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我国奶业的趋势、挑战与对策
2017-05-22刘长全
外资进入我国奶业的趋势、挑战与对策
刘长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编者按
2017年《中国畜牧杂志》全面改版。为更好展示畜牧学领域的科技前沿,促进学术交流,本刊特别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或青年骨干,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自己、团队或国际研究机构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或就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论。2017年第一期自副主编开始,将为读者带来相关综述,希望能引发读者对相关热点、难点的思考,并进行深入探讨。
加快奶业发展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全面振兴奶业”。近年,国外乳品企业加快进入我国奶业,从乳品销售向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等各个环节扩展,并对我国奶业发展带来全方位挑战:传统奶农弱势地位更加凸显、外企在终端市场全面挑战国内企业、现行奶业管理体制及奶业相关的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也面临挑战。为此,需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养殖环节健康发展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通过乳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恢复消费者信心并降低不合理终端乳品价格,完善奶业市场管理机制,加强资源与环境监管,增加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
1 国外乳品企业全面进入我国奶业已成趋势
国际乳业巨头雀巢、达能、恒天然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并投资建厂,菲仕兰、美国奶农、阿拉、拉克塔利斯等近年也通过不同方式向中国奶业投资。其中,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华投资最为突出,其进入中国奶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 以产品输入为主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开始向中国出口生产婴幼儿和幼儿配方奶粉所必需的脱盐乳清粉。20世纪90年代,在香港设立中国区总部,在广州、北京和上海开设办事处,向中国市场出口浓缩乳清蛋白粉、乳铁蛋白等功能性原料。
1.2 以发展养殖为主的资本进入阶段
2005年,恒天然与当时的三鹿集团签署合资协议。2007年,恒天然在河北唐山启动第一个牧场群建设,2013年在山西应县启动第二个牧场群建设。目前,唐山牧场群年产奶1.7亿升,应县牧场群年产奶1.8亿升。2014年,恒天然与雅培公司签约,联合投资兴建第三个牧场群。
1.3 以发展加工、构建全产业链为主的资本进入阶段
2014年8月,恒天然与贝因美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利用恒天然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欧洲的奶源和生产基地,面向中国市场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供应链。2014年12月,恒天然应用中心在上海成立,利用恒天然世界级的乳品研发能力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配方与产品。此后,恒天然又分别在广州、成都、北京等地设立应用中心。2015年3月,恒天然成功收购贝因美18.8%的股份。2016年2月,双方签署协议建立合资架构以收购恒天然 位于澳大利亚的达润工厂。
2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奶业的影响与风险
2.1 传统奶农的弱势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几年, 国内原料奶产量预计能达到4 500万~5 000万t,外资进入养殖环节对国内原料奶供给能力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在其中的占比也不会太高。恒天然按规划完成6个牧场群建设后,在国内原料奶总供给中约占2%左右。但是,纵向一体化的恒天然能够更好地维护和反哺养殖环节利益,助其在不稳定的市场中稳步发展。反观国内大多数养殖户,原料奶收购是数量少、规模大的加工企业与数量多、规模小的养殖户之间的交易,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加工企业在收购价格和收购量等方面都掌握话语权,养殖户通常被控制在生存或微利的经营状态,这决定了奶农的脆弱性和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产业链上不对等地位与恶性竞争并存导致市场波动时过度投资与“倒奶杀牛”交替出现,养殖户难以得到长期发展,这无疑为外资扩张在国内的养殖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将在乳品终端市场全面挑战国内企业
外资乳品企业在我国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是为了提升其在中国奶业市场中的地位,尤其是为了在终端市场上获得更大份额并全方位挑战国内乳品加工企业。在中国的本地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对国外乳品企业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好处:①可以发展低温巴氏奶及进入特色乳品等一些细分市场。虽然国内养殖成本较高,但是较高的终端市场价格为外资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可能,外资企业看重的正是我国高附加值的液态奶市场和婴幼儿配方粉市场,并将在这两个领域与国内企业展开竞争。②更好地掌握国内乳品消费市场及消费者偏好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将全球资源与我国奶业市场对接。
2.3 给现行奶业管理体制带来挑战
我国奶业缺少收储等应对波动的常态化稳定机制,市场发生波动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奶业协会等对乳品加工企业的劝导来稳定原料奶价格和收购。这种调控举措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机构的权威性,依赖于这些机构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类似恒天然这样的外资进入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环节后,因其与市场管理机构之间的弱联结特征,劝导型市场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必然降低。但是,外资进入对原料奶市场的影响并不容忽视。就恒天然来说,一直以来都深度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并且随着其直接进入国内原料奶生产环节对原料奶市场的影响也将从间接变为直接,影响的手段也更加多元化,已不为常规的贸易举措等控制。即使恒天然在国内原料奶总产出中只占有2%左右的份额,在一个对供求平衡高度敏感的市场,掌控定价话语权,2%也足以成为影响市场均衡、市场稳定和价格的重要力量。
2.4 给奶业相关的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带来挑战
总体而言,中国对奶业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管理并不严格,很多外部性成本养殖户并没有负担。与其他农业部门一样,奶牛养殖产业发展也被赋予了解决就业、缓解贫困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功能,既带来社会成本也承担社会功能,放松资源、环境管理要求似乎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恒天然等外资进入奶牛养殖环节后大力发展规模化牧场,其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微薄,甚至彻底冲击了传统养殖业的增收、减贫和保障功能,环境影响还特别突出。在此情况下,再继续强调其社会功能并对其资源、环境问题采取放纵的态度就难以得到认同。恒天然牧场群的建设还激发了国内大规模牧场建设的趋势,在总体上颠覆了奶牛养殖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属性。因此,奶牛养殖,特别是规模养殖企业,越来越回归其盈利性市场主体的本质属性,从公共政策、公共利益角度去定位奶牛养殖业越来越缺乏社会基础,对其资源环境影响监管不到位问题正日益突出。
3 应对外资进入中国奶业的思考与建议
3.1 构建有利于养殖环节健康发展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
以保障和促进奶农发展为导向完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构建应对外资挑战的微观基础。重点是加强奶农组织建设,一方面减少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对市场波动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奶农整体的议价能力,改善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关系,让奶农更多分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加强奶农组织建设,要明确和强化奶业协会是代表奶农这一属性定位,要加强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逐步建立“自下而上”、覆盖全国、地方和基层的奶农组织,再进一步探索以奶农组织为中介的集体谈判机制,切实保障奶农利益。
3.2 培育消费者信心,降低不合理终端乳品价格
终端乳品价格过高是中国乳品消费不振、乳品进口大幅增长等问题的关键原因,也是外资全面进入中国的驱动力量,终端乳品价格过高的诱因则是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安全缺乏信心、乳品消费缺乏理性。乳品企业利用消费者信心不足将同质化的乳品冠以高端、低端,既放大了消费者“非优则次”的疑虑,也抬高了乳品消费价格,将消费者引向“高端化”的非理性消费模式。为此,一方面要规范乳品市场竞争行为及广告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的乳品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养殖、挤奶、储存、运输、加工等各个生产阶段与操作环节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要求、明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在质量管理中实现事前预防与事后监测并重,加快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
3.3 完善奶业市场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更加市场化、统一纳入内外资生产主体的奶业管理体制。首先,要加强市场稳定机制建设。一方面提升奶农组织在调节和稳定市场供求方面的协调功能,另一方面要建立乳品相关储备制度,提高对乳品市场波动的调节能力。其次,要加强贸易与自给率监测。《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70%的奶源自给率目标,但是,当前不具备配额、关税等调节自给率的手段,外资进入后也将利用信息与市场优势更多地开发中国以外的低成本奶牛养殖资源,威胁奶业自给率目标。当前,可将自给率作为警示指标与价格的快速变动相结合,确定储备调节机制启动的触发器。
3.4 加强资源环境监管,增加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
首先,在资源、环境方面加强对奶牛养殖业的规制和监管,通过资源税、环境税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坚决防止外资进入过程中出现“收益流出去,资源环境成本留下来”的结果。其次,在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加强对传统奶牛养殖主体的政策支持。外资养殖企业在资源集约利用、污染控制、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已掌握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打造牧场群使粪污处理和利用也具有明显的规模化优势。加强资源与环境监管短期内有利于外资企业获得领先优势,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但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快速消除相关差距。
10.19556/j.0258-7033.2017-05-001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7)
刘长全(1975-),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E-mail:liuchq@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