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如何从意象的角度鉴赏诗歌

2017-05-21唐旺珍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境意象

唐旺珍

摘 要: 在人教版收录的诗歌中,有的浅显易懂,初中生能很好地赏读;有的篇幅较长,意味深远,对初中生来说,这些诗歌实在难以理解。如果在日常诗歌学习中,学生有一根诗歌鉴赏的“拐杖”,则必能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游刃有余,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这根“拐杖”就是从意象的角度鉴赏诗歌。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意象 意境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蔚为壮观。无论是妇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还是其他朝代的名篇佳作,当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仿如接受一次美的洗礼。然而,在人教版收录的诗歌中,有的浅显易懂,初中生能很好地赏读;有的却篇幅较长,意味深远,对初中生来说,这些诗歌实在难以理解。如果在日常诗歌学习中,學生有一根诗歌鉴赏的“拐杖”,则必能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游刃有余,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理解得更深刻透彻。那么,这根“拐杖”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学生可从意象的角度鉴赏诗歌。

一、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和范畴。文人通过意象表达主体的某种情感,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从古到今有关意象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魏晋六朝时的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强调物我合一,并说明意象在文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学者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明确指出意象与主观情意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在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之间,意象并不是简单的载体,情意与意象融为一体,能充分表达文人的思想。

与“意象”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意境”,两者有所区别。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意象的分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诗歌的意象,可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类

很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都注意到自然类的意象。

“月”——象征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自己寂寞沉郁的感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入静穆和谐的夜色中。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流水”——象征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思乡等。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苏轼的《浣溪沙》载:“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外,还有“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西风、烟、霜”哀怨惆怅,凄苦苍凉;“冰雪”坚贞的心志高尚的品格,“浮云”漂泊的游子等。

2.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例如李白的《蜀道难》载:“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载:“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的《锦瑟》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文天祥的《金陵驿》载:“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例如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此外,在初中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还有:“蝉”凄凉高洁,“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等。

3.植物类

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植物类意象不在少数,如梧桐、梅花、松柏、孤蓬等。

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写了梧桐叶落,反映诗人失落的情绪;李煜在《相见欢》中更是把寂寞写得淋漓尽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论语》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禹锡说:“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此处诗句中的“孤蓬”指的是一个人远行的朋友。

4.人类活动——梦、泪

“人生如梦”是最大的感慨,文人们清醒地认识离合遭遇和悲欢之情,不过是一连串旋生而又旋灭的连续梦境,从而产生极大的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直言人生如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乡之情或念友之情可表现在梦中。杜甫的《归梦》曰:“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这是当时乡情萦怀、梦魂颠倒心境的写照。“雨急”而暮色更加凝重,“云深”处故乡茫茫不见,思乡之梦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显得尤为突出。在诗人笔下,“梦”与“我”成为一体,在梦中尽情地抒发思想感情。可以说,梦作为一种意象在诗词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诗歌中若然写到“泪”,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诗人的忧伤。在《无题》中,李商隐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更是流下伤心的泪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夏完淳在《别云间》中通过写“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另一方面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三、意象折射出的诗人形象

诗人在诗词中并不是简单地对具体的意象进行描写,而是寄予一定的情感,透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的形象。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通过描写菊花、夕阳、飞鸟等意象,营造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2.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在《行路难》中,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了黄河、梦等意象,表现了他不畏艰难的思想,我们从这首诗歌中体会到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3.虽然辞官但仍甘愿奉献的形象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千古传诵的诗句,意境深远,本来落花是令人悲伤的,但作者在这里表明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心思,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透过落红护花,写出一个甘愿奉献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郭杰.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1(6).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韩德林.境生象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