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病症预防措施

2017-05-23王成孝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介体玉米田飞虱

王成孝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

玉米粗缩病实际上是一种玉米病毒,它是由灰飞虱传播而来的。世界上第一例是在20世纪40年代在以色列第一次被大家发现。到了五十年代,我国的新疆第一次发现这种病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症在我国河北地区流行开来。并给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带来了破坏性的危害,影响面积之大,地区之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就是华北、江苏等沿海地区。近些年来,这种病症普遍的发生于黄淮海地区,危害广大,使得玉米产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与危害

这一病害在整个玉米的成长期间都可能被感染以至于发生病变,特别是在苗期更是容易受到感染。5~6片叶子就能看出症状,最初在心叶基部和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慢慢波及全部的叶子。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无法自如展开,病株发育缓慢、矮化;叶背、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明显呈现出一条蜡白色条状,并且粗细都是不一致的。当你用手触及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粗糙,不光滑。当到了9~10叶的时候,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短小、硬脆并上冲,顶部叶片簇生,此时更是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病株矮化现象,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植株严重矮化,病株高度无法达到健株的一半,很多的都不能更好的抽穗,并且都不结实。虽然偶有一些雄穗可以抽出来,可是分枝甚少,严重的时候无法结实。并且,更有许多病株嫩叶卷曲呈现出弓形亦或是牛尾巴形,心叶有缺刻,喇叭口面向一面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3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和其发生的规律

玉米粗缩病由通过灰飞虱不断的持续的带毒的方法进行传播的。玉米在幼苗时期他的抗病力明显没有那么强大,尤其说实在2叶1心的时候尤为脆弱,这个时候也很容易感染到病毒。玉米发病的敏感期间也就是其7叶之前的这段生长期。只有等到拔节后才能拥有强大的抗病能力,直到10叶之后,这时候要是感染病变也不会再产量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后茬玉米粗缩病发病较重的地区往往是集中在田间小麦丛矮病与绿矮病病重的区域。麦田的绿矮病株与带毒越冬的灰飞虱是发生玉米粗缩病的最开始的源头,因此能够持续的不间断的进行传播,使得传播范围广阔。这种病毒的介质也就是灰飞虱,它的寄主大多不仅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比方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麦这些农作物之中寄生,还能够在看麦娘、狗尾巴草、马唐、稗草、画眉等杂草之中进行寄生,足见其寄生范围之广。灰飞虱并不是很喜欢玉米这一寄主,通常只有其无法找到适合的寄主时,才会想到将玉米做为其过渡时期的寄主,进而进行繁殖寄生。到了秋天,小麦刚刚出苗时,第四代成虫进而转移到了麦地,小麦上也就被传染了玉米粗缩病毒,并在麦苗和第五代(越冬代)灰飞虱体内过冬,进而造成了周年侵染循环。所以,玉米苗期的易感病阶段往往和第一代灰飞虱的迁飞高峰相遇、相重叠,这正给病症的传染带来了机会。假如冬天暖和,春天干旱,夏季雨水合适,并非常适合灰飞虱越冬与繁衍,第一代灰飞虱就会大范围的爆发,进而使得玉米粗缩病得到广泛的蔓延和破坏。

4 玉米粗缩病病发的主要原因

不抗病的玉米品种被广泛种植。如果大面积的种植感染病变的玉米品种,并遇到足量的毒源介体时,就会使得这种病害大范围发生和传播。灰飞虱的自然消亡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通常在高温情况下也就是在33℃~35℃之间,灰飞虱才能够自然消亡,可是近年来我国种植玉米之后气温都很低,使得其发生的危害时间较长,很多田地的灰飞虱自然消亡的时间缓慢。田间通常是粗放式管理,杂草丛生。传毒介体生存的适宜场所和病毒的繁殖寄主通常都是在禾本科杂草上,因此,杂草就容易使得毒源累积。播种质量差。尤其是播种深浅不同,种子没有包衣,水肥不充足,施肥也很少,大量的运用除草剂,使得玉米免疫力越来越弱,很容易染病。过分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玉米田变成麦田灰飞虱转移的重要场所。播种早。由于我国南北距离大,小麦收获时间长,有的地方开始收获,而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玉米的播种,这时候沟边、路边草丛的飞虱向早播玉米田迁飞。我们可以观察得到,杂草丛生的地区,早播的玉米中病变严重。

5 防治對策

积极的对玉米粗缩病进行防治,我们强调的是以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农业防治和药剂两者的互相辅助来进行预防和治理。带毒的灰飞虱造成了玉米粗缩病的大范围发生和传播,所以要想预防其发生,应该从源头消灭并避免其传播。具体我们可以如下面的方法去做。

选择使用抗病效果较好的玉米品种使得抗耐病能力增强。在播种玉米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灰飞虱不会很快的把病毒传播到玉米上,因此,使用药剂进行对种子的拌种,可以有效的把带毒的介体及时杀死,使得玉米被侵染的机率得以降低。

及时清理玉米田中的病株,使得毒源减少。把田园的卫生搞好,及时有效的进行除草。增加有机化肥的使用,及时浇水,使得玉米抗病力得以加强。加强技术指导,积极进行宣传和普及玉米粗缩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郭文华.农技服务. 2016(11).

[2]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王硕.农家顾问. 2014(13).

[3]礼泉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高纲领,商雄.农民致富之友. 2014(16).

猜你喜欢

介体玉米田飞虱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介体不同投加方式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
漆酶介体催化的研究进展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分析
一种基于电荷转移的电催化氧化还原系统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
高温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