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文辞艺术研究

2017-05-21徐佳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分析研究老子

徐佳

摘 要: 《老子》又称《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有”和“无”为引起,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还包括一些民本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老子》在文学层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文学形式从外在形式到其文学样式使用的文学手法、文字运用手法等都值得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老子》 文辞艺术 分析研究

老子弃伪崇真,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从表面上看,似乎对人的智慧及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古往今来很多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罗根泽先生认为:老子并非真的“反对美”、“反对言”,观其作品是美与言的完美结合。鲁迅先生说:“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五千言精妙凝练,表现出高度的语言写作技巧则是无疑的。鲁迅所谓“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是指其无心为文,自然成采而言。明人朱得之的《老子通义》有云:“非善辞章者不能为《老子》。”可见《老子》文辞之精美,结构之灵活,音韵之悠扬已达玄妙之境界。

一、词约义丰、句式多样的语言表现形式

《老子》一书语言精练,词约义丰,含义深刻,不少成了后代的“格言”或“谚语”。

老子是道家的宗师,其学说范围极广,涉及宇宙、人事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哲学、军事、生活等问题。博大精深而又复杂的思想,不用长篇大论,要在八十一个短篇,区区五千余字中透彻、精辟地阐述出来,语言不精练是绝对办不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十四章),二十几个字就把“夷”、“希”、“微”的含义解释得清清楚楚。“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第四十一章),将“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人“闻道”后的情态、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逼真,然而一共才用了三句话,二十三个字,用字之精练,造句之简单,除非破坏它的原意,否则真是“一字不易”。《老子》的语言,不仅语句洗练,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白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第二十七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等。这些寓意深远、富含哲理的句子,大部分还在使用,有的还成了“格言”或“谚语”。《老子》虽是哲学著作,但有些篇章的语言描写有一定的形象性。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这简直是一幅油画,把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形象地显示了出来,它已成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警句。又如为古代深通道家学术的人画的像:“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仆,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刻画出一个谨小慎微、心怀畏惧、恭敬顺从的形象。再如《第五章》中的一段:“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里把天地之间比做一个风箱,是空虚的,然而一动,风云雷电雨就出来了,非常形象。

句式多样、音韵悠扬是《老子》语言表现形式的另一大特点。老子善于用韵,且韵脚独密。《老子》的八十一章按古音读法,几乎章章押韵,而且用韵形式多种多样,变换灵活。观其句式多为四、三、五言,不乏六、七言,甚至有长达十一言者。四言句式长于排比,如第八十一章:“新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排比中渗透着“正言若反”的语言方式,看似无韵,却每两句首尾两字相同而为韵。但也不是四言句式一排到底,接下来是四、七、七、七、八言,排比中出现参差而无韵:“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为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如果说前两句是变格的双句首尾韵的话,后五句就更多散文化而不拘韵脚了。又如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均为四言句式,两句一换韵,而且使用了重叠字,加大了用韵的强度。其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句式长短不拘,六、四、三、八言均有,排比对偶的语式也间有间无,增强了语言表达思想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老子》在一个章节内,善且多地变换句式和韵式,使其行文音韵流转,律动抑扬顿挫,节奏铿锵有力。

二、精致微妙、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语言难题。如何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讲清楚,将精妙讲出滋味,就不能简单地依赖常态的语言逻辑,而必须在“言”与“意”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桥即“象”,即以事言理,设象达意,从而建構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比喻机制。

《老子》常用比喻说明抽象深奥的道理,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老子》与《周易》、《庄子》合称“三玄”,历来被认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如:“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五章)这里一连用了七个比喻,把“古之善为土者”比做:行动犹豫,像冬天解衣渡河的人;疑畏戒惧,像怕凶恶邻居的人;对人庄重恭敬,像个客人;顺应潮流,像融解的河冰;纯朴天真,像未加工的木材;内心谦虚,像空空的山谷;含蓄混厚,像一池冰水。这些比喻,虽然朴素而单纯,但都比较生动、形象。《老子》中的比喻,大多很简单,往往只是一句话。如:“上善若水。”(第八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第八章)《老子》书中的比喻虽然大多简单,但内容却是广泛的,有以自然现象为喻的,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有以人的共同认识为喻的,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有以人的共同感受为喻的,如“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这大量的比喻,把那些抽象深奥、“微妙难识”(《史记·老子传》)的哲理具体化,可以说有起死人而肉白骨的使用,使那些枯燥玄妙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比较易懂。

老子善做比喻,采用的喻体相当广泛,涉及自然物类、社会、战争及人的生活、劳作的各个方面。在喻体与喻义之间,老子打开了一扇门,通往直觉、联想和玄思之境。

比如以自然气象为喻,告诫统治者为政不可过猛。“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第二十三章)申述为政要防微杜渐,“为之于未有,治之与未治”(第六十四章);以动物为喻,其中以“鱼”喻道最精彩,这可能与老子早年生活在“泽国”之称的楚国苦县鱼水之乡有关。“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六十章),比喻治国须稳重低调,不可大权落旁。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则把烹饪鱼时的基本技巧喻于治国,暗示统治者治国应清静无为,乱搅乱扰,只会是把小鱼搅烂;以虚喻实,在虚实的矛盾中强调“虚”的价值和效用。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只实不虚,难免呆板;虚实结合,始能灵通。老子用古代冶炼业使用的风箱做比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中空,鼓风不竭,愈鼓风愈源源不绝,这种虚实配合、有无相生,成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

在老子论“道”借用的众多喻体中,“水”的喻象尤为突出。在老子论道中,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如何呈现虚无的道,找到一个合适的喻体便显得尤为重要。老子曰,水“几于道”(第八章),意思就是,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能像水一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就要多做些解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谦虚的美德。江海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其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由此我们知道“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三、韵散结合、诗而非诗的行文构造

“老子嫉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要将天地万物所遵循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以一种形式述之以学,其言辞短短五千余字,其精妙的文体结构不容小觑。

纵观《老子》一书,从体例上看,类似于一篇诗化的哲理散文。每个章节都从对大自然的哲学感悟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建设蓝图为全书的总纲,各章节之间虽然存在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但观其内容、思想始终是围绕总纲进行的,各章节从不同方面展开叙述,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实现思想意识的完美的统一。诗而非诗,非诗而诗,乃是《老子》的原始追求。诗而非诗则灵活,非诗而诗则精神。如第一章节谈及宇宙,提出“道”的概念和性质。第二章节提出万物之间矛盾对立统一定律,并由此推及治国之道,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第三章为治国论,提出治理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治国理念。这样安排各章内容不仅不影响全书的完整性,反而内容丰富,布局分明,自成一体。

《老子》一书中虽大量运用排比及对偶句式,但从体例上看不如诗用字整齐,押韵严格,全文采用接近于杂言诗的散文诗体,且全书的用韵不一致,其文字有几句接连押韵、隔一两句押韵、两句相押韵、整章押韵等不同的形式。因此,虽然相对于略带诗韵的《易经》和偶有偶句韵语的《尚书》,《老子》具有浓重的诗化倾向,但它在本质上仍是说理的哲理散文,故称之为诗化的哲理散文。《老子》对偶和排比句式的应用,使其全文的基调犹如诗歌的形式,整齐的排比句式穿插于散体的文句之中,读起来朗朗可诵、音韵十足。对偶句式的使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音律与节奏感,语言与句式的灵活使用,是《老子》成为一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自然的、犹如诗歌般行云流水、意境丰满的哲理散文的重要条件。例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老子》中类似这样的章节还有很多,读起来亦诗非诗,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老子》中多运用重章叠句的民歌体形式进行说理,使其文像是歌谣。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五十九章)从以上所引段落灵活多变、参差有致的形式中可以看到民歌结构形式的影子。深邃的哲思,使得“道”的表述晓畅明达,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言,《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语言凝练明快,朗朗可诵;节奏铿锵,音韵流转;句式丰富,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漫行,变化多端;比喻形象生动,以喻论道的过程设计精巧、喻体广泛,思想精髓耐人寻味;结构、体例独特新颖,诗意浓郁,却又亦诗非诗。全书每个章节论述中心明确,无人物对话,单章谚语、格言层出不穷。观其文辞手段之丰富,文学成就之博大,意境之深邃,乃是文学史上前所未有之作,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先秦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徐浩.道德经译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安乐哲,郝大维,著.何金俐,译.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分析研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跨国公司中小型供应商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大直径区熔硅单晶的研究与制备技术探究
新时期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分析研究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