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理论视阙下“动力—循环型”志愿服务机制研究

2017-05-20邵晓涌�オ�

山东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机制研究志愿服务

邵晓涌�オ�

摘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产生动机。要使青年有做志愿的动机,就需要通过志愿搭桥,完善组织机制和创新项目运作,在服务社会大众的生理、情感和归属等基本需求前提下,激发青年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终极需求,以需供需,动力循环,最终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统一,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志愿服务;需求理论;机制研究

志愿服务基于人类的基础关系,对个体来讲是强制力之外,自愿参加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随着志愿事业的深入,青年学生“被志愿”和“志愿失灵”现象涌现,做志愿开始计算工时,与必修学分和评奖评优挂钩;一些盈利机构打着公益的幌子,以低价或奖励等形式榨取廉价劳动力。诚然,利益、学分诱导了大批青年被动投身志愿,短时间内充实了志愿队伍,但自愿性和无偿性始终是志愿的根本特征,将志愿与利益挂钩必然影响志愿服务的纵深发展。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调动青年积极性,使志愿行动真正服务社会成为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一大难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本文在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试点的基础上,充分调研,构建起“以需供需”的“动力-循环型”志愿服务机制。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行为由动机产生,动机起源于人的需求。1943 年,分析人的行为内在驱动力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问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基本之上: 一是动机是产生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有动机,才能有行为;二是人的需求具有向上的层次性,人类对需求的追求是层次性和递进性满足。根据马斯洛的具体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五个层次逐级递升,低一層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发展志愿事业,首先要明确两个关键:首先,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志愿,各级组织和高校积极响应,究其根本服务的是社会的需求,作为高校组织,结合青年学生特长和所学专业,理清社会最亟需解决的需求都有哪些是当务之急;第二,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想要发动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志愿行动,就需要了解青年的需求,从激发需求角度出发,使“我爱志愿”真真切切的融入青年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社会大众的需求:生理、安全的基本满足

党和国家开展志愿服务的动机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最底层需求的满足解决的是最基本和最尖锐的矛盾。因此,理清社会现状,聚焦社会对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是拓展志愿服务阵地的当务之急。

社会和谐需求。据统计,在农村,我国尚有7000多万农民生活贫困;2015年,进城务工人数为27747万人,不仅产生了902万留守儿童,还带来大量的新市民子女,他们或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或缺乏父母照料,求学和基本权益难以保障;此外,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每年也以惊人速度增加,养老、医疗带来的社会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如果处理不当,这些问题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社会文明需求。社会文明是主体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等)、关系文明(人际、邻里关系等)、观念文明(社会风尚、道德等)、制度文明(社会政策和法律等)和行为文明(社会工作和管理)等的总和。随着社会进程加快,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和文明行为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尺,社会文明程度高,经济基础牢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凸显,那么经济发展受限,居民幸福感将严重下降。

公共服务需求。完整意义的社会保障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方面,向特困群体提供经济资助,或是在遭受突发自然或人为灾害时提供基本保障等需要大量物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而十八大以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服务类需求日益膨胀,单纯依靠政府购买难以满足,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其中,才能减轻党和政府的压力,实现良性运转。

三、青年的需求: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志愿服务基于人自身内在的良知、信任和责任,是个性外化和个人权利的表现。动机产生需求,青年学生处于学习提升的上升期,渴望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理论知识、人生体验和精神追求,更渴望以己之力服务他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被周边和社会大众所尊重。而志愿服务的属性正与青年学生的上述需求相契合,参加志愿服务,可以使青年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比如参加支教义教行动,可以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帮助贫困儿童补习功课,开阔眼界;法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需要用法律捍卫自己权利的群众提供帮助;医学学生运用专业帮助患病者祛除病痛等。这些行为既巩固了已经习得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又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味人生百态,获得别样的人生感悟和精神满足,也因这一善举使得志愿者们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并且获得赞赏和尊重,实现终极需求。这种满足感和被需要的体验是其他社会实践无法给予的,而这种体验也是一种驱动力,推动着大学生前赴后继,持续的参与志愿行动,最终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四、以需供需,构建“动力-循环型”志愿服务机制

志愿服务包含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四个方面,作为一项高尚的事业,它就像一座青春之桥,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青年;一头连着民族梦想,一头连着青春担当。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安定、公共服务和社会文明有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迫在眉睫,仅靠政府购买无法满足,也没有如此多的人力投入其中,而当代青年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严峻,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提升自我,以期望可以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造福百姓,他们青春昂扬,希望被认同,实现自我价值,被接纳和尊重,而这两种需求恰恰完美对接,志愿服务以无私奉献、热心真诚的精神,着眼于主体的全面发展,促进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和谐,根据国家发展大势,宣传新观念和新制度,普及法律,促进社会文明。以社会需求供给大学生的需求,满足大学生实现价值的需求,以青年的需求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基础服务的需求,实现社会良性运转,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供给,最终形成良性而持续的循环圈,既实现了青年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凝聚起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正能量。

五、 “动力-循环性”志愿服务机制对策研究

在“动力-循环性”志愿服务模式中,需要的是志愿服务供给者全程参与,从中协调和维护,提供持续动力和保障,最终实现“以需供需”循环圈的永动模式。高校作为组织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如何挖掘志愿者潜力,对接“以需供需”,是实现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對接社会需求点,打造学以致用和提升自我的公开课

社会需求包罗万象,针对青年的能力和实际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响应国家战略。对接国家方针战略,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政策宣传和社会服务。如法政团委对接依法治国,筹划建立青岛大学生司法行政实践基地,聘任普法使者在法律文化节和“宪法日”期间普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沿海核电项目”和“中国与巴基斯坦等国贸易项目”暑期调研,引领特别是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一方,学以致用。其二宣传新发展理念。通过暑期三下乡和环境保护类志愿社团,把政策宣传和绿色发展作为志愿服务的增长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净滩行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其三服务民生权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最基层。例如:着眼人口老龄化,与12349便民服务中心对接,组织志愿者参加“敬老孝亲”、爱暖宾川志愿服务,用青春辉映金色夕阳。关爱新市民子女和留守儿童,通过爱心包裹和支教义教,开展暖心行动,青岛东川路小学、王埠小学、郯城大唐学府、菏泽定陶等地都留下了志愿者积极奉献的身影。

(二)完善组织机制,提升服务活力。

做公益,大学生有热情但稍显迷茫,有激情但缺乏恒心,有低效率的时间投入但缺乏高质量的实践平台,要想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就不能仅依靠青年自发的善念和善举,需要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以学院为主体,设立志愿部,团委专人负责,建立志愿档案,落实培训、激励和安全保障机制,“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投其所好”,把志愿服务的好做法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常机制。评选志愿服务先锋,培育先锋模范,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使树先锋成为凝聚青年的具体抓手,服务大局的有效载体, 当好桥梁的有益途径和从严治团的生力军。发掘优质志愿信息,把信息带温度地传达给青年;把青年的奉献和成长,带着地气儿报告给党。敢于和善于让团支部和社团做主角,通过学院团支部创新项目试点,培育志愿服务精品,孕育出一条特色志愿之路。

(三) 创新项目运作,增强服务实效

做志愿,需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敢于把萌芽中的想法孵化成品牌,善于把已有的小活动做成精品。法政团委主动培育、形成了壹元工程贫困山区帮扶、雨润新芽支教团、情系天山少数民族互助项目、愿为善小关爱留守儿童、和普法宣传岛城行五个志愿服务创新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自身特点进行自助式和交叉式选择,在全院形成了人人愿做志愿、善做志愿和常做志愿的新局面,而这些品牌,已经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群有志青年担当社会责任、传播青春正能量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王民忠,狄涛. 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1-64+87.

[2]黄暖,叶乐. 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需求调查与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4):94-95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猜你喜欢

机制研究志愿服务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