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合力
2017-05-19蒲馨葆
蒲馨葆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大学生。高校的网络文化是新兴的教育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都有很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离不开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向导,积极的建设文明、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文化,从而实现其文化教育人功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54-03
新兴的网络文化作为第四大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有对人们不利的影响。作为双刃剑的“网络”,让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的宽广,但是网络游戏、低俗文化等也让大学生容易走向堕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需要对网络内容进行强化改进,唱响和谐、积极健康的网上主旋律。因此,高校应该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的规律及其特点,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促进高校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高校网络文化具体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
高校是教师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摇篮,但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使命是教育人。高校网络文化既包含大学文化,也包括网络文化,两种文化互相交织,必然会碰撞出火花,这是现代数字化和传统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过程。
(二)高校网络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高校的全体师生是网络文化的主体。大学生具有很大个体差异,思维比较活跃,跳跃性强,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快速的掌握,为高校网络文化营造出一种创新性、自主性的发展氛围。
(三)高校网络文化的双面性
大学师生因为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等,使他们对校园和社会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容易情绪化地看待事物和问题,对某些问题可能会做出过激反应。
(四)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高校是新思想、新理论、新创意和新文化的萌发地,受多重文化影响的高校网络对于网络舆论、舆论方向的引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全社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由于网络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隐蔽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给西方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西方国家为了从思想上搞乱中国,他们通过幕后策划、建立网站、雇用网络写手等方式,在各大热门论坛上散布对中国不利的信息,歪曲事实真相,对中国的爱国人士、英雄人物以及领导人进行污蔑,这对原本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对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会产生干扰。同时,西方大规模的文化渗透,也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软实力提升。其次,大量传播低俗、黄色文化及色情视频,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网络内容、信息杂乱无章,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的大量积累会产生“蝴蝶效应”,再加上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会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自己。再次,由于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的特点,使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导向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后现代主要是西方社会比较流行的文化思潮,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相对比较激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化的个性化、平民化、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等也与后现代主义特征一致。受此影响,有些大学生表现出漠视正义、挑战权威等倾向,在对待一些违背社会常理的事情上,有时甚至持认同的态度。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能力
(一)坚持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
第一,高校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从影响力、供给力和创新力等方面入手,使网络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得到增强。打造网络精品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塑造力和创新力逐渐渗透到专题栏目中,扩大网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理念。如建设学校品牌网站“新闻网”,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才人培养等作为内容,积极弘扬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设立传播人文精神品牌“讲坛”,贴近社会热点、焦点和学生的关注点,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主题讲座,大力倡导自由、公正、平等和法治的社会主旋律;发挥学校品牌“成电微信”、“微视”、“微课堂”等,让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大力发扬爱岗敬业、爱国、诚信、友好的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中,并大力传播,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从而扩大学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第二,建立大数据研究中心,大力提升创新力。学校应该把大数据教育中心作为研究基地,和学工部、教务处、计算机学院、信息中心、马克思学院和政治管理学院等携手构建“职能部门-教师-项目组数据分析-可视化教学-教育对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库,大力发挥数据的優势特点,积极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生活和学习需求,研究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理解和践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系统的评估,及时有效地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比如举办专题讲座、宣讲会、座谈会和个别辅导谈话等,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第三,构建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增强优秀文化供给力。网络文化是公共产品,学校要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政治学院为教育基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和维度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文化产品。如建立马克思思想政治论坛、思想政治微博、思想政治相关的新闻等,并努力研究出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二)重视方法创新,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开辟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一,有好的方法才能实现制定的目标。各大高校应该充分运用新技术,对网络媒体教育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践行和传播空间,确立正确的舆论引导,巩固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平台和传播途径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致力于打造网络新平台。在校级层面上,致力于打造五大平台:新闻资讯网站、聚合类网站、综合服务型网站、导航类网站、视频类网站等网络文化创作、交流、学习和传播等一系列教育平台。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科研学习和思想交流的需求量很大,各部门要注重手机移动客户端的作用,设立知识讲座抢票、课程查询、荣誉称号、志愿服务、就业抢先看、奖助勤贷申请、新生天地等一系列栏目,把生活服务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学校各个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平台的建设中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如党委组织开发研究手机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把微课、互动谈论、网上生活等一系列内容相互融合,对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档案馆等的微信平台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并加以传播。在学院层面,建立学院新闻网、微信平台、教师和学生的微博微信等,如资环港梦想湾、UESTC信软、青春生命等学院微平台。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开展细微化、互動性和主体性的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拓新的渠道。
第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辟出新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精品课程等网络学习资源,积极围绕社会热点和焦点开展微讲座或微视频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立体式、环绕式的教育和传播,从而实现课堂上和课后、校内和校外的互动关系,增加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大学生的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提升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大学生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得到加强。
第三,努力寻求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支持,建立校内和校外的联动机制。学校应该和新华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等比较权威的社会媒体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媒体联动机制。学校内的毕业晚会、辩论赛、元旦晚会等都应该通过腾讯视频、新浪微博、中国大学生在线视频进行直播、转播和图文报道,通过以小见大的微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如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等平台开展主题性的微博推广活动,用一系列的精美图片展现广大优秀学子热爱国家、诚实友善、乐于助人的良好形象,在校内外联动机制下达到更广泛传播的目的。
(三)创新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形成与长效机制和团队建设是密不可分的,长效机制和团队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推动作用。学校在网络文化方面建立的管理机制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方面正处于不断尝试和摸索的阶段,这一机制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一,实行院校两级共同管理。在加强顶级设计时,学校应该成立相对应的组织,如成立专项试点工作的领导小组、建立网络文化办公室;学院也应该建立对应的组织,如建立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以便组织实施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有序、有目的地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要对全体师生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培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教学模式、用户体验至上模式融入教学、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并逐步渗透到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
第二,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保障网络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建立六大机制,包括将精美的网络文章加入科研成果的统计中,并将其列入职务评聘的激励机制;将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归入学院的目标考核和个人考核机制中;建立师生带动、学科带动、校内外联动、线上和线下联动的联动机制;建立以院校上下各部分协调工作为特点的协调机制;建立网络文化创造的培育机制和舆论反馈机制。这六大机制有利于增强教师、辅导员、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推动网络文化的创新发展。
第三,积极组建领导团队,积极培养领军、带头人物。高校应该积极组建一支包括中科院士、杰出青年人才、知名学者、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博士等院校两级网络核心团队,积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组建学工传播队伍,大力推动辅导员博客、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建立;强化自我参与、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原则,积极培养一批年轻的学生骨干队伍;鼓励学校的学生会等组织积极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去,积极培养网路领军人物,把优秀学生作为典型代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仅承担着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重任,而且还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伟大使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将其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霍晓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2):209-210.
〔2〕孙健.高校党组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2):36-37.
〔3〕邱丽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00-102.
〔4〕王震威.大学校园文化评估体系研究[J].亚太教育,2016,(01):208-210.
〔5〕李素芹,陈希.论地方大学的文化存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6):3-6.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