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语交际用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2017-05-19梁璐茜

关键词:西方人英美用语

梁璐茜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手段。语言和文化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产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西方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反映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语言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如何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1. 称谓用语的差异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相应的称谓也以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词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不同的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用“old”来自称。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2. 礼貌用语的差异

汉语的礼貌用语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它的礼貌原则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道谢语的使用方面,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有着几千年文明史,但在使用“谢谢”一词上却远远不及西方人普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thank you”或“thanks”之类的词。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丈夫可以对妻子,父母也可以对孩子均可说“thank you”。而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几乎听不到“谢谢”二字。如“Im sorry!“Excuse me!”等便成了西方人的口头禅。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道歉只是为了维持人际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在上级对下级、长辈与晚辈间是不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命令与服从,是“权威”的一种象征。所以即使他们不对,也无需道歉。

3. 打招呼用语的差异

中国有浓厚的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因此,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回答“吃了”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

4. 比喻用语的差异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在很多名族的文化中,都存在有宠物文化,但是,它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名族性。比如说“狗”,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狗是一种很卑微的动物,人们一般都讨厌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做坏事。因此在中文里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之说。任何中国人都不希望自己被称之为“狗”。比如说“走狗”、“黄狗”在中文中皆含贬义。“走狗”多指为恶势力卖命,为虎作伥的人。“黄狗”在中文中曾经指代国民党反动势力,带有贬义,现多译为“被逼的家伙,胆小鬼,杂种”等贬义色彩颇浓的词。在中国农村,以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底下,小孩的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证,常有小孩未及成年即夭折,因此那是很多小孩有“狗剩”、“狗子”、“小狗”等乳名,其意常不再是人们对狗的喜爱,而是取狗的贱名,容易养活之意。

而英美文化主流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和罗马人多把狗当作人的忠实朋友。除一些外来词汇带有贬义以外,大部分属于中性或褒义表达。狗在英语国家中有“Mans best friend” 的美誉,人们通常把狗作为宠物来饲养,在他们看来,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许多人一生以狗为伴,有的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财产留给自己的爱犬,有的狗死后,主人还要为其开追悼会,埋到专门的墓地。在他们看来,狗就是他们的孩子,打狗就是打孩子,尤其在俄罗斯,打狗受监禁的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个星期。在西方,围绕狗而产生的各种服务性行业也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专门卖狗食的狗食店,狗病了,有专门的宠物医生和医院,主人出门还有专门照顾的托“狗”所。另外,西方不少国家和地区还流行关于狗的节日习俗。如加拿大的北端湾城,萨克港、里德艾兰等地,把每年10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狗节。这一天,所有的狗一律放假休息,不用拉雪撬。主人还要将狗刻意打扮:颈上挂着彩色布条编织而成的花朵,身上披著红绿绸缎,可谓是花枝招展,让它们整天享受美味佳肴。在西方,以狗为主题的小说,电影也是层出不穷。

5. 告别语的差异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或 “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或者说:“Ill have to go. Tomorrow Ill go to work.” “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我们今天晚上过得很愉快。多谢了。”)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等表示感谢的告别语。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但是,在中国则一般不使用这样的告别语。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外国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式。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6. 结语

英汉交际用语上的差异很多,本文列举的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带来了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才能顺利交往,和谐相处。熟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西方人英美用语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亭台楼阁
礼貌用语大家学!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