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随文练笔”真正“随文”
2017-05-23黄雪惠
黄雪惠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改下,不少老师虽积极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以多种形式开展随文练笔,但却走入了误区,学生练笔中语言表达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教师随文练笔的训练甚至出现了低效、无效的尴尬现象。
如何让“随文练笔” 有效甚至高效是我们教师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人总结同行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了当下随文练笔的几个误区:
一、随文练笔目的不明确,雾里看花
现在的阅读课堂教学上,“写”的训练已经成为了时髦,课堂上似乎没有“写”的训练就不是完美的一节课。由于一些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对文本的钻研不深,随便找到一个“练笔”的点就喜出望外,以为自己已经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就万事大吉了。为此,许多练笔只是为了赶时髦,“为练笔而练笔”,漫无目的。如我在听一位教师讲三年级课文《蜗牛》时,教师讲到第4然段“蜗牛爬到了墙壁的顶端。它转过小脑袋向下看了看,似乎在说:‘你看到了吗?我成功了!'”便启发学生想象蜗牛还可能会怎么说,并要求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试问一下,这样的练笔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吗?意义有多大呢?这样的练笔目的何在?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多大的帮助呢?
二、随文练笔形式呆板、老套
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每次“随文练笔”均采用单一、呆板、老套的训练形式。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你想对XX说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或者“假如你是XX,你会说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读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等等。这一种“公式”化的训练形式,呆板、老套,提不起学生“写”的兴趣,学生只是无奈于教师的“命令”,勉强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
三、随文练笔流于形式,缺乏指导 ,走过场
很多阅读课上,教师虽然安排了随文练笔的环节,但却常常安排在仓促的课尾。课尾,学生大多仓促上阵,有的信手涂鸦,字迹潦草;有的敷衍应付;有的慢悠悠,懒洋洋,甚至拖时间,干脆不写。学生在课堂中,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写出教师设计的练笔,更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拿起笔不一会儿就得放下。对于学生写好的文章,老师只是请好学生读一读就算了,缺乏扎实的指导。对于这样的随文练笔,不面向于全体,只是适用于优等生,写完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 “蜻蜓点水”走过场;对于这样的随文练笔,不面向全体的随文练笔,等于放弃一部分学生,练笔成了一种赶时髦,成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的事。
四、随文练笔时机把握不准
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掌握随文练笔的时机至关重要,时机到了,学生随文练笔就水到渠成,不吐不快。然而有的教师在选取“随文练笔”的时机上还处在比较随意上,有时在没有充分朗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随文练笔”,致使学生无话可写,就算有也只是只言片语,有时甚至是套话、假话、空话,失去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随文练笔”促进阅读、提高写作的真实意义。
五、随文练笔不切合学生实际
不少教师对所教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等情况不了解,设计的练笔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我曾经听过三年级一位教师讲《七颗钻石》,她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让学生写一篇《七颗钻石》读后感。试想一下,读后感连五六年级的学生都难写,三年级的学生怎么能写好呢?这种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有什么效果呢?
针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出现的问题,笔者这几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让“随文练笔”真正“随文”,落到实处。现在,我就提高随文练笔质量的有效策略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找准练笔点
练笔点的选择对于练笔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练笔点选得好事半功倍,练笔点没有选好事倍功半。
1.了解学生,明确练笔目的,找准符合学生实际的练笔点
练笔点的选择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以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我在备四年级课文《小草之歌》时,一开始考虑到学生很少写诗歌,于是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尝试写诗的练笔作业,学生可以写写《大树之歌》《野花之歌》等等,可是后来想想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的诗歌很少,没有写诗的基本知识,对大树、野花等事物的认识也不会太深刻,布置这样的练笔太为难学生了,于是便取消了这项练笔。而我在备《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就考虑到学生模仿的能力强,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小节诗,应该可以寫出来。果然,学生写出来的一节诗里出现了蜻蜓、落叶、雪花、小草等等,通过写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大自然的语言,取得了非常好的练笔效果。
2.了解教材,明确练笔目的,找准教材的练笔点
每一篇课文,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练笔点,但是选取哪个点进行练笔就要进行选择。在选择语言训练点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特点,联系单元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择那些重要的、难度适宜的言语形式。如低年段是重点关注优美的词句,中年段重点是典范的语段,高年段则是文章的选材立意,以及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例如六年级《穷人》这篇课文,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而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才是《穷人》这篇小说的重点。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心理活动片段,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技能。例如可以这样创设情景练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些心理活动片段:①(某次考试考砸了)看着试卷上那鲜红的“65”分,我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回到家,我战战兢兢地拿着试卷,走进爸爸的房间。我边走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精心选择练笔形式
随文练笔源于文本,又是对文本的感悟与延伸,其切入点皆于文本。我们在教学时应紧扣文本,在阅读与写作间架起桥梁,使阅读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帮助学生丰富积累并内化文本语言,最后通过随文练笔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并进一步提升理解课文文本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语感素养和人文精神。如《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分别介绍了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以及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既可以让学生为其中的某一种新型玻璃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创设情景为“现代高科技产品展”写解说词,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自己还想发明什么新型玻璃,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等等。这么多的训练形式,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特点等等综合考虑,精心选择练笔形式,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
三、保證练笔时间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师必须把时间备进教案中去,计划好练笔的时间,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进行练笔训练,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评价。
四、精心启发引导练笔
1.以情动人,有感而发
语文课是思维的课堂、情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新课标强调指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文不乏情感味浓厚的课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就会设身处在文本人物的境地,体会他们的感觉、思想、情感,同时,自己和文本人物发生共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只有学生把学生的情感真正激发出来,学生的创作灵感才会如泉水一样不择地而出。学生通过练笔来抒发自我心中的情感,既达到了练笔的目的,也深化了文本价值的感悟。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课文《秋天的怀念》时,当讲完课文内容以后,我深情地说到:“母爱是悄悄地观望,是小心翼翼地试探,是央求般的眼神,是临终前的牵挂。读着史铁生对母爱的诠释,我也盘点着妈妈的爱:小时候,我每天早晨起床,餐桌上总会出现妈妈为我做的我最爱吃的早餐;每逢冬天,妈妈就会用她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为我织一件漂漂亮亮的毛衣御寒……此刻,你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想起了妈妈为你所做的事情,想起她对你的关爱、宽容、鼓励、帮助,请你拿起笔把心中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2.设计问题引发出灵感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问题指导”就是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发出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有内容可写,练笔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执教四年级课文《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时,当讲到“巴斯德望着这个全身有十几处伤口的孩子,不禁犹豫起来”时,根据文本预留的空间,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我这样问道:“巴斯德经过五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研制出预防狂犬病的疫苗,并在狗身上实验成功。但是,人和狗一样吗?他敢在小男孩身上做试验吗?不做试验会怎么样?做了又担心什么问题?实验如果失败了,将会怎么样?……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巴斯德心里怎么想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沿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思考,引发了学生随文练笔的灵感,进而令学生的随文练笔具体起来,鲜活起来。
3.抓住文中“空白”,诱导想象练笔
《 语文课程标准》 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空白”指的是课文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课文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记叙文在构思过程中,总是对有关内容作选择与剪接,因此,课文对有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的跳跃。这些被“剪”去的内容就是未写明白的内容,小学生想象丰富,教师艺术地利用“空白”,诱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填补空白,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年级课文《永远的歌声》中第10自然段中写道:“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委屈”,我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大人们是怎样责骂和追问‘我们的?说了些什么?”教学时我利用这一“空白”,诱导学生想象进行一次练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哎呀呀!你们这帮贪玩的家伙!瞧瞧你们,为了贪玩真是不要命了!‘ “玩!玩!玩!就知道玩!难道你们不知道山里有狼吗?‘你们去山里干啥?平时家里人是怎么教育你们的?山里能去吗?你们就不怕被狼吃了吗?”
4.情境教学,开拓思维练笔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们所熟知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直接注意并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进行练笔训练,不失为一种读写结合的好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于谦崇高的品格,我不仅进行了拓展阅读《入京》一诗,还截取了电视剧《大明王朝》中于谦临刑前不卑躬屈膝,而是宁死不屈的片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以后进行练笔,要求写一写此刻最想对于谦说的话。学生被视频中于谦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所震撼,再联系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写下了一句句赞美于谦的肺腑之言。
笔者看来,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短平快”的写作,其关键就落在“随”、“文”两字上,“随”是对小练笔小巧、随性、精练等特点的概括,“文”是小练笔生发和立足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背离文本和生活实际的为练而练、生搬硬套等误区,促使学生在随文练笔中潜心会文,真情流露,为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