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土地整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2017-05-20刘佳
摘要:本文主要参考了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的经验,结果中国国情探讨可以借鉴之处,集中阐述我国需要引进公众参与模式的原因和具体实施办法,并以法律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土地整治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整理;巴伐利亚州;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1-0222-01
作者简介:刘佳(199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法。
一、土地整治的概念
首先,在我国土地整治这一概念是指通过运用生物方面措施和工程技术方面措施改变该土地原本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绿色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使土地资源能被持续利用,并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的一种土地利用的规划方式。
二、德国地区对土地整治的法律措施和思考(巴伐利亚州为例)
首先,德国“土地整理”的历史悠久,其中对土地整理的重视和发展已经超越百年,可以说德国取得的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在欧盟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积极效仿的对象,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例如举世闻名的德国整治“巴伐利亚州”地区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
在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早期的第一阶段中,由于二战之后德国缺少粮食储备,当时的整治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仅关注治理不适合种植作物的农业用地同时建设一些农业住房保障农民居住条件。但是在此阶段中的土地整治是粗放的不合理的,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行政方面“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方面太过僵化,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价值的追求。在第二阶段就引入了生态风景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这是德国土地整治吸取早期阶段的经验之后做出的调整。1982年开始强制实行乡村景观建设—主要涉及评价环境的承载力和利用乡村土地中的特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在第三阶段中,主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以保障项目立项、实施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可以说这是德国土地整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借鉴的地方:把乡村的土地整治责任从政府扩大到农民群体,提高了公众对其所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一体化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巴州的具体措施是在乡镇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提高村民代表的公众参与意识和农民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技术水平。从此巴州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具备了公共服务的属性,同时给予公民知情权、参与权,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避免了一些政府的决策失误。
三、结合中国国情如何推动公众参与模式
在土地整治的资金筹措方面,在德国,土地整理的项目资金不全是由财政承担的,具体的大概出资比例是:政府出资85%土地权利人出资15%,根據土地权利人的最终受益的不同,其所要负担的额度也会稍有不同,这样的资金承担方式不仅使公民开始真正在乎项目的结果和收益,而且还增加了灵活度。所以,公民是用自己的自己和土地建设的时候,公民就更会发挥监督土地利用状况,保证土地被最高效利用,同时监督资金是否被滥用和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在德国土地整治集中的地方很少看到很宽的马路或者很大的广场,田间道路也往往是碎石铺的,节省土地资源,降低了成本,也具有环保作用。我国已有许多学者提出效仿德国让农民承担一部分土地整治金的做法,比如建议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向涉地农民收1%的建设资金,以提高农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激励农民的积极性。
要效仿德国土地整治资金分配方法,需要配套的法律体制支持。在德国,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土地整治法》赋予的法定权利,所以从项目的申请立项、规划、再到项目的实施、监督维护各个环节已经有法可依,这是保障德国公众参与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法律规范。
我国要想使公众深度参与到土地整治过程中,可以借鉴德国巴州建立“参加者联合会”社会组织的形式。首先,巴伐利亚州的法律条例规定了所有的土地整治项目都要有公众参与。具体形式就是加入“参加者联合会”,一方面,参加者联合会的成员包括其所在土地整治地区里所有土地产权人,领导成员通过联合会的所有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另一方面由乡镇地区的土地管理局指导进行,由政府部门审计联合会的具体事项。这样一来,不仅把土地产权人全部集中到一起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又保护了土地产权人的利益。在性质上“参与者联合会”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制,领导负责制。由联合会连接了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产权人,降低了土地管理部门管理的行政成本,也缓和了土地管理机关与土地产权人之间的矛盾。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建立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以沟通公民和政府的模式,在土地整治的基层环节,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吸纳公众成员参与决策,维持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同时在农民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畅通救济渠道。
[参考文献]
[1]乔庆伟,许庆福,王增如.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山东国土资源,2012,12:68-72.
[2]郭飞.国内外土地资源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