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意蕴下“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研究

2017-05-20刘文锋��

山东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刘文锋��

摘要:在“制造2025”和“互联网+ ”两大战略深度融合中,促进智能制造全面升级,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株洲更应如此。在分析了株洲制造业的演进特点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 ”意蕴下“株洲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战略重心。

关键词:“互联网+ ”;“株洲制造2025”; 战略重心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5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互联网+”产业革命国家路线图亮相。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不可分割,中国制造必须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发展,“互联网+”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因此,务必促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两大国家战略对接和深度融合,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株洲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关口,应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把握新产业变革契机,以“互联网+”全面推动”株洲制造2025”,促进株洲工业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一、株洲市制造业发展的演进特点

(一)历史辉煌,但后势发展不尽人意

1、历史辉煌

株洲,因工业立市,因工业兴市,是建国初期国家部署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曾经与兰州、包头、石家庄、西安、洛阳、武汉、湛江等8个工业重镇齐名。1997年以前,株洲工业增加值总量仅次于长沙,位居全省第二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在2011年之前居全省第三。

建市60多年来,株洲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80多个“第一”,其中轨道交通产业、航空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服饰、陶瓷、烟花产业享誉省内外,特别是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力机车约占全国铁路电力机车市场的50%,始終保持着中国电力机车行业的龙头地位,株洲也因此享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美誉。

2、后势发展不尽人意

(1)排名后移

株洲工业经济总量过去在全省排名一直靠前。但近两年来,株洲规模工业总量的位次不断后移,一些兄弟市州工业迅速崛起,相继超过了株洲:从1998年起,岳阳工业总量超过株洲,2011年被衡阳和郴州赶超后,2012年又被常德超越,排位下滑到全省第六。

到2013年,株洲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在全省排名退至第六位,株洲规模工业在全省的份额也在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9.5%下降至2013年的8.9%。

(2)差距拉大

与“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其他七个城市相比,株洲位次虽然比2000年前移了一位,但与排名前四的成都、武汉、包头和洛阳等城市差距不断拉大。与中部六省工业总量居各省第一的非省会城市相比,株洲的排名在安徽马鞍山、江西赣州和山西临汾之前,但与排名前四的河南洛阳、湖北宜昌、岳阳和山西临汾相比,差距较大。

从企业规模看,2013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百亿以上工业企业只有3家,且未超过300亿,与全国500强工业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在工业内部,结构不优、效益不好、发展不快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态势越来越紧迫。

(3)规模偏小

2012年户均工业增加值为5947万元,是长沙等7个城市中户均规模最小的城市,是长沙的58.7%。大型企业的户均规模不如常德、长沙、岳阳和湘潭,中型企业的户均规模是7个城市中最小的,小微型企业的户均规模仅比常德大些。2012年,全市百亿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只有2家,最大的未超过200亿元,为长沙卷烟厂、长沙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1/5。

工业主战场的园区发展不快。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0.7%,低于长沙和湘潭10个百分点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55%,低于长沙和湘潭10.1和3.5个百分点。全省总量居前20位的产业园区中,株洲仅有高新区入围。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小,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5.1%,远远低于成都等先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有一定优势外,其他国家重点扶持的朝阳产业占比偏少。近几年来,株洲市每年新增新投产企业不超过20家,而且户均规模不到5000万元,对规模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

(二)实力增强,但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总体实力增强

(1)总量不断壮大

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6.8亿元,增长8.2%。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4.8亿元,增长6.6%;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17.8亿元,增长13.5%;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610.4亿元,增长18.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97.4亿元,增长11.4%,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742.7亿元,增长9.5%。

(2)盈利能力增强

在规模以上工业36个大类行业中,35个大类行业整体实现盈利,占比达97.2%。有25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利润总额居前三位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实现利润42.45亿元、17.31亿元和16.33亿元,分别增长22.1%、71%和16.33%,这三个行业共实现利润76.09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66.6%,拉动全市利润增长16.1个百分点。

(3)亏损面缩小、亏损额下降

2013年,全市亏损企业82户,亏损面为6.08%,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36亿元,下降59.1%。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最多达98.9%,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额也有较大的下降,分别下降40.3%、5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扭亏为盈,汽车制造业亏损额逐渐缩小。

2、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结构不够优

一方面,株洲以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的重工业比重达71.6%,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0.171和0.07个百分点。株洲工业“大产品小市场”,如电力机车、铁路货车、航空发动机、铅锌等产品产值比重超过60%,这些大产品极易受国内外价格变动和国家宏观政策影响。

另一方面,工业终端产品少且附加值低。如煤炭、陶瓷、烟花、服装等,产品附加值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如家电、电子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附加值产品。

(2)效益不够好

从效益指标看,株洲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直在200点左右徘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以上,与长沙、常德、岳阳等城市差距更大。

从行业看,近几年,株洲工业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有色和汽车制造业已连续两年亏损,电力和化工行业虽赢利,但增幅很小。

从税收规模看,2008年之前,株洲工业税收入一直排全省第三位,居长沙、常德之后;2009年国家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岳阳超过株洲;2010年,郴州工业税收超过株洲。从此,株洲税收规模由200三位退至第五位。

从企业利税规模来看,2012年株洲市工业企业利税额过亿元的企业为16家,比长沙少34家。其中长沙有1家企业利税过500亿元,2家企业利税在100-500亿元,株洲利税额最大的企业是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其利税额未过20亿。

(3)园区不够强

2012年,园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0.7%,低于长沙和湘潭10个百分点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52.3%,低于长沙和湘潭15.3和0.29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总量居前20位的产业园区中,株洲仅有高新区入围,而长沙有5个,郴州4个,岳阳3个,湘潭和衡阳各2个。

(三)贡献突出,但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1、贡献突出

一是对GDP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株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就业和财政贡献突出。2012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4.1%,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5.6和12.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3.6%。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达4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0%。工业企业实缴税收68.72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5.8%。

二是大中型企业效益贡献突出。2013年,全市大中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9.65亿元,增长17.8%,实现利润76.56亿元,增长47.8%,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占全市比重达67%,直接拉动全市利润增长28.7个百分点。

2、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尚未形成全面发展态势,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在全市工业中占比较小、集群优势不突出。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能力有待提升,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掌握不够,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重大、成套产品不多,产品加工精度、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和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县域工业规模不大。从县域规模来看,2013年株洲市五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占比与长沙、岳阳、衡阳、常德等6个城市比较,均居第5位,处于落后位置。特别是与长沙相比,差距较大,长沙3个县市规模工业占比就达到了56.6%,说明长沙县域规模工业发展较好,贡献突出;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不到30%,县域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于10%,攸县和醴陵市园区规模工业占比低于20%。

四是非公经济活力不足。2014年,株洲市规模工业中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6.3%,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1.8个百分点,较长沙低9.1个百分点。在2011年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株洲只有3家企业上榜,而长沙46家企业榜上有名。

五是行業集中度不高。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生产等行业集中度在70%以上外,其他行业集中度均偏低。

二、互联网+”背景下株洲市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引发株洲市制造业资源配置方式变革

1、以“互联网+”促进能源生产智慧化

一是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模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二是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

三是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以“互联网+”促进能源消费智慧化

一是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

二是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完善能源消费智能体系。

(二)“互联网+”驱动株洲市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

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隔着批发、分销、配送环节,生产者通过批量优惠、满额返点、减免运费等政策鼓励代理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订货,真实的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缓慢而零散。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数据搜集、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实时化,上下游企业纵向互联、区域内企业横向互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互联成为常态。企业可以根据用户意见进行订单式生产,并通过客户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设计,实现生产的个性化、柔性化与智能化,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原材料、资金和产能,提高利润率,摆脱中小生产商产能过剩的困局。

经济论坛

“互联网+”意蕴下“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研究

(三)“互联网+”促进株洲市制造业绿经营范式变革

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下,产品收费天经地义。然而,在互聯网经济中,社交工具、杀毒软件、电子邮箱、打车软件、新闻资讯等产品不仅不收费,甚至还花费大量补贴来吸引用户使用。一些互联网企业生产的硬件,如手机、电视,以零利润与传统企业竞争,通过近乎免费的方式获取巨大的用户群,迅速占领市场,形成知名品牌和粉丝经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等其他方式来打造高附加值的价值链。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改变了劳动者的思维模式,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导向下,以创客为代表的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创业者不再满足于安逸的工作,而是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创新,孵化出一批估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新创互联网企业,促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工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兴起,集聚了资金、人才、科研、网络、数据等知识要素和创新要素,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并反过来推动着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多渠道多方式就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三、“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应是全面促进株洲市制造业实现高端化、“两型”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实现“三个一”,即到2017年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位置前移一位,其中规模工业赶超常德和郴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到2020年,产业集中度提高5个百分点,到2025年,产业集中度提高10个百分点,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旗舰产业集群。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到2025年达到9000亿元以上。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6%以上。

——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以上。

四、“互联网+”助推“株洲制造2025”的路径

(一)宏观上,创新发展理念,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上,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实现生产方式从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对传统制造业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二)中观上,明确战略取向,加强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无缝对接

1、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株洲应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2、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三)微观上,探索实现途径,利用制造技术和ICT技术相互渗透

ICT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相互渗透即是制造2025“的客观要求,也是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一是机械制造设备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对神经元网络、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机械制造工厂智能化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是智能化制造数控设备的关键技术。智能化制造数控设备的关键技术,除了机械主体以外,主要是由智能数控系统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自适应技术、智能神经元网络技术、智能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等主要技术构成。

三是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数控设备中,除了各种数控设备和相关数控配套设备以外,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工厂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互联网+”意蕴下“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1、供地优惠政策

加大对工业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工业用地成本平衡机制,对于引进来的好的大的工业项目,土地指标要优先解决。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土地成本,下同)20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在100万元/亩以上的新办工业企业用地实行“差别地价”,并一律免收应由市县两级收取的(含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事业机构收取的服务性收费)相关费用。固定投资额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2亿元以上的,企业依法受让土地的土地纯收入通过奖励的方式分别按20%、50%、80%、100%返还给企业。企业受让土地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或未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其受让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依法收回。

2、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新产品所征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以财政奖励的办法予以部分返还。四是专项资金扶持。

二是市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设立“株洲制造‘2025专项资金”,以后按照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5%逐年增加,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支持方式采取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形式。

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对销售收入前20强企业、年缴税达1亿元以上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企业、新入规的工业企业、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新上市企业等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团队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上市等。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构建服务平台,围绕构建“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快智能终端及其操作系统软件的发展。

二是开放信息资源。加快发展整合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文化娱乐资源,推动政府和公共资源的开发,充分发展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三是加强产业链合作。推动业务重点领域互补、拥有客户资源和分销渠道的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2、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一方面,要推进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平台级软件和移动浏览器、应用服务、核心芯片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

另一方面,要鼓励创新技术与移动内容的结合,探索地理位置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等新业务的发展。

再一方面,以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为牵引,带动产业向高端化迁移。将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实施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

3、完善良性产业体系

一是强化产业信息安全,建立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对智能终端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全检测,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管理。

二是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和技术基础支撑,进一步提高网络速度、提升网络质量、降低网络使用价格。

三是兼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的需求,打造支持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生态体系。

四是促进产学研资相结合,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抢占未来信息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关键性技术在各领域交叉融合、变革突破。

(三)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

以“互联网+”推进“株洲制造2025”的关键在于人才,最主要是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因而,必须树立人才意识,制定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规划,完善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为高端科技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优先保证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出国培训学习、科研课题研究和岗位集中培训等形式,构建人才发展高地。每年选拔出1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端科技人才,政府资助其参加继续教育、出国研修等。

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大培养投入力度。鼓励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人才聚集效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来株单独或与株洲企业联合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省级相应机构,除为其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条件外,再给予50-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研发人员超过50人,且高端科技人才占比达到60%以上的,可滚动支持,每年100万元。

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服务措施,在人才的工作环境、科研经费、工资福利、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人才服务平台的单位,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资助;对设立孵化器、加速器的单位,给予一次性30万元资助;对围绕株洲市主导产业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单位,一次性补助50万元。

四是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将授予其株洲市“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荣誉称号,并给予50万元奖励。对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四)优化市场环境

1、还“权力”于市场

当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经常被扭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抑制了市场活力。因此,要把市场调节的“权力”还给市场,拆除垄断的藩篱,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被掩盖的低效率,重视市场信息,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实现创新链向市场、向社会需求延伸。

经济论坛

“互联网+”意蕴下“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研究

2、放“自由”于企业

当前,不少政府部门干预经济的行为过于微观,政企不分,过多干预企业行为,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自由”于企业,就把握四“多”四“少”:

一是少与企业“争利”, 少一些“寻租”机会,为企业创造多一些效率,多腾出一些生存空间;

二是对企业少一些“束缚”,少一些对经营的管制、干预,为企业多搭建一些自由竞争的平台;

三是对企业尽量少一些税费,多一些财政投入和专项投入,为企业多减少一些负担,企业就会多一些研发的余裕和从容;

四是分配科研资源少一些行政手段,多一些市场调控,企业就多一些公平创新资源和发展机会。

3、加“责任”于政府

在全面推进“制造2025”中,加“责任”于政府,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宏观调控主要在于:

一是通过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经济运行调节的导向作用,调控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领域。

二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调控作用,激励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三是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规范创新市场和手段。

政府的优质服务主要在于:

一是部门之间不推诿、不扯皮,一起分析研究、寻找对策,形成合力,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二是建立技术、资金、商务、科技、中介、人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审批、税务咨询等代办服务。

三是建設高新技术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四是建立和完善经常性服务机制,与企业一起共渡难关、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

[2]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湘政发〔2015〕43号文件。

[2]李毅中,“互联网+”推进制造业升级,深圳商报。

[4]黄阳华、林智、李萌,“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本文系2016年株洲市社科重点课题“‘互联网+意蕴下‘株洲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研究” (编号:ZZSK16017)的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