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

2017-05-23孟思欣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孟思欣

[摘 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很多学校过度偏向了对学生成“材”、成“器”的教育而对成“人”教育重视不足,造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然与应然的差异,这将导致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应从“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来缩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的培养。学校,作为教育活动进行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但是反思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多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不再是成“人”,而是成“材”或成“器”,这将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倾向,造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有必要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通过探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及其成因,尝试探索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一、 成“材”与成“人”: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表现

人是一个生命的整体,是自然的产物,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人也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因此人具有社会性。此二者对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但是,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注自身,而更关注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1]。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要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反思当前的教育,很多学校仅仅把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这便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实然状态。如果学校继续一味地把追求物质利益、掌握生产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便会忽视人本身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是冰冷的、没有灵魂的机器。比如,很多高中生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不会考虑自己喜欢什么,而是按照父母或其他所谓有经验的过来人的建议,选择未来容易就业的、工资高的专业。如果学生仅仅以这样的理由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他们往往更容易在大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应付上课,应付考试,工作后没有激情和动力,便会继续应付工作,一生都将享受不到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这恐怕并不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初衷。

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状态相对的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状态。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成“人”,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能全面发展的“人”。正如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3]学校首先应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其次学校应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科基础扎实的人才。而这一目标应该建立在培养身心健全学生的前提之下,使学生不仅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还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最后,学校应该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最理想的目标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能够过一种自主的生活,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社会,推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道德的缺失: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成因

“在强大的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教育也逃离不了对人文性的遮蔽,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失衡。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4]”造成一味只考虑社会需要、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的教育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教育的缺失,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为何而生”的思考。

首先从教师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会使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他们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些教师明显地对学习成绩优秀或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格外亲近,忽视其他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调皮捣蛋”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有些教师只关注学生成绩、个人职位和经济回报;这样的教师也会使学生变得功利,使学生忽视自身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其次从学校的教育内容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智育,对不同学科的重视程度也表现出功利化。比如,只重視中高考的“主科”,大大减少了品德课的学习时间。学校虽然相继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很多教师在课上照本宣科,只为完成教学进度,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理解,使这门课形同虚设。学校更多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来规范学生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我道德教育的发展。

最后是学校的教育评价。很多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充斥着“功利主义”,表现为教师评价学生多是看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也以其所教学科的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而忽略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工作的质量,主要看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极少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样的教育评价将导致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变为单调冷酷的分数教育。学生在学校被当成考试工具,进入社会后被当成了追求物质利益、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具,工具化的教育必然会导致人性的虚无,抹杀人的存在价值。如果教师不再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学生不再为了兴趣和理想而读书,师生全都为了分数而努力,则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初衷,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立德树人”: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对策

“立德树人”,是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对策,也是真正的教育之道。“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重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一是立德。教师要具备并坚守职业道德,坚持“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要把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讲解知识,而是可以通过讲一些生动的道德故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道德问题,同时倡导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除了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各种评价工作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要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教师的德育工作;要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做表面文章、堆砌资料;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德育工作成为每位教育者的责任,而并非只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任务。学校还应不断建设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和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中感受人性的温暖,获得乐观进取的动力。

二是树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回归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使受教育者觉察并遵照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在的物质利益蒙蔽内心真正的精神追求。只有让内心强大和富足,才会让人获得安全感,这是外在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一味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机器”,而是为了身心完整地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统一体。学校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再简单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的前提下激发他们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最终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将“树人”落在实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放棄以往的成“材”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人是身心共同发展的完整个体,树立成“人”的培养目标;把道德的培养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使每一名学生得到道德的熏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训练,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综上所述,学校应努力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变成一门隐性课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熏陶,使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并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发展成为兼具独特个性的既能够适应社会也能够改造社会的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2]王庆坤.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09(2).

[3]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