区域获批创建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试点,试点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其中西海岸新区获批创建特色园区试点示范;平度、即墨获批创建综合性试点示范县。着力打造小微信用体系试点,胶州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国家级小微信用体系试验区,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县级试点城市。
三是抓好重点领域分类监管。随着信用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上下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都开始将“信用监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转型、实行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目前,海关、工商等十余个部门都针对重点领域建立了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同时,在新兴经济领域贯彻更加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治理理念,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建设发展与管理管控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四是抓好重点行为联合奖惩。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机制。市级层面,市信用办会同全市各部门,制定完成《青岛市重点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对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及守信行为实施联合奖惩。部门层面,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青岛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的城市。今年,联合惩戒措施由原来的18项增加到了28项。市工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联合发布《失信企业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先后将8.48万户次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公示,已有3477户企业因被有关部门或金融机构联动实施限制等原因整改纠错,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有效发挥了信用约束作用。
青岛市举行涉税联合惩戒机制双扩围运行仪式
重教育强宣传提升社会信用意识
记者:诚信教育和宣传对于提升城市诚信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和宣传方面,青岛是怎么做的?
孟凡利:山东是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孔孟文化的精髓就是诚信。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青岛拥有海尔、海信、青啤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这些品牌也体现着企业对信用的坚持。近年来,青岛始终注重诚信文化建设,推进信用体系向各行各业渗透,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题宣传活动,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开设系列专栏,制播专题节目,深入阐发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在几十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解读《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青岛市法院系统集中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的做法,被列为中央媒体重点宣传的诚信建设典型。
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全体市民诚信意识。坚持以诚信宣传教育为抓手,引领倡导诚信新风。定期开展诚信主题公益活动,组建了征信知识宣传青年志愿者队伍,宣传普及信用知识。抓住学校这个诚信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让诚信的风尚真正入耳、入心、入脑。下一步,青岛还将通过打造“国际信用节”、举办“诚信宣传周”等活动,进一步夯实诚信文化建设的基础。
信用是立身之本、齐家之法,也是兴业之基、为政之道。青岛将不断提高落细、落小、落地、落实能力,努力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率先走在前列,让诚实守信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让信用建设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支撑,让“信用青岛”成为品牌之都的靓丽名片。
立足当下 着眼未来全力打造“信用泰安”建设新格局
山东省泰安市副市长 展宝卫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坚持把信用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44个单位组成的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推进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建设,定期召开会议,对全市信用建设工作中涉及到的突出问题集中研讨,重点分析,逐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作配合,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构建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体系,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坚持规划引领,印发实施《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根本,以健全信用规章制度、构建覆盖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手段,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进一步织密信用建设制度网,先后出台《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工作的通知》《泰安市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办法》《关于对项目建设企业信用情况实行红黑名单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完善信息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各类信息信用数据实现交换共享与公开公示,着力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二是加快信息归集,着力突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争取2017年度预算内资金245万元,全面铺开市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今年4月11日,平台完成公开招标。持续完善地方征信数据库,助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省域征信服务平台。在东平县开展农户与小微经营主体信用评级试点,建立“征信+信贷+贫困户+农村经营主体+重点扶贫项目”机制,助力金融精准扶贫。优化升级“信用泰安”网站。共上传各类信用信息700余篇,红黑名单信息2000余条。积极开展“双公示”工作。归集全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在各部门网站、“信用泰安”网站、“信用山东”网站进行多渠道公示,通过省级 “双公示”平台报送数据61,391条,通过市级“双公示”平台公布数据77,477条。
三是坚持示范带动,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领域诚信建设,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依规严格限制或禁入,泰安市被列为全国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安全生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强食品、药品、重点消费品领域诚信建设。深入开展“食安泰安”品牌建设,实施全系统食品生产安全信用分级管理,建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信用档案,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实施环保“黑名单”,全面启动了环境信用评价和联合惩戒工作,实时公布176家市控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领域诚信建设,建立社会保障“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点监控、动态管理。建立医疗保险失信管理制度,加强对违反医疗保险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失信行为监管和制约。加强企业项目诚信管理。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将企业认定为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按照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分别适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是加强信用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全市社会信用意识。把诚信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通过对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开展诚信建设进区入户、问卷调查等宣传活动,发放明白纸6万余份,全方位、深层次扩大诚信宣传覆盖面。制作征信公益广告宣传片、《信用名片》主题微电影,以“3·15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金融知识普及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积极组织诚信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公众的信用素质。建立征信宣传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信用知识教育。先后深入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等2家重点高校,开展征信知识专题讲座,开设高校征信选修课。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向社会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2016年度全市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0,837个。汇总信贷交易“红榜”共119户企业名单,向地方征信数据库、各金融机构进行公布,弘扬了守信激励的社会氛围。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总的来看,泰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依然存在信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信用信息服务市场发展不足、整体推进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改进。
作为旅游城市,泰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践行新理念,增创新优势,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泰安”的宏伟目标。新形势、新任务对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思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坚持两手抓、实现两促进,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着重抓“硬件”建设,全面铺开市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促进全市信用信息数据的征集共享,实现国家、省和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另一方面,着重抓“软件”建设,制定出台泰安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实施细则,确定公共信用信息的监管体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依法依规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促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助推刺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创新驱动,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泰安增添动力。
"信用泰安"网站
筚路蓝缕 创新前行 打造诚信扬州特色品牌
江苏省扬州市市长 张爱军
近年来,扬州秉承诚信传统、践行工匠精神,把信用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产业培育、对外开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连续两年荣登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 (CEI)排行榜地市第二位。城市信用建设已经成为打响扬州诚信品牌,推动扬州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是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资源、资本、技术、管理、人文、商业、民风等,无一不与城市的法治诚信如影相随;城市的财富体系、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无一不与社会诚信、公平正义、政府法治体系紧密相关。
诚信体系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2016年,扬州经济总量达4450亿元、增长9.4%,处在产业升级、“弯道超越”的重要关口,需要树立“法治诚信创生GDP”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诚信经营、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项目为王,通过招商选资,引进能带动本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企业、大项目。目前,扬州先后出台50多项信用相关文件,将信用记录同政策扶持、金融信贷、税收征管、采购招标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奖优罚劣的信用监管环境;全市信用贯标企业超过500家,创成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守企业”、信用示范企业。
诚信体系建设是打造世界名城的重要基石。建设世界名城的基础取决于国际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尤其是较为成熟的法治诚信环境,以维护自由、促进发展、保障公平。2016年扬州外贸营业额超过8.2亿美元,建立完善的城市信用体系,既能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好获得国际国内市场认可,又能用先进的市场理念赢得对外经济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和人才国际化。
诚信体系建设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内在需要。政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以政府诚信推动商务诚信,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彼此互不信任的企业、组织和市民个人,只有借助于正式的规章制度和道德信用,才能达到彼此合作、互惠共赢,从而促进扬州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诚信体系建设是传统文化美德的重要延续。近年来,扬州进一步加大诚信宣传、大力弘扬诚信典型,成立了大学生和社区诚信志愿者宣传队伍,开展多领域的最美扬州人评选,涌现出人民日报专栏报道的诚信中学生徐砺寒、“信用中国”网站宣传的诚信包工头蔡连元、被编入小学爱国主义教材的坚守对战友承诺的军人李彬等一批诚信典范,多人候选入“中国好人”榜。
深刻把握扬州推进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丰富内涵
当前,扬州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切实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城市信用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推动政务诚信引领。扬州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实现治理方式转变,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为了人、服务人”,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带头讲信用,建立起政府、市场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才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打造商务诚信品牌。城市发展的活力来源于工商业的繁荣,扬州无数先贤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给我们留下了诚实守信的商业财富。当下多样化的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传统商务模式,扬州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400亿,加快建立商务诚信体系,成为擦亮“扬州工”金字招牌的重要保证。
夯实社会诚信基础。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着力推动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省首创“维信日”,将每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具体化为“立德守信、维信经营、放心消费”为主题的“维信宣传日”,使企业诚信建设与社会诚信建设有机结合。
强化司法公信保障。作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扬州出台了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服务体系,构建了诉讼服务、审判便民利民、司法公开、服务质量考核评价等四个“工作平台”。下一步,将继续弘扬司法诚信,夯实基础,绝不让城市信用成为建在沙滩上的城堡。
推进新时期诚信扬州建设的路径选择
每个城市都具有集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等于一体的城市品格,城市发展建设要与其相适应,诚信建设也不例外。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是扬州的城市定位,将诚信建设与这一宏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诚信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是诚信扬州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是建立完善信用惩戒机制。城市信用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新战略,首先要从制定规划、推动立法入手,积极参与国家信用标准制定,全力支持本市重点行业制定行业信用标准,夯实城市信用建设的制度基础。一方面,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坚持“无信用者无生存”理念,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形成全社会高度认同、构建综合性的制度保障,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维护、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着力解决不能不诚信、不敢不诚信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对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部门间联动、区域间联动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联动,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实现信用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今年我们将承办好今年长三角区域信用联动工作会议。
二是创新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紧密围绕国家和省明确的四大重点领域、34项具体任务和三大基础性举措,结合扬州实际,研究推进创新举措,坚持能用、实用、管用的原则,全面完成扬州“十三五”信用建设规划提出的十大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包括信用社区、信用商圈、信用园区、信用企业等领域的示范创建,进一步发挥东关街省价格诚信商业街区、扬州好人系列评选等示范典型的带动效应,更好更快地推进城市信用建设。推动重点领域信用建设率先突破。抓住城市信用建设的重点关键环节,加强扬州特色产业行业信用研究、争取率先突破。在汽车、灯具、机械、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建立诚信联盟,在旅游、足浴等优势服务业中大力推广信用标准,逐步向更多领域拓展普及,使城市信用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注重运用新兴技术支撑信用建设。将信用管理嵌入大系统,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的信用工作新格局,打破信用数据信息壁垒,尽快实现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的规范化、常态化、高效化。
三是注重强化信用行为监管。城市信用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发展管理中更好的应用信用成果,把信用制度嵌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把事中事后监管作为城市信用建设的主抓手。切实落实好《扬州市政府关于在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承诺、信用审查和信用报告的实施办法》和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系列备忘录要求,在行政管理事项、社会服务领域和金融业务开展中实施信用联动,在工程招标、政府采购、项目申报等领域全面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抓手,推进城市信用建设。把风险防范作为城市信用建设的最终目的。坚持好扬州每季度一次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通过发布警示案例和诚信知识,积极防范城市失信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充分利用好扬州成为两创示范基地契机,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开展信用贯标、信用示范创建、信用管理人才培育、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等工作。树立个人诚信观念。加快建立公务员、律师等重点职业人群信用档案,建立红黑名单,向社会公开,监督重点职业人群率先垂范、引领诚信;要在全社会人群中普及信用文化、弘扬诚信理念,继续发挥扬州大学生诚信志愿者队伍作用,积极推进信用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
扬州市诚信“红黑榜”第八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加快步伐 全力推进湖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常务副市长 高屹
湖州因湖得名,因丝绸闻名,也因历来以“诚信经商”为理念的湖商成为近代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二个重点、强化三大举措、把握四大领域、健全五大机制、推进六项工作”为总体框架,全力推进湖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围绕“信用湖州”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湖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载体,以打造“信用湖州”为目标,通过建立体现我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大数据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与现代治理体系和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突出信用建设二大重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湖州社会信用水平。一是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要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加强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信用建设体系。二是不断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四大领域信用建设,强化信用工作责任落实,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树立“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公民、企业、政府的诚信意识,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
强化信用建设三大工作举措。按照“条块结合、职责明晰、统一高效”的要求,构建湖州社会信用工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完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人行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60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信用湖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和各部门职责,加强全市社会信用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督促落实。二是强化工作网格。按照“上下沟通、横向协调”的要求,成立由市发改委牵头的“信用湖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全市社会信用建设的具体工作。各部门按照“协同有力、配合密切、分工明确”的要求,建立部门社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强化协同推进。完善并充分发挥好市社会信用建设联席会议作用,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按时反馈、报送“双公示”“黑名单”等信息和工作信息、联合奖惩典型案例等。
把握诚信建设四大领域。一是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根本,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做出的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公职人员诚信档案,开展公职人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守信意识。二是以提高企业信用度为关键,全面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加强行业诚信管理,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以诚信立业、以质量取胜,以品牌发展;做到重信守诺,在信贷、纳税等方面遵守约定、讲究诚信。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质量诚信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守法的商务环境,确保各类商务活动高效、有序开展。三是以恪守职业操守为准则,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加快完善医药卫生、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知识产权、社会组织和自然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信用报告制度,把诚信作为食品、医药卫生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行业执业资格准入的基本要求,引导从业人员讲求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四是以阳光司法为抓手,全面推进司法诚信建设。健全完善阳光司法公信责任制度,深化“阳光司法”工作,及时公布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等失信信息。建立公安等工作人员信用档案,建立司法从业人员诚信承诺制度。
健全信用建设五大机制。一是全面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严格按国家、省工作部署和要求,年底前全面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存量转换工作;开展个体工商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新增个体工商户设置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开展个人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启用个人社会信用统一代码。二是建立信用信息目录清单。按照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制定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目录;制定失信“黑名单”和守信“红名单”信息目录,为信用信息归集提供依据;制订落实信用信息应用目录清单。三是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制。利用湖州市大数据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信用信息数据纵向交换共享机制,及时归集县区、市级各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和“红黑名单”信息。推动市本级各职能部门信用信息横向归集到边,实现重点领域的信用记录全覆盖和信息实时更新共享。四是完善信用评价发布制。在各领域、各行业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监管机制,把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发布失信惩戒措施。在法院等部门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诚信发布制度的实施范围,重点做好食品药品安全、企业产品质量等方面“黑名单”发布工作,共同依法实施惩戒。五是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诚信红黑榜管理制度。推动建立以“红名单”发布为重点的守信激励机制和以“黑名单”发布为重点的失信惩戒机制。将纳入守信“红名单”的信用主体树为诚信表率。建立信用联合奖惩制度。
推进信用建设六项基础工作。要大力推进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一是抓制度建设。诚信为本,制度先行。2017年湖州将制订出台《湖州市失信黑名单管理办法》《湖州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清单》等5项制度。各部门在各自领域制订出台信用等级分类监管等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有关制度规定,为加快推进“信用湖州”建设坚实制度基础。二是抓征信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的覆盖面,将征信范围扩大到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市场主体,帮助其积累信用,为企业融资受信和个人信用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加快信用信息采集,依托湖州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逐步采集工商、公安、质监、税务、海关等部门所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三是抓平台建设。建设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核心的“信用湖州”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对内共享和对外披露,为信用信息主体、行政管理部门及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为全社会各领域逐步推广信用服务应用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四是抓诚信教育。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提高全民诚信道德意识。强化公益广告宣传引领效应,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短信、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将诚信文化融入到社会各阶层、教育的各个环节。五是抓成果应用。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使用信用信息或信用产品;推行信用承诺,在工程建设、职业资格认定等领域,行政相对人对自身的信用状况、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以及违约责任作出书面承诺;鼓励重点部门在行业管理中加强综合信用信息应用,在扶持资金申报、评优评先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信用核查等。六是抓督导考核。建立工作考核推进机制,对市级各部门、各县区社会信用建设情况开展定期不定期地督促、指导和检查。制订《2017年“信用湖州”考核评价办法》,将各部门、各县区社会信用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绩效管理考评,敦促各部门、各县区合力推进全市社会信用建设工作。
湖州市诚信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
探索“十星级”信用村 不断提升金融惠农质效
湖北省十堰市市长 陈新武
近年来,湖北十堰市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创建活动实施以来,农民信用意识明显增强,涉农贷款快速增长,“星级农户致富贷”“十星户速贷通”等多种信用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农村文明程度和信用环境持续改善,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搭建 “数据库+网络平台”新模式
2015年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秦巴山区扶贫攻坚步伐,深入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深化运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成果,在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发源地——竹山县,试点开展“十星级”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各涉农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将采集的农户信用信息统一纳入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农村信用基本信息、银行往来业务信息等情况的查询和运用,初步搭建起了各类金融机构与农村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畅通渠道。为进一步提升平台的覆盖面与使用率,在竹山县“十星级”农村信用体系平台系统的基础上,2016年进行了三轮升级改造,建成了全市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平台总体分为信息采集、信息应用、系统管理三个模块,具备了信息采集、信息查询、评级授信、统计分析、信息发布、数据字典、信用报告等七大功能。
扎实搭建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十堰市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功能设计:一是确定数据项。严格按照央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的规范要求和评级模式,设定了家庭基本信息、星级评定结果、农户收支情况、农户四权信息、银行授信信息、参保信息和结算方式七大项,全面、真实、具体地体现了农户基本信息和诚信等级。按照“六看五评”工作机制,由村支书、扶贫工作队长、银行代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对农户进行综合评议,农户的“诚实守信星”在银行评级授信中拥有一票否决权。二是确定数据源。系统数据的采集,来源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和惠农金融服务站主办行的数据库系统、政府“十星文明农户”评定系统、公安户籍系统和保险业务系统。三是确定信息采集方式。依托农商行网格化系统采集信息,积极推广运用新近开发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模板,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四是确定信息导入模式。系统支持实时更新与定期更新,确保了系统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平台共归集农户信息1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5%。
不断完善信息应用。一是信息查询。既可以通过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字进行个体查询,又可以通过所属乡镇、村组等关键字进行批量查询。二是信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农村信用建设现状、村组贫困情况、农村总体信贷情况,方便金融部门制定金融惠农方案,有针对性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信息适时发布。主要发布政策信息、信贷产品、保险品种、综合信息等内容。
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维护是整个平台运行的基础,通过定义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数据集,服务所有的子系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角色划分和分级授权来实施用户和机构的分级管理。通过日志查询,可以防止非法利用数据和数据泄密等情况发生,实现用户操作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实施农村信用体系“三个三 ”运作模式
工作保障 “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全市各县市区成立了高规格的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农村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多项配套措施,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联动机制到位。十堰市人民银行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完善制度设计,确保用信息采集、评定、查询、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三是整体合力到位。十堰市发改委、人行、农商行、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整体联动,有效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016年,顺利完成456个贫困村和100个非贫困村的基础信息采集及评级授信工作,确保了工作进度和质量。各级政府增信资金达14.76亿元,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有效实现“三个对接”。一是有效对接信用激励。十堰市农商行将信用等级转化为信用贷款,对信用农户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对部分资金需求较大的信用农户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水平,简化审批程序,有效解决了抵押担保、生产资金短缺等难题。二是有效对接信贷产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户,量身设计贷款方案和创新产品,推出的“星级农户贷款”“十星户速贷通”等产品深受广大农户欢迎。三是有效对接信用宣传。 广泛开展信用及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重信用、讲信用、守信用成为新风尚。
持续规范“三个管理”。一是实行信息平台标准化操作管理。编制了《十堰市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操作指南》,明确规范机构设置、角色分配、平台操作、信息采集、综合运用等,科学设置信息录入、修改更新、信息共享等规则,实现了系统的方便、快捷、保密、有效。二是实行农户信息采集经费补偿管理。针对山区农村信息采集难、成本高等问题,出台了《农户信息采集经费补偿及管理办法》,按照“有偿服务、安全保密、及时准确”的原则,对农户信息采集费用实行计价补偿,实行奖惩制度、责权管理,确保信息质量。三是实行量化考评工作机制。出台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量化考评办法》,对工作进度、数据质量、路径探索、成果运用等逐项进行量化考评,按季通报,定期督办。
实现农村信用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两同步”
农村信用环境不断优化。通过跨机构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效率。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增强了广大农民、农村新型主体的信用意识和法制意识,多年的欠款农户主动归还贷款,要求参与信用等级评定,形成了户户争当信用农户的良好氛围。2016年十堰市99个乡镇全部被评定为信用乡镇,达100%。
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十堰市涉农金融机构借助农户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六看五评”评级模式,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持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农商行推出“星级农户致富贷”“十星户速贷通”“助农贷”等多种信贷产品,较好解决了农民贷款担保难题,有力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受惠面稳步扩大。一是“政策助农”。财政、农业等政府部门利用信用平台,查询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核验农业补贴、财政贴息等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向守信农户倾斜。二是“信用惠农”。信用农户按照农户资产、经营状况授信,由以前的最低授信额度1-5万元,调整为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00万元。三是“信贷支农”。有效降低农户贷款成本,信用农户小额信贷基准利率上浮25%以内,上浮幅度比原来降低10%至30%,真正让农户感到争创星级有盼头,守信主体得实惠。四是“支付便农”。优先在信用乡镇、信用村布局助农取款服务点,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站和村级惠农服务站,使村民足不出村也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
银农“双赢”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增信和培植工作,不断提升金融惠农质效,既确保扶贫资金精准落地,又大幅提升涉农融资能力。一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通过信用创建和评级授信活动,截止2017年2月底,共有4.2万户农民获得贷款17.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81元,同比增长10.38%。二是涉农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通过信用信息采集活动,充分掌握农户信用状况,有效简化贷款手续,在满足广大农户信贷需求、缓解解农民贷款难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
十堰市“诚信知识普及教育校园行”启动仪式
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 提升荆门核心竞争力
湖北省荆门市常务副市长 李涛
湖北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是农耕文化摇篮,道家思想源头,健康养生福地,通用航空新城。近年来,荆门市以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为统领,以构建组织体系、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推进机制、开展试点示范、强化信用应用等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合力共为,荆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地级城市信用状况月度监测评价中,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系统推进,实行“三级联动”。完善的组织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我们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着力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一是组建了荆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设立了由荆门市发改委和人行市中心支行牵头的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原则,在制定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加强跟踪督办等方面,主动作为,统筹推进。三是成立了10个专责小组,明确10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承担具体专责工作,确保行业领域信用工作分头推进。形成了领导小组研究决策、信用办协调督办、专责小组和各县(市、区)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架构。
坚持基础先行,搭建“三大平台”。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是实施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实施联合惩戒的基础,必须放在信用体系建设的优先位置。近年来,我市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搭建行业信用信息纵向对接平台。编制市级汇集系统建设方案,建设信用信息汇集系统,完成了存量数据归集工作,形成全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信用信息管理“一盘棋”。二是建设公共服务领域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智慧荆门”云平台为支撑,加快公共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市内实现横向共享。三是建立并开通信用荆门网站群。以基本实现“数据可进、记录可查、网站可看”为目标,建设市县信用网站群,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
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三类试点”。一是推进农村信用试点。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村信用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打造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信用对接的动态管理平台,开发现代农村金融新模式,2016年发放政银集合贷3980万元;大柴湖农村信用试点被省确定为湖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二是开展企业信用试点。在荆门高新区开展企业信用档案综合试点工作,基本建成高新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80多家企业入库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打造商务活动信用名片。三是实施行业信用试点示范。启动了工商管理、工程建设、食药品安全、招标投标、融资担保、税务管理等6个行业领域试点示范工作,各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各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坚持重点突破,强化“四大信用领域”。我们注重统筹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及司法领域诚信建设。一是发挥政务诚信示范作用。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多证合一”,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把政府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政务承诺考核制度,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金融等领域,率先查询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二是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商贸、金融、税务、价格等重点领域全面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失信行为逢报必查、逢办必查,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市工商部门将未进行年报公示和存在违法行为的5000多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300多户市场主体在经申请信用修复纠错后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三是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重点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环境保护、互联网等领域信用建设,切实加大失信行为成本。四是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司法机关和司法从业人员公信力,扩大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适用范围,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力度。
坚持激励与惩戒并重,构建“三个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双公示”机制。各部门结合“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梳理并编制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事项目录,制定公示规范,各地各部门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信息“双公示”已实现工作常态化。二是实施联合奖惩机制。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已在8个重点领域建立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合奖惩机制,打造“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新型监管机制。我市国地两税联手,精准评定信用等级,将15718户纳税人纳入信用管理,A级纳税人从2015年度211户增加到2016年度的493户。税务部门与人行荆门中心支行携手推出“纳税信用贷”服务,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给予相应额度信用贷款,共发放2380万元,释放了纳税信用增值应用的政策红利,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市法院针对“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等问题,发布失信执行人信息5472条,消化积案819件,在融资信贷、招标投标、出境出行、高消费等方面予以限制。市中级人民法院配合开展对“两代表一委员”、换届干部人选失信情况审查,30多人任职资格被否决;司法拘留300多名被执行人,其中24名被执行人以拒不执行罪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慑于法律威严和信用惩戒压力,有500多名被执行人履行了全部义务。三是考核督办机制。将各地各部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综治目标考核,不断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在考核中的占比。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实行不定期信用工作通报,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
坚持教育引导,开展“三大活动”。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影响,市民信用意识和诚信意识比较薄弱,必须加大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一是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积极开展“信用荆门”“诚信兴商”“公众诚信文化教育”等专题宣传和诚信主题宣传活动,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事件的曝光力度。二是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知识电视大赛。在7个县(市、区)、市直社信体系建设成员单位、重点企业选拔确定28支代表队参加荆门市信用体系建设知识竞赛,决赛活动荆门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全市认真组织收看,提升了市民的信用意识。三是开展有奖征文活动。人行荆门中心支行等单位开展信用有奖征文活动,参赛人员抒发对诚信的认识、感悟、见解,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探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获奖作品在市内媒体广泛宣传,营造了“信用荆门”建设的良好氛围。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以落实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十项硬任务”为重点,努力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信用试点示范创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早日成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为提升荆门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信用基础。
荆门市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知识竞赛活动
加快构建信用体系 努力打造诚信益阳
湖南省益阳市市长 张值恒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湖南益阳市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着力推进信用基础制度、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改革创新步伐,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诚信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益阳市在全国259个地级市信用状况监测的排名中,由去年的199位上升到目前的120位。
坚持高位推动 强化顶层设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所有主体和各个方面。强化制度设计、完善推进机制显得尤其重要。益阳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完善领导体系。益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在2010年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先后4次调整和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18家增至目前的42家,并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统一思想认识,安排部署工作,及时梳理总结阶段工作情况,统筹协调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精神,益阳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益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在全市基本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良好信用环境”的目标。结合益阳市属于农业大市这个实际,开展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专项工程”,出台了《益阳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市统一的农村信用体系。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益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益阳市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办法》等制度。三是完善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管理考核机制,强化42个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在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明确了九项重点建设任务及责任部门,逐年分解信用体系建设任务,稳步推动工作落实。
突出工作重点 强化基础支撑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在统筹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益阳市始终抓住着力点和突破口,夯实社会信用体系运行基础。一是着力搭建基础平台。全市于去年8月开始建设市级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11月开始上线运行。为方便资源共享,益阳市将此平台纳入“三平台”(热线平台、应急平台、云平台)建设之中,建立了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全体参与的完整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市场主体和34个重点领域信用记录的全覆盖。通过加大平台基础信用信息收集力度,健全“信用益阳”网站内容,目前已归集全市36个信源单位54万多条信用信息,市级信用信息档案形成规模,已实现与“信用湖南”的互联互通,在“信用益阳”网上开放了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信息平台。组织机构代码作为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到今年底将实现市场主体存量代码全部转换、增量主体一律赋予新码,并依托“信用益阳”网站将所有统一代码信息公示共享。二是严格执行信息公开。按照《湖南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做好“双公示”工作,对涉及法人和其它组织的所有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社会稳定和个人隐私及其他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外,实现应公示尽公示,做到“全覆盖、零遗漏”。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双公示”数据报送量12878条。三是积极运用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和信用报告被更多地应用到资格审查、评先评优、项目审批、招投标、政策扶持等日常管理中。全市金融机构实现了“凡贷必查”信用记录。市人大和市政协把查询信用记录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审查和筛选的重要内容。至去年底,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征信柜台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共36779笔,其中自助查询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12124笔,涉及主要领域包括人大、政协资格审查6095笔、企业信用报告查询1022笔、司法查询84笔,今年1-6月份征信柜台共受理查询23774笔(其中企业查询941笔,个人查询22833笔)。四是大力推行失信惩戒。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少数人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抱有怀疑,失信获利的侥幸心理仍然在作祟。在当前信用环境下,大力推行失信惩戒、大幅提高失信成本成为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益阳市法院系统不断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力度,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在“信用益阳”平台上公示,并通过报纸、电视台、微信、微博和市民广场、车站码头、金融机构网点等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将失信被执行人的行为公之于众,典型失信惩戒案例公开曝光。2016年,全市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1798例,其中自然人1674人,企业或其他组织124个,并对其限制高消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益阳市开展信用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共建共享
在当前社会信用环境里,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凝聚守信共识、营造共同维护社会信用的氛围,对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益阳市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开展了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一是健全诚信教育体系。益阳市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使诚信教育贯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将依法治信、依法建信、依法用信作为信用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各类诚信法制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法制环境;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诚信教育、普及诚信知识,将信用知识普及教材列入公务员上岗培训内容;制定和推行公民诚信守则,建立益阳市诚信文化教育共建基地,通过开展诚信道德讲坛、百姓征信知识讲座、诚信知识竞答、诚信典型评选等活动,推动公民诚信意识和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学生信用教育建设,将诚信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程,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信用意识不断增强。二是深入开展诚信宣传。全市组织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诚信建设开辟专栏或进行专题报道,政府网站开辟了“信用益阳”专栏开展诚信宣传,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事件的曝光力度;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设立宣传栏,张贴、发放诚信建设宣传资料;举办微信作品创作竞赛、“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3·15”消费者维权日集中宣传等活动,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营造浓厚的诚信文化建设氛围。三是扎实推进诚信创建。近年来,益阳市抓住社会普遍关注的商务诚信热点问题,围绕“扩大消费,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主题,组织各企业和经济组织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 诚信守法示范企业”、“价格诚信示范单位”、“价格诚信一条街”等评比活动,采取政府推动、业界实施、社会监督的方式,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和谐工商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信用管理水平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市场,给予授牌嘉奖,营造了“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举措”打造诚信城市
湖南省沅江市市长(时任) 谢君毅
一个好的社会标志:除了规则其他一切都是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诸多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是以信用规则为根基的。市场经济以各种交易为基础,是管理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体制改革的深化,信用规则日显重要。湖南沅江作为欠发达地区,创优信用环境是增强市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好的城市品牌。打造诚信城市,必须从三方面发力:
以建设信用政府为引领。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执行、引领和推动者,政府无信不威:只有诚信施政,做到政策透明、决策科学、政务公开、执法公正、服务到位,才会民众拥戴,投资云集;如果没有信用,政府就容易被绑架,管理难以高效实施,经济难以加速发展。建设信用政府:一是坚持依法行政。以权力运行为核心,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履行职能,通过建立明晰的权力责任清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服务、推行事务性服务市场化等方式,解决“表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建立“有责必为、有为必深”政府,避免因“管得过宽、管不到位”而失信于民。我市2017年开展了“清理规范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专项行动,出台了《沅江市整治不作为、乱作为“九个一律”问责暂行规定》,对各部门审批职能、权限、程序、时限进行了细致规定。同时对项目评估等中介事项,明确政府部门不能指定、不能干预,由投资人自主选择。同时大力运用行政、法律的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坚决打击非法阻碍行政秩序和损害公共利益行为,以严格的依法施政取信于民。我市近期针对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开展的强拆矮围、强迁砂场行动,就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与好评。二是实行政务公开。以职责履行为主线,依照行政程序,在提高行业、社会参与度的基础上,增强政府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将宏观政策、政府决策、行政管理等领域要求公开的内容予以公开;同时勇于承诺,对社会公开承诺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理时限和质量要求,以“施政必明、违诺必究”取信于民。目前沅江市每年都会出台《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工作要点》,依法有序放宽公开领域,细化服务要求,落实服务承诺,严格责任追究。三是强化信用监管。以维护秩序为目标,政府主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好船长、做好舵手,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将道德、法律、商规凝聚成一种机制,不断完善行政行为和市场信用监管,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法治保障,严厉打击商业诈骗、废逃债务等失信行为,有效防范市场行为失当、市场信息失真、公平竞争失序的现象。我市2016年信用监管的重点放在了非法集资、信用诈骗领域,2017年重点则放在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领域。
以培养诚信公民为重点。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个人无信不立。没有个人信用,信仰就会因无信而混乱,人们就不会主动去维护社会良序,导致“扶人遭讹、见死怕救”的悲剧不时上演,所以诚信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培养诚信公民:一是注重道德修养。两手抓:一方面,诚信教育从娃娃做起,将“明礼守信”的道德传统列为义务教育的内容,避免“先失东隅,再抓桑榆”;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公共场所电子屏幕等媒介,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员干部需率先垂范、当好表率,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使信用理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深入人心。2017年我市已在群众中开展了“身边好人好事”网上推荐活动,努力让诚信友善的道德意识在公民心中自觉开花结果。二是扩大环境影响。以评选诚信家庭为主体,充分发挥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家庭诚信建设列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的主要考核内容,促进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同步提高,使明礼诚信成为社会大众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诚信光荣、诚信自豪、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三是实施信用评价。政府牵头,以社区为实施主体,探索建立民间个人信用记录、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就业、帮扶、社保、救济等政策引导措施,发挥民间监督与自律作用;发动群众自评落实政策,让守信者受尊重、失信者无市场,从而充分调动民众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争做诚实守信的好公民。2017年,我市抓住村支(社区)“两委”换届之机,把已有的信用记录纳入候选人资格审查内容,同时严明选举纪律,让真正诚信守法的公民当选群众的“领头雁、带头人”。
以创建信用企业为关键。企业无信不兴,良好的信用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带来融资便利、社会认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若失去信用,市场就会被无信所绞杀。信用企业创建不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兴衰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创建信用企业:一是倡导信用文化。企业成长要有大局观念,不可为眼前而忽略长远,要用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经营。企业信用水平的提升,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诚信意识、道德修养和开阔视野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团队,作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首要着力点;同时内待员工、外对市场“言必信,行必果”,树立信用企业的整体形象。二是实施信用管理。企业作为信用建设的市场主体,要从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入手,把经营者的诚信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传递到企业团队的每个人,做到全员信用自律,自觉重合同、守信用,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建立企业运行的良好信用秩序。三是推行信用激励。政府建立全面的企业信用记录、评价体系,制定与信用相关联的优先扶持、准入条件等激励措施,推行公平竞争的自律制度,让守信企业得实惠、受支持,失信企业受限制、遭排斥。沅江市正在制订《“市长质量奖”实施办法》《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拟对优质守信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外,还给予立项争资等政策优惠;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在扶持上进行政策限制。通过提高失信成本促进企业信用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恪守信用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意义。
沅江市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活动
全方位打造诚信阳江
广东省阳江常市务副市长 陈绩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人类共同文明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不懈追求,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只有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个基础工程,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才能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根基,汇聚兴业强国的强大正能量。在深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广东阳江市以建设“诚信阳江”为主线,坚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建设,突出在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完善健全制度机制和营造社会信用氛围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诚信铸文明,努力提升城市形象,打造文明城市的诚信招牌。
推进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全覆盖
以前,大量公共领域的信用信息由各单位所掌握,成了“沉睡的数据库”,没有用起来。阳江市以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建成了阳江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通了“信用阳江网”。并挂牌成立市征信中心(征信管理办公室),负责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录入、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等。
各单位按照信用信息资源目录和“双公示”目录,采集并报送各项信用信息,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数据库,归集有效信息20多万条。现在,信用信息系统打破了信息孤岛,通过“信用阳江网”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并与省信用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信用信息碎片化、部门化、无序化的问题。
强化信用信息应用让诚信行为融入社会各领域
信用信息归集后,阳江市充分发挥信用信息的价值,将其运用到有效监管和应用中来。阳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分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级信用等级,按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建立食品药品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阳江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度按照企业的环境信用评分情况,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四个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表示,在公众网站上公开评价结果。
与此同时,阳江市住房规划建设局建设“阳江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对全市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本市和外市建筑业企业及其人员的信用动态监管采用记分机制,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规定量化为相应的分值并编制成记分标准,在工程招标评标时加入“信用评价评分”。此外,在产品质量、政府采购、税务、卫生、工商、交通运输等领域,积极推进信用信息应用,以应用促完善,以完善推应用,日益完善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信用制度推动诚信建设常态化
为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让诚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阳江市印发了《阳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制定了《阳江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方案》,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格局。
为引导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阳江市国税局、地税局根据A级纳税人联合激励合作备忘录,对企业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将拟评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名单发送给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并在《阳江日报》、公众网站公示,给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多种税收便利,降低守信纳税人交易成本,增强守信纳税人获得感。2016年共评审出纳税信用A级企业1329户,比2015年的742户增长了79.1%,守信纳税人数量逐年提高,有效地激励了守信纳税人,有力地推动阳江市诚信纳税氛围的形成。在失信企业监管上,根据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阳江市认真做好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工作,对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或者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市场主体,限制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和备案业务,同时将名单推送到其他部门,其他部门根据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相应采取惩戒措施,实现对失信当事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惩戒目标。
2016年以来,阳江市3899户企业、14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6233户个体工商户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在法院执行难问题上,阳江市各职能部门联动协作、资源共享,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高消费限制、乘坐交通工具限制、住宿及娱乐场所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限制、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出境限制等措施,使“老赖”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此外,阳江市还将国家和省建立的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安全生产、招标投标活动等领域的联合惩戒备忘录落实到各相关单位,依托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执行跟踪、联合奖惩,推进落实联合奖惩机制的各项措施。
信用阳江网
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活动促使诚实守信深入人心
阳江市通过播放和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公益广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宣传活动,持续深化广大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组织开展“厚德善行讲堂”巡回宣讲活动等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把诚信教育融入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向善、诚信、和睦的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大政策和具体部署,突出社会信用体系良好成效,深入持久地宣传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大意义,报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宣传推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既是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一项重要民心工程。当前,阳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阳江市将紧紧围绕《阳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不断完善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各项功能,建立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争取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积极打造新时期诚信文化和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诚信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