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的“成长的烦恼”
2017-05-20金伟东
金伟东
本文作者为上海M50艺术区的创始团队的管理者,就其20多年的从业经历与我们分享当年创业的抉择、规划以及一路走来的发展思考。M50艺术区是从原来工业系统的老工厂转型而来,并不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班”出身,当时也不归现有的文化艺术行业的主管部门管理,传统的工业系统企业尤其是国企又无能为力,使得类似于M50这类既非“草根”又非“科班”的艺术区长时间处于一种尴尬的自我发育状态,这应该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艺术区所共同面临的环境。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从自发集聚的“艺术村”到由规划引导的“艺术产业园”,各地艺术区、特别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热情此起彼伏。从老工厂、老仓库的转型利用到各类地产開发模式的转型变化,从早期的圆明园、昆明创库、上海M50、北京798,到后来的宋庄、草场地、黑桥,再到正如日中天的上海西岸等等,起起伏伏,褒贬不一。
纵观各地林林总总艺术区的形成,无论是自发集聚或是规划引导,都是随着这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无一不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塑造等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笔者曾经参与了上海最早形成集聚效应的艺术区——“M50”的具体运营管理,目前受公司委派,正在浙江绍兴开发运营绍兴市首个集文化、创意、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文创旅游园区——水街壹号文创园,可以说经历了从“自发集聚”到“规划引导”的过程和体验。下面就从M50的发展过程说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批评和思考。
M50的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纺厂,纺织厂有近七十年历史,位于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地段。厂区有从上世纪30年代起至90年代的各类建筑50幢,建筑风格以“装饰主义”为主,面积从30平方米至近9000平方米不等,工厂以生产粗纺面料和毛毯为主,曾经跻身上海市利税大户之列。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原上海春明粗纺厂进入了全面关厂销号的行列,那个时候整个纺织行业都处于一个大调整的环境之中。为了做好数千名员工和退休职工的安置和稳定工作,工厂开始全面处置包括设备、产品等各类资产。但是资产的处置和员工的安置分流都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结果也不确定,为了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当时的春明粗纺厂也和周边的一些工业企业一样,开始进行厂房出租,通过收取租金来暂时弥补资金的不足。一时间,厂区内聚集了各类加工厂和手工作坊,当然也有了因为一定的偶然因素进入厂区的薛松工作室。其实当时在上海进入调整序列的老工厂大多是这种状况,大多都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当时的春明粗纺厂也是得到了市经委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利用政策资金的支持初步改善了厂区的基本面貌,并被命名为“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笔者也是从那时起受公司领导的信任,被委派负责进行园区的招商。
记得那时厂区内已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加工厂100多家,涉及服装、电子、印刷、金加工等,除了一些小作坊,倒也符合都市型工业的基本定位,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而唯独薛松工作室在那么多的小工厂中显得有那么点“另类”。那时,为了实现园区招商的转型升级,我参观了不少有名的产业园区,也参加过一些培训和讲座,从金桥到仪电,从业内到业外,我也曾经骑着单车跑遍了方圆五公里内几乎所有的有厂房出租的老工厂。
说实在的,当时的我对园区现状并不感冒,却也在思考一些东西,转折的出现是随着与艺术家薛松不断深入地交流。大约是在2002年的年初,在与薛松讨论有关他工作室续签租赁合同期间,认识了当时还在饲料厂仓库租工作室和仓库的丁乙、张恩利、韩峰、陈墙、劳伦斯、李樑等艺术家,还有在其他地方有个人工作室和空间的乐大豆、徐震、周铁海、韩妤奇、曲丰国、李磊、秦一峰、谷文达等人,其他的还有开麦拉影视、老侯等。我得知了他们原来的空间都因要搬迁而正在找新的空间,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听说巴黎左岸、美国苏荷、巴塞尔、北京圆明园、双年展等等这些新名词和文化符号。当时,我除了带艺术家们一起看房子、谈合同,还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的话题,展览啊艺术家啊,谈多了,也逐渐延伸到讨论艺术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讨论有关艺术改变城市的相关话题。
与第一批艺术家和画廊签约大约经历了六个月的过程,有惊无险。也许是我们的执着,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在第一拨的合同中,有丁乙、张恩利、韩峰、徐震,有香格纳、东廊、比翼等,当时上海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和机构几乎都被收获“囊中”,不仅如此,还与艺术界建立了良好的人脉,也奠定了后来M50艺术区的气质和影响力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因素在影响着公司的决策。这些因素也几乎引发了理论界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进而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后便有上海作为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生概念的城市。正是这些实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文化艺术,关心城市转型的方向,关心城市功能建设中文化艺术的作用。
第一批艺术机构成功签约后,我开始更多地了解艺术家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分享他们在打拼过程中的收获与困难。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特别是在上海纺织“科技与时尚”大旗的鼓舞下,开始对原来的都市型工业园区进行彻底的定位转型和更新。因为,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城市文化的重要,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保护母亲河边唯一幸存的母亲工业建筑群的紧迫,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建设一个有品牌、有核心价值和影响力的艺术区是园区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
从那时起,除了不断地与艺术机构、设计机构洽谈,我们更多地讨论和研究一些新的话题,比如艺术家和画廊选哪个?画廊和设计公司选哪个?当他们之间租金有差异时选哪个?这些选择看似简单,如何选择也无关乎错对,但时间却证明了这些选择决定了他未来的气质、精神、影响与生命。
从M50艺术区及其品牌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是抓准了定位并持之以恒地持续推进,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人群的关注,使得M50的气质得以快速形成。
笔者以为,一个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其他产业园区建设一样,产业链的构建,特别是产业生态环境的构建十分重要,能否形成“闭环”是园区自身循环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租金收入有高有低,但是否能持续发展并因此而延伸出新的触角是决定一个品牌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俗话说:五星级酒店边上摆粥摊也能摆出名堂。因此,我们曾经邀请专业咨询机构(上海市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对M50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规划定位,上海电视台的“七分之一”栏目也曾经做过有关“七年之痒”的专题。在实践中,根据行业实际,我们对园区的业态分布做了规划定位:从量变到质变,着重打造M50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产业生态环境。不强调以机构为招商重点而更注重产业链的生态平衡,并从中寻找和发现新的触角。园区的业态比例控制在当代艺术占70%,其中艺术机构和工作室各半,与艺术产业相关的设计等相关业态占25%,与艺术活动相关的功能配套占3%-5%。从而基本确定了园区的主力业态和核心定位。
一个艺术区的成长需要各方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当地政府机构和社会的宽容和支持。现在看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西岸、北京798和台北的华山文创园。
应该说,M50的成长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政府、集团公司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在创建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的时候,市经委曾经雪中送炭,无偿提供了一笔启动资金,到再后来文创平台的一些项目补助,以及一些重要政策规范层面的支持。但是,有关艺术产业引导和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相比而言就少了。M50艺術区在发展过程中围绕艺术产业链的打造,曾经涉足舞台艺术、艺术展会、新锐艺术家英才计划、线上线下的渠道打通,也多次投入资金进行园区硬件和环境的改造升级,等等,除了在上海纺织集团内部,几乎找不到争取政策资金扶持的通道,几乎都依靠自有的有限积累,因此很难比较快速地形成模式。当然国内也有艺术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比如北京798,几乎每年特别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曾经得到大笔的资金支持用来改善园区的硬件,而上海西岸则从一开始就从规划定位、土地政策、资金准备包括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保障,使得整个项目得以健康发展。为什么会发生找不到通道这种情况,我想国内的大部分园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笔者以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还是一个体制问题。因为M50艺术区是从原来工业系统的老工厂转型而来,并不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班”出身,当时也不归我们现有的文化艺术行业的主管部门管理,传统的工业系统企业尤其是国企又无能为力,使得类似于M50这类既非“草根”又非“科班”的艺术区长时间处于一种尴尬的自我发育状态,这应该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艺术区所共同面临的环境。如果我们能够互相之间再打开一些,就能更好地鼓励大家都来重视和参与到中华文化的建设中来。
说到转型升级,很多人都喜欢用微笑曲线来说事。是的,这是一个非常经典到位的比喻,大家都知道微笑曲线向上的两端分别是品牌和渠道,底部通常形容为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会选择向上的两端为自己企业发展的方向。这种选择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理。笔者在开始时也曾经幻想过把所有的大牌都拢到一块,但很快就发现这种想法似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做品牌、做渠道,还是做产品,他们的存在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生态逻辑,近年来各地比较流行的特色小镇建设提出的产、城、人、文的协调融合发展的理念对此做出了很好的注解。艺术区的建设也是如此,一、二、三级市场的形成是产业生态构成的关键。所以说,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或者说能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艺术园区不仅需要旗手,更要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如果缺少了底部基础的支撑,那么这个曲线也就不完整了。
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更新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一个有担当的人都应该为之去求索,在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艺术区的转型发展也是如此。笔者最近在浙江绍兴参与“水街壹号文创园”的运营管理,在一个人地生疏的传统地区从事文创园区的开发。一段时间下来,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尊重规律。按照原来的规划设想,我们希望通过依靠沪绍两地各50%的内容对接,来快速打造绍兴新的文创地标。可是事与愿违,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的文创项目都是小微型项目,而且受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导致绍兴以外地区的项目不易引入。另一方面也受到受绍兴本地的人文、市场、政策、基础产业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文创项目由于它独有的个体和创意特征,不完全等同于普通商业项目的开发习惯;文创项目的培育本身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放弃了硬性植入的计划,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本土基因,充分依靠本地资源,调整预期,逐步打开了局面,在绍兴的文创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初步形成了园区的艺术体验消费、文创体验消费和时尚生活体验消费三个主力业态后,我们逐步确立了“水街壹号”的经营原则——筑巢引凤,产业集聚,树立旗帜,优化组合,养成气质,构塑品牌。这个原则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转型升级的自我调整过程,现在正处在筑巢引凤和产业集聚的第一阶段向树立旗帜和优化组合第二阶段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从量变到质变,通过第一阶段的不断积累和持续调整,通过争取逐步树立起若干在绍兴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旗帜来实现园区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养成气质,树立品牌。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会经历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从事文创和艺术园区经营管理的从业者要耐得住寂寞,不忘初心,尊重规律,预防转型过度,从而尽可能避免在转型中产生出新的“库存”,导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现象发生。而有关部门在制订相关支持政策时,也应尽可能增强“一盘棋”的意识,尽可能地为处于体制边缘的项目和企业创造同等的通道和机会,共同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