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学为心灵净化器

2017-05-20陈伟华

创作与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湖南文学小说

回到文学,回到阔别已经很久的家

陈伟华(以下简称“陈”):我没记错的话,你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二十岁前后在《上海青年报》发表第一个小散文,在《长白山》文学杂志头条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那还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紧接着,你的短篇小说《你不要烦我》和《小城有家羊肉铺》,分获《湖南文学》新秀选拔赛三等奖和二等奖,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长命乐》,获湘赣两省征文赛一等奖。但不过十年,你就转身离去,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回到文学创作。当初为什么决然离去?时隔二十年,却又为什么欣然重返?

吴刘维(以下简称“吴刘”):离去是一种无奈。重返是一种庆幸。当初离开,属于身非得已。也许是迫于生计,娶妻生女后,身上添了副家庭的重担,肩着这个担子,从小镇到县城,再到市里,再到省城,一路奔波,身心俱疲,无暇顾及文学;也许是基于文学环境的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以后,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式微,离开文学是大势所趋,也是随波逐流;也许缘于自身的文学力量不够,不足以坚挺下去,纵然获过几个小奖,发过二、三十万字的作品,远没有成名成家,走的依然是一条羊肠小道,中途放弃,也就在所难免。现在回来,则属于情非得已。是情感和心理上的一种现实需求。毕竟浸染世俗多年,心灵荒芜,长满野草,想藉文学来抚慰自心;毕竟积聚了许多的人生感受和感悟,基于性格内向爱独处的原因,只能是借助写作来一一呈现;毕竟内心热爱文学。

陈:我注意到,你回来后,不单小说的题材、结构和叙述方式完全变了,连名字也变了,从前你叫刘维,现在你叫吴刘维,附在作品后的作者简介中,你强调吴刘是复姓,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复姓,大都误以为你是随父母双姓。

吴刘:不是。据族谱记载,我们家族本姓刘,明朝时,有个本族人在皇宫当差役,有次皇帝叫他,把他的姓记错了,叫成了吴,此后家族里的人,便将刘姓改作吴刘姓,一直延续了下来,到我们这辈,有的人的户口本上,去掉了吴,只留下刘,不过,现在又都恢复了吴刘姓。

陈:我猜,你恢复吴刘姓,除了顺乎家族的愿望,应该还有一个用意:告别从前世俗生涯中的刘维,做个纯净的文学中的吴刘维。

吴刘:哈。也对。不过,世俗浩荡,凡人终究难以免俗。所以我两个标签都在:世俗中的刘维,和文学中的吴刘维。

陈:像你这样时隔多年回归文学创作的作家,其实在湖南乃至全国,为数并不少,已经形成一种“回归派”文学现象,只是至今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关注罢了。在全国,像当年的先锋文学代表人物马原,这几年高调回归文学创作,长篇小说一个接一个,中篇也是频频出手;像从花城出版社社长位置退下来的湖南籍作家肖建国,这几年低调回归小说创作,中短篇也是一个接一个。在湖南本土,除了你,从前以散文爆得大名的廖静仁,近年也回来了,不止写散文,还写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写了多年影视剧本的王青伟,近年也回到写小说,连出了两部长篇小说,记得2011年,在你的《绝望游戏》、王青伟的《村庄秘史》和谭纯武(他也是回归派)的《瑶红》等三部长篇小说同期出版后,《长沙晚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以醒目的标题《长沙冒出三个文学怒放哥》,给予了重点报道;还有株洲的曾海民、袁泰林、田章夫、宋才逢等纷纷重新出山。他们的回归,也许各有各的理由,但令我想起,你发表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1年10期上的创作谈《做小说的乐趣》,里面有两句话印象深刻:“文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出口。”“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网吧,文学是让我们沉重的人生缓过一口气来的氧吧。”

吴刘:的确。文学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即便我们因故离开,乃至离开很久,但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再回来。

残忍中的温情

陈:回来的这几年间,单从作品发表和出版的数量来看,你不算是一个丰产的作家。

吴刘:对。我写作的速度慢,产量不高。六、七年时间,总拢写了两个长篇、十个中篇、三个短篇,加起来不足八十万字,平均每年也就十来万字。已经发表和出版出来的,就更少,只一个长篇和五个中短篇,不足总量的一半,且都是在湖南本土的文学刊物《文学界》《创作与评论》《湖南文学》上发表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今年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城有家羊肉铺》,收集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创作的作品。

陈:你这真正叫慢工出细活。虽然数量算少,但作品的影响力并不小。据我所知,你回来后的第一部长篇《绝望游戏》,在湖南文艺出版社作为“原创之春”重点书目推出来后,连续数月进入《晨报周刊》“长沙地区畅销书排行榜”,后来又进入“京东商城书店小说排行榜”,并在《长沙晚报》连载;回来后的第一个中篇《天堂无窑》在《文学界》头条发表后,即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三家选刊转载,之后发表的中篇《我岳父就这样老了》被《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无处可逃》《送雪回家》《然后呢》三个中短篇也相继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发一个,转一个,且有的被转载多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吴刘:毕竟我作品太少,能都被转载和多转载,也算是种安慰,是不?呵呵。我其实一直对湖南本土的文学刊物,心怀感激,当初要没有它们的关心和奖掖,我不一定会步入文学之路,而今要没有它们的继续扶助,我重回文学,也不会这么顺畅。对选刊,我也满怀感激,毕竟二次转发,让我的小说拥有更多的读者。

陈:看你的小說,每一篇都会有新鲜感。要是不看作者名字,不会感觉是同一个人写的。

吴刘:我曾经写过一篇创作谈,题目叫《小说理应比生活更精彩》,发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年2期上,我在文中说:“把每个小说做得都不一样,让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是我写小说的一个追求。我力求做一个非典(非典型性)作家,没有归属于自己创作上的典型题材、地域、人物乃至结构、语言,将每个小说打造成一处崭新的风景。除了电子时代足以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无所不知的客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每次写作因此对我来说,都是一场新奇的冒险和智慧的挑战,既充满着刺激与神奇,也充满着前途未卜的忐忑,过程也许很痛苦,但这种痛苦很快乐。”

陈:但你小说里,似乎都存在一种宿命感,其中也可见底层人的智慧和底层人对贫穷困窘的抗争。因此你的小说,写的是悲剧,透出的是苍凉感,却又让人看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我这么说,你是否认可?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吴刘:你的感觉和看法,显然是对的。我所创作的每个小说,虽然在选材、结构、语言表述等方面追求差异化,但几乎都在表现这样两个东西:现实中的残忍;人性中的温情。《绝望游戏》中,吴谷生在一年时间里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和痛苦,但文中始终弥漫着浓郁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天堂无窑》中,二叔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三十五万元赔偿金,对子女的爱意却是感人至深;《我岳父就这样老了》中,我岳父因为要用老年证免费坐公交,刻意让自己变老,但他对妻子的爱始终不“老”;《无处可逃》中,小巷里的那几个老人被滚滚红尘挟裹,却一直捍卫着本性中的良善;《送雪回家》中,那一对从没看过雪的老人,用一生的清苦,抵抗世俗的欲望,守护纯净的爱情;《然后呢》中,在“魔鬼来临”面前,一家三口抱团取暖。那些躺在电脑里还没有出版和发表的小说,也都在表现同样的主题。也许我是个悲观厌世者,只看到现实生活中残忍和不公的一面。但残忍和不公的事情,的确每天都在我们生活中上演。曾经在团省委工作的一位同事,当年他从团省委转业后,下去做副县长,后来调任市城管局一把手,现在是市委的一名副巡视员,去年八月他给我发过一条短信,我至今保留:“一个作家只会说好听的,这个社会还会好吗?”就让好话留给媒体去说吧。好的作家,理应是社会的良心。或者说,社会的医生。但他只负责看病,不负责治病。

低空飞行者,抑或旁观者

陈:2014年末和2015年初,《文学界》杂志和《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杂志,分别做过你的个人专辑,你发在这两个专辑里的创作谈,都强调自己要做一名“低空飞行者”。

吴刘:我在这个创作谈里说过:“当下生活,足够精彩与荒唐,作为写作者,唯有把小说做得比当下生活更为精彩和荒唐,才会拥有读者。换而言之,在这个比我们的想象走得更远的时代,不缺精彩的小说素材,缺的是,把故事讲得比现实生活更为精彩的小说家。”

陈:所以你选择飞行?且低空飞行?

吴刘:是的。在这个创作谈里,我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下流行的小说创作模式中,有两种较为突出。一种是,传统作家的‘贴地爬行,它以写实取胜,真实地还原生活,再现生活的精彩,烟火味极浓,市井气十足,让读者看着亲切,容易产生共鸣;一种是,网络写手的‘高空飞翔,它以想象取胜,用文字构建一个跟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充满神奇和梦幻的色彩,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与体验。但前者,一来因交通堵塞,行走缓慢,作者难以快捷地到达目的地,二来因生活本身足够精彩和荒唐,作品容易让人产生疲乏感;后者则离地面太远,不近人间烟火,过于虚幻。而我所实践的‘低空飞行,介于两者之间,它既关注现实生活,又强调想象能力,我将它定位为:百分之八十的当下生活,加上百分之二十的想象。”

陈:做到了吗?

吴刘:(一笑)也有没能做到的。像《然后呢》,没飞,贴地爬行。

陈:你不觉得,低空飞行在技术层面上更具难度吗?

吴刘:的确是这样。其实小说家,理当具备两种能力,一是飞行能力,一是落地能力。飞行能力就是想象能力,落地能力就是写实能力。我一直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是情感的艺术,而小说是想象的艺术。小说家,贵在想象。想象得好,小说的构思就新颖独特,小说就成功了一半。到具体写的时候,就是落地的问题了,如何让叙述更为真实可信,让语言更为贴切精致,让内在逻辑更为严密。除了这两种能力,小说家还应做到两点。一是始终跟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谓旁观者清;一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怀有慈悲心肠。

陈:看你的工作简历,大学毕业后,先是分在家乡小镇上的一家县办中学教语文;之后被贬到偏远的乡村中学任教,报到后并没上课,而是停薪留职回到小镇,炸鱼,开书店,办婚姻介绍所;后来调到县文化馆任文学专干;再后来借调到株洲日报社广告策划公司上班;后来又调入湖南团省委编辑团刊;之后调湖南省作协编辑《湖南文学》;再后来又调入湖南省社科院任企业家天地杂志社主编;两年前杂志停办,又到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去年你辞去副所长职务,借调到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上班。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你的小说创作,带来了哪些帮助和影响?

吴刘:没有什么密切的关联。在任何一个单位,我都是做个局外人。除了搞好本职工作,从不刻意去巴结谁讨好谁。始终不站队,不入圈子。属于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那种。在每个单位,跟门卫的关系,好过跟一把手的關系。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是我们省社科院里,唯一不申报职称的专业人员,省社科院管着全省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职称的审批工作,我想评个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算一件难事,但我没兴趣。我要这劳什子干嘛?我住在社科院宿舍楼,五楼,主卧的窗户正对着烈士公园,满眼翠绿,窗户边摆着一张长条桌,桌子两端,各摆放一台电脑,一台大,一台小,小的上午用来写小说,大的晚上用来看电影,下午就半躺在窗台上,看书。每天的大部分时光,就在这个小面积内活动。有一种今夕是何年的奇妙感觉。尤其半躺在窗台上,窗台是伸出去的,有如一块飘荡在空中的飞毯,感觉更为梦幻。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韵波

猜你喜欢

湖南文学小说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湖南童谣
文学
在湖南
unit 15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