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子恢农业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017-05-22柏来任

世纪桥 2017年4期

柏来任

【摘 要】邓子恢(1896-1972),福建龙岩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邓子恢长期领导中国农运、农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农业思想。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的革命历程紧密结合,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邓子恢;农业思想;实践基础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28-02

一、早期的学习经历

1896年8月17日,邓子恢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对农民的疾苦深有体会,他从小就暗自许下帮助农民改变命运的决心。1917年,他东渡日本,寻求治国养民的良方。1918年,邓子恢归国从商,在堂兄开的杂货店打点生意。在此期间,他不仅积累了管账理财的经验,为成为苏维埃革命政府的“红色掌柜”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并于1921年在龙岩当地组织了先进团体——“奇山书社”,吸引了一大批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书社先后购买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新潮》《共产主义的ABC》《国家与革命》等当时先进刊物,这对龙岩当地的革命思想起了启蒙作用。1923年,《岩声报》在“奇山书社”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此报的出版“目的在于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推广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1]。在3年的办报过程中,邓子恢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后来的革命岁月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方面的论述,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在中国农业政策方面的制定。

二、开展农民革命的经历

归国后的邓子恢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进化,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阶段。1925年,邓子恢毅然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投身于江西省崇义县的农民运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邓子恢于1927年组织了轰动一方的后田暴动,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1929年,盘踞于龙岩一带的土著军阀陈国辉率部参加粤桂战争,以致龙岩几近空城,时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的邓子恢,组织闽西地方武装,配合红四军三战三捷,攻克龙岩城,彻底摧毁了返回增援的陈国辉的势力,为进一步推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邓子恢也因此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从1930年10月开始,邓子恢致力于对闽中、闽东农民运动的领导工作。1932年7月,邓子恢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财政部部长。革命斗争和财经工作的经历,培养了邓子恢的理财能力,为他后来领导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尤其是合作社内部的财政工作储备了丰富的经验。

抗日战争期间,邓子恢就职于新四军军部,全面负责农民运动与减租减息工作。解放战争期间,邓子恢在山东、中原等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在此期间,他深入开展了农民群众的动员与组织工作,与农民的亲密接触,使他充分了解到了中国农民的心理状态,了解到中国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他以后领导中国农村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十多年领导农民的革命经历,使他成為当之无愧的农民专家,对农民的深刻理解,使他在工作中始终为民所想,他制定的农业政策也更符合农民群众的利益,更能被农民群众接受。

三、新中国成立前领导农村工作的经历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对农村合作化生产方式的探索,邓子恢在这一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早在1930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就对合作社的生产方式做了积极尝试,邓子恢经过认真研究,为合作社编写出《合作社条例》,成为当时指导闽西农民互助合作的重要文件,也是邓子恢农业合作化思想的雏形。1931年春,毛泽东与邓子恢等人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可付诸实践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这一方法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也成为后来邓子恢在农业政策制定方面的阶级准则和分配原则。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邓子恢担任财政部长,兼任代理土地部长,任职期间邓子恢时刻关注合作社的发展,并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帮助,这一时期金融工作的经历为邓子恢领导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奠定了经济思想基础。1933年,为克服中央苏区财政困难,邓子恢着手创办了粮食合作社,后又在工业、商业、金融业、运输业等领域陆续创办了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的出现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财政紧张的局面,从经济上巩固、发展了中央苏区,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积累了经验,也为邓子恢农业合作化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

1943年春,为克服日军对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邓子恢领导当地农民开展“兴家计划”,在坚持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组织村民以互助组、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季节性的互助生产,从而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所带来的经济困难,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支援了前线军队,保障了抗日作战的后勤补给,也为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经验。1946年,邓子恢在总结苏中农业合作社遭到群众抵制的经验教训后,强调发展农业合作社必须遵循群众自愿的原则,不能使用任何强迫命令,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领导农村变革的基本原则。1949年12月,邓子恢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在他的指导下,汉口成立了中南供销合作社。次年初,中南区建立起从省到县、区的供销合作社体系。大区域的合作社领导经验为邓子恢开展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邓子恢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邓子恢领导的合作社运动,不仅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发展了地方财政、保证了军队供给,而且为邓子恢领导全国农业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为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指挥合作化运动的经历

1952年底,中国人民面临新的形势: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土地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镇压反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和谈阶段;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表明,中国已具备开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矛盾也开始逐步显现:在农村,个体经营已不能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及原料的需求,而贫富分化开始显露;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及时提出通过“一化三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农业社會主义改造提上日程。1952年8月,毛泽东批示,选调各中央局书记进京工作。邓子恢作为中南局书记被调入京,毛泽东亲点他为农村“统帅”,组建中央农村工作部,并下达农工部的具体任务:帮助党委掌握农村各项工作的政策方针,中心任务是组织与领导广大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以便配合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逐步引导农民走向集体化的道路。[2](P.77)

1953年2月初,中央农村工作部正式挂牌工作,邓子恢任部长,陈伯达、廖鲁言任副部长,杜润生任秘书长。自此,邓子恢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农村工作部部长生涯,在这十年里,邓子恢在配合国家工业化发展同时,积极改造农村生产关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调查研究也成为邓子恢任部长期间最显著的工作特点之一。1953年末,邓子恢奔赴南方,考察农业生产互助运动的开展情况,在两个多月的调研工作中,邓子恢走过了7个省、市和20几个地、县,想尽办法更多地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在调研之余,他向党中央做了7次书面汇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1954年以后,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数量呈猛增态势,至1955年初,全国已办起新社38万多个,与此同时,农村全面展开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工作,导致农村工作简单粗糙,农民口粮被挖等现象。邓子恢在得到消息后,于1955年1月再次奔赴南方,先后考察了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得到了很多一手资料。2 月上旬,邓子恢返京,将南方考察的情况向部务会议做了详细汇报,提出很多合理建议。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末,邓子恢又一次踏上南方考察的征程,历时4个月,先后走访调研了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多市,全面了解了当地农业合作社实现高级化后的面貌,一路上他向党中央做了8次考察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农民收入、农民生活状况、农民情绪、农产品价格、合作社产量及经营状况等方方面面,这些报告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1960年,邓子恢带领调研组奔赴山西汾阳、河北石家庄、江苏无锡等地农村作调查,调查中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社员家庭,多方接近群众,充分了解了人民公社内部存在的问题及社员的需要,在此调研基础上,他主持草拟了《农村人民公社内务条例》,使人民公社的生产管理进入程序化、正规化,这个条例也成为毛泽东主持制定《农村六十条》(草案)的直接资料来源。邓子恢也因此受到毛泽东的公开赞扬:“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工作,还是靠邓老。”[3](P.377)

参考文献:

[1]邓子恢.龙岩人民革命斗争回忆录[M].福州:福建人 民出版社,1961.

[2]国家农委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汇编(上)[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回忆邓子恢[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