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艺术

2017-05-19程凯

程凯

摘 要:《玻璃山》是唐纳德·巴塞尔姆最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具有破碎化、戏仿化与虚实化等特征,属于后现代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正是从后现代主义语言解析的角度对《玻璃山》进行解读,以期开阔广大读者自身的审美空间,同时更好地感知小说的艺术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语言;巴塞尔姆;《玻璃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21-03

唐纳德·巴塞尔姆属于后现代派的典型代表,对一些小辈作家影响很深。他能够运用一些较零散神奇的言语、零碎没有次序章程的句式将广大读者所熟知的人、事等勾勒出来,这便是后现代式的写法。自从巴塞尔姆初次使用后现代主义手法成功后,便多次探究钻研该手法的技巧,这种新型有创意又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著作在文学界可称为一种超越。巴塞尔姆敢对现代主义思想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小说以新的样式构造主体或言语传达形式。他以解构主义为自己写作遵守的准则,消解所有的次序与结构,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便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一特性。

一、后现代主义与巴塞尔姆的《玻璃山》

(一)对后现代主义的简要介绍

后现代主义最早在西方的国家中出现,并在20世纪60-70年间兴起。但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具体内涵,目前为止学术界依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的解释是,该文学完全瓦解与倾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以及有关的价值体系,属于与现代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的形式。此外,因后现代主义本身对于随意性、破碎性与无次序性等较为重视,就是模糊性地概括后现代主义所具备的特性也非常困难。后现代主义反对“核心的唯一性”与“角度的单调化”,提倡多元化。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类型的文学一方面反驳了当代主义文学,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当代主义文学。

(二)《玻璃山》简介

《玻璃山》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于197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属于一篇冷酷、诙谐搞笑同时又具备诗风的戏仿型童话,整篇文章是采用1至100的阿拉伯数字引出一百个句式构建成的。总的说来,《玻璃山》在结构上与传统文学讲究故事的完整性是相左的,通篇展示的是零碎句式,且内在地隐隐带有后现代主义特有的批判特性,算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后现代派作品了。

《玻璃山》是由一部童话故事的改写,该童话的最初名字是《玻璃山上的公主》。原版童话里描述的是一位非常穷的小伙子,他只有在攀登上那座异常陡峻的玻璃山,方可捕获住在山顶之上漂亮公主的芳心。在人们的大声鼓励与赞美中,帅小伙不仅顺利赢取了公主,还被国王赐予了很多的土地和金钱。而在巴塞尔姆改编后的《玻璃山》中,之前繁华王室的玻璃山处于十三街与八街间的路口,第18句:“大山耸立在第八大道上,就像一座雄伟壮丽的办公大厦。”之前非常穷的帅小伙是富有的市区民众,他在爬玻璃山途中,周边的群众非但没有原版里那样鼓掌赞美,还对小伙子骂脏话,扰乱其攀爬行动。最后这位市区小伙是老鹰将其叼住,放置到山顶公主居住的地方,小伙将公主拎起来,将其面向下抛下山去,抛向小伙的朋友,还说了句:“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去处理她。”而在作品的最终,出现了“鹰似乎不是真实的,一点都不,一刻都不”这句话,至此全篇结束。

二、从后现代主义语言角度解读《玻璃山》

(一)小说文本的破碎化

从《玻璃山》采用的1至100个阿拉伯数字引出一百个句式的构句方式可知,《玻璃山》就是破碎性语句的拼贴,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句式的完整性。像第56句:“对现实色迷迷的兴致剥削近来结束了。”(安登·艾伦斯威格)第66句:“幸亏有了大家满是自信的智慧,才使整个国家得享平安与宁静。”第71句:“传统意义上的标识(诸如常表示忧愁郁闷的夜莺),虽然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却并非是一种(与交通灯相似的)符号,由于其很大程度上能够诱发大家内在的情感欲望,被当成仅使用肉眼是没有办法见到的特点(《文学术语词典》)。”等等,不但没有连贯的表述,就是句与句间也缺少正常的逻辑关系。又如第5句:“这里我还是初来乍到。”第6句:“人群中有我认识的人。”乍一看会感觉两句话是连贯的,但细心揣摩下就会发现,两者根本无关联,初来乍到与有熟人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品文本体的破碎化,会令整篇文章缺乏因果、连续与逻辑性,同时也会令人失去方位,找不到终点。《玻璃山》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玻璃山这座市区的凌乱与破碎,小说第28句:“数千位青年人自门道里、自停着的汽车后面涌上大街。”第29句:“老年人在带狗散步。”第30句:“人行道上充满了各色狗屎,有黄褐色、土黄色、深棕色、金色、翠绿色、草红色等。”第31句:“有人由于砍伐树木被拘捕了。一排排榆钱树从中间折断,躺在了大众与勇士汽车间。”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该市已经丧失了规章与次序,到处都是失去文明、智慧与感情的疯癫者。

(二)小说内容的戏仿化

《玻璃山》改写于童话《玻璃山上的公主》,其实是对原文的戏仿,也就是文字上的游戏,目的无非是解构传统文学结构。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之中,曾多次涉及原版事件,只不过是以一种讥笑讽刺的方式进行的。如第40句:“市区里每个人都知晓这座玻璃山。”41句:“此处的人们常谈起玻璃山的故事。”62句:“想要爬到山上,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作一个身披盔甲的爵士,在他的马蹄触碰山侧时,就会出现红红的火花。”73句:“一位披着淡棕色盔甲的爵士出现在我的上方。”74句:“他跌了下去,盔甲在玻璃上发出尖厉刺耳的声音。”75句:“从我身边经过时,他撇了我一眼,说了声死。”可以看出,市区人都知道这一美好的传说,但是却一点都不渴望这样的生活,如此描述显然在讥笑与讽刺了原版童话。还有就是在《玻璃山》的结尾处,文中的“我”最终到了山顶公主住的地方,可“我”竟直接将公主抛向山下,给了熟悉的人,“让他们去处理她,尽可放心”。“我”运用了同样荒谬的方法来对付荒谬的社会。最终,巴塞尔姆说:“鹰似乎不是真是的,一点都不,一刻都不。”如此进一步对于童话实施了解构,童话中展示的美好于這个荒谬的现实永远不会发生。《玻璃山》运用诙谐语言否定常规文学的表达方式,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亲自表明童话的虚假。小说中的“我”向读者证实了世上一些看似合乎常理的事物其实都是没有逻辑的。

(三)小说表达实体的虚化

《玻璃山》尽管使用最多运用的是第一人称,但也使用了第二、第三人称。小说中有一条很明显的线索是“我”要爬上玻璃山,找寻爱慕已久的公主;一条隐藏的线索是“你”和“她”这两个人称间的特别联系。这两个线索于《玻璃山》中如同绕在一起的麻绳,忽正忽反、忽明忽暗、层次分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后现代作品本身的零碎与整齐性。实体化的运用令读者对小说的阅读更显困难,尽管《玻璃山》中人称层次鲜明,但在真正研读时依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如此正好契合了后现代派小说乍看比较齐全,实际上异常散碎的实体虚化特性。《玻璃山》运用了各式言语句子,直观描述与典型对话兼具,通俗文雅兼具,但读者却难以感知到明确言语描述的目标,这主要源自于该作品表达的实体虚化的特性。

《玻璃山》中大量运用了代词,正好能够彰显出主体感知度的虚与无,因为代词本身就指向特定的实体。然而《玻璃山》却因代词所指和须指事物的胀化形式,令该种实体性渐渐消弱直至消失,故代词的大量使用反而令后现代派小说本身更具神秘性。如果说大量使用代词给《玻璃山》增加了神秘感,那么《玻璃山》戏仿手法的运用则加固了后现代主义的神秘感,并且强化了叙述实体的虚假性,从而令后现代派实体虚化的特性更加明显。简单来说,《玻璃山》中的后现代主义语言是虚与实的融合,摆动在实体与虚化间,这正是作品所要达到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后现代主义文学同樣具有自身的艺术魅力。巴塞尔姆的《玻璃山》算是一篇后现代主义语言使用频次较高的短篇小说,文中“玻璃山”喻指的多种内涵令其更鲜明地突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性。在《玻璃山》小说中,读者感知到的是千奇百怪的浓缩世界,但是其中隐藏的想象与实际间的融合和裂痕是需要仔细推敲的。《玻璃山》这篇小说具有文本的破碎化、内容的戏仿化与表达的虚实化等后现代主义语言特有的元素,与当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有效完整性相形成了强烈对立,唐纳德·比巴塞尔姆正是基于此种表达方式向这个世界彰显最新的潮流并逐渐满足广大群众对审美的需求。读者通过对《玻璃山》的深度解读,可感知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特有的艺术魅力,提升自身的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朱幸纯.戏仿下的狂欢——巴塞尔姆《玻璃山》的后现代性解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35-38.

〔2〕王诗颖.感知艺术——从形式主义角度解读《玻璃山》[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4):57-60.

〔3〕毛延生.从现实到虚妄——《玻璃山》中后现代性的语言游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72-76.

〔4〕龚琳.《玻璃山》的转喻及隐喻式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2,(01):83-85.

〔5〕刘晨华.后现代小说的表征与隐喻——以《玻璃山》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0-151.

〔6〕张付花.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2,(15):50-51+97.

〔7〕欧荣.《玻璃山》新解:“美国神话”的解构和颠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

〔8〕季小丁,李欢.解读《玻璃山》中美国梦的解构与颠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9〕李曼曼.语言的困境:《玻璃山》与巴别塔[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10〕刘欢.童话模式下的宗教隐喻——《玻璃山》宗教话语解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5).

〔11〕刘辉,单雪梅.从《玻璃山》管窥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3).

〔12〕李碧虹.“寻找你自己”——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3〕程锡麟.“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谈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1,(03).

〔14〕王弋璇.巴塞尔姆《玻璃山》中的后现代诗歌隐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15〕周惠杰.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对立互动的深层审视——20世纪西方文化形而上学研究透视[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0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