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实践教学管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5-23邓中伟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邓中伟

【摘 要】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教育者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探讨创新之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才能解决当前社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难题。面对我国高职学校当前普遍存在的实践训练不足,高职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要以创新开发训练为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校外基地建设等途径,完成实践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关键词】实践教学 管理模式 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与输出出现了教育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人才输出供求关系不平衡,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面临了重新审视“培养什么,怎么培养”的问题。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实践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发展最迫切的需求,各大高职学校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培养学校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创新教育包含了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以及教育制度的创新[1]。因此,从整体上看,创新教育并不是单一教育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功能在新的背景下的重新定位相关,具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特点。下面对创新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创新教育追求的是高等教育创新

当前的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培训与教育,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承,也应该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既是对古代文明的超越,同时也是以学生个体为基础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追求。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推动与深入

目前,综合素质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又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点与核心。只有确保学生的教育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施行,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育更注重学生发展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进行教育,具体到教学活动及学习实践上,学生则是学习与活动的主体,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特长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高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一)改革课程体系,创建核心教育

进入高职专业化的教学阶段,其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前高职学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已经迅速更新,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很多领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因此改革与优化课程体系任务十分迫切。高职学校管理者要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及拓展课程,实现三位一体的整合。通过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力量与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培养积极主动性与创新实践能力[2]。

1.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准,每个专业可设置10门左右核心课程,将理论性学时控制为2000左右,加大在实践学习中的比例,确保实践类的课程学习占总数的25%以上,总学时超过40%。并具体根据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要求,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模块、综合运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以及社会实践模块,确保理论与实践在这一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与融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将实践方向往综合型、设计型和应用型发展,注重创新设计能力与创新思想的渗入,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与“借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创新素质[3]。

2.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高职教学课程体系应重点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突出学生“吸收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素质”结构的优化。同时,要以应用能力为教育导向,对每门核心的课程以培养具体能力为基础进行内容的优化与重组,由知识点到能力项的过渡,结合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进行深入培训,真正做到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4]。

3.课内与课外的联动

高职的实践教育应该摆脱过去第一课堂的局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延续与补充作用,将学分的管理融入其中,形成三个有效课堂的结合与互动。只是从第一课堂到后续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都可作为必修学分,如参与各专业科技竞赛奖项、科研项目奖项、公开发表论文奖项等创新学分,再如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自主积极参与高素质拓展活动等设置素质学分,明确规定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为毕业必备学分,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选修学分的热情,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一技之长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学分,逐渐强化自身综合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1.“双主体”模式

“双主体”模式主要强调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要求与定位,一起承担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任务。高职学校要积极与各专业企业开展“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活动,明确统一的培养规格,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共同管理和培训,将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信息共享,充分结合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及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学生在校的前三年可以将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校内统一培训,在校最后一年充分发挥与企业相结合培训的优势,由企业根据专业需要挑选专业教师联合授课,紧密联系岗位实践过程,完成最后的毕业设计。

2.“双合作”模式

“双合作”模式主要强调高职学校与地方政府展开的合作,按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加强人才培養的针对性,同时又与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对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可构建区域的合作联盟,以共建实验室、科技园区等形式创新资源力量,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宁波市区政府建立的知识产业园以及与高职学校建设的科技园,为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的科技创新,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条件,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体[5]。

(三)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1.积极创设开放性实验

学校实践专业课程中有大量对实验室的需求,而优秀的科研团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积极创设开放性实验能够最大程度利用与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的兴趣,帮助学生在锻炼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而开放形式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定,如全面开放、定时开放以及预约开放等,开放内容以学生制定实验内容、自立题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为标准自行研究。此外,学校要确保实验项目开发或实验材料损耗过程中的经费补充,以最好的保障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积极拓展科研训练

高职学校依托自身在科研方面的条件与优势组建优秀的导师队伍,并将科研训练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比如学校可制定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规定,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高职生通过自选研究课题,或是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担任教师科研助手。也可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创新模式,通过自由申请、教师推荐、择优选择等,推荐申请优秀的高职生新苗辅助计划,帮助高职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实现培养计划。高职学校要积极帮助学生的创新课题立项资助,鼓励学生更早地接触并进入到专业的科研领域中,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掌握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运行手段,为今后进入社会开展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发展大背景下,高职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探索创新教育体系下的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伟,于猛,王志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10):70-72.

[2]陈志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22):101-102.

[3]郭学霖.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2016,12(15):11.

[4]刘佳.我国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述评——基于深化民办高校变革的视角[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3,11(01):223-225.

[5]齊平.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路径研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4(09):411-413.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