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慈善文化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7-05-19芈凌佳严军李静陶俊清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芈凌佳?严军?李静?陶俊清

【摘 要】 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公民责任、奉献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紧密。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慈善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理念引导、环境熏陶、队伍构建、载体搭设等四维度建立慈善文化教育体系,从公益奉献切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关键词】 慈善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用;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价值认同引领、培育国家未来的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多种资源,慈善文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充分说明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1]

慈善文化包括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行为实践的总和,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2]慈善文化中所蕴含的“扶贫济困”、“仁爱共济”的理念体现的是公民责任、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紧密,而慈善文化中提倡的公益服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高校慈善文化培育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关注度不足等问题,这与其重要性形成巨大落差,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当代大学慈善文化的培育有着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三个特有功能。立足高校的慈善文化培育,应把握时代性、注重实践性,在参与公益服务、弘扬慈善理念中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子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社会化。

一、慈善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以学术为生存方式,与此相应,学习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立德修身、承担社会责任的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碰撞,大学生中也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3]而慈善理念的利他性,有利于大学生“善”的良好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能给大学校园带来清新向上的氛围,使大学保持稳定发展的动力和常新的精神面貌。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4]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千年来,我国的慈善文化蕴含丰富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思想源泉。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慈善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慈善文化倡导“家国同构”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认为,爱是人的天性。古代儒家认为 “仁者,爱人。”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佛家主张“慈悲为怀”。[5]可见从古至今,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囯人都认可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这种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和谐”同时也是当下我国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

2、慈善文化倡导“仁爱共济”的社会责任观

传统的道家慈善思想主张每个人都要有“济世度人”使他人摆脱苦难的理念,强调个人道德修为,体现社会责任意识。这与当代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安老、扶幼、助学、济困”宗旨相契合。此外,2008年汶川地震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慈善文化传播、社会责任意识召唤等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而慈善捐赠等行为因其源于个人自主选择而非外在强制,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直接体现。

3、慈善文化倡导“奉献友爱”的价值准则

慈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仁爱、性善、恻隐之心等学说为理念基础的。“助人者,人恒助之”——奉献不求回报,给予不求感戴,如当代雷锋、焦裕禄。近半个时代过去,雷锋精神仍有广泛影响力,人们将雷锋精神的核心概括为助人为乐,这与经验事实也是一致的,而助人为乐精神与慈善伦理是完全契合的。[6]慈善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解读为当各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置前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友善”等内容紧密相关。

二、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祖国的未来这一神圣使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关键期的大学生必将成为中国未来慈善事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族群,他们参与慈善和支持慈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是否养成向上向善的观念,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前,由于各种原因,慈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未扮演重要角色,直至90年代初慈善事业才开始复苏。[7]从现状来看,承担着培育国家未来重任的高校,在慈善文化培育中也遇到种种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慈善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学子慈善意识尚显淡薄

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高校慈善文化教育体系建设仍处起步发展阶段,基本仍以“做報告”、“听讲座”等不定期、不规范、不系统的教育为主。[8]当下慈善文化的高校培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度不足,没有专门的教师团队,更没有专门的课件,不完善的慈善文化教育体系已成为高校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这会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慈善文化知识,慈善理念也难以在其内心形成,从而阻碍高校慈善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慈善意识普遍薄弱,鲜有人长期、定期参与慈善,多数受访学生表示“只对慈善了解一点”。[9]

2、慈善参与理念尚不成熟,学子投身慈善动机多元

在慈善动机中,有数据显示,虽多数受访学生表示不会为了扬名而参与慈善,但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动机往往出自个人考虑而非利他原因,[8]例如,有部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为了完成相应学分、为了入党或是为了将来找工作能加印象分等。而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也屡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郭美美事件、“天价餐”事件使慈善的公信力滑坡,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使他们对慈善存在误解,且不愿轻易投入。

3、组织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当下的高校慈善团队大都重在活动的举办,而对相关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活动的实效性等方面不够重视。不少团队在实施慈善公益活动时,未能明确组织需要哪种类型、具备哪些特殊技能的学生义工,对活动相关任务、责任、人员配比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布置也相对模糊,以致活动到底对学子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是否能培育学子的慈善意识尚不可知,这就很可能导致慈善活动因其落地程度不足而影响学生投身公益的积极性。此外,“重阳节敬老院老人一天被洗7次脚”曾引发社会拷问,对于慈善受助对象来说,其实际受益程度如何亦有待进一步探讨。有调查指出,部分曾受过帮助的对象表示:大多数高校公益团队所提供的服务仅停留在简单的给予阶段,这种给予存在服务过剩。[10]也就是说,学生在执行慈善公益活动时未能具备应具备的技巧与知识,对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也知之甚少,只是本着一腔热情,那么在达不到受助者满意的服务效果的同时,也会降低自身参与慈善的服务动机与士气。

三、进一步从慈善文化的角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 [11]对于慈善文化传播来说,这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包括从理论上进行继承——诠释与阐扬,也包括在实践中的开拓——激活与应用。对于高校来说,途径上,可考虑搭建“理念为先、融入为重、队伍为基、载体为实”的慈善文化教育体系,在对高校慈善文化的准确定位基础上,坚持慈善理念的引领作用,将慈善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以加强慈善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夯实慈善育人活动载体。

1、树立适应当代大学精神的慈善理念

高校在慈善意识培养上更具优势,相较社会对广大民众的慈善意识培养,它有更强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慈善文化中的某些概念和命题,其内容和基本精神虽并未过时,在现代社会中也还存在不少误解,如“慈善就是捐谷施粥、救济赈灾等”。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对慈善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精神进行谨慎审视和筛选,吸收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对之进行诠释和阐扬。所以说,这里所涉及的慈善文化是狭义的,是基于民众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注重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具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有着自愿性、社会性、平等性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讲,博爱、责任、利他、感恩应是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基本内容。基于此可考虑建设慈善育人基地,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大学校园氛围。方法上,可通过主题活动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环境,如小型爱心捐赠、公益互助、慈善义卖等,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身边的慈善,培养其对慈善事业的情感;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如海报、标语、展板、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等进行慈善环境营造,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慈善文化“渗透式”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

2、培育凝结大学慈善精神的师德师风

建构双主体下的师生互动模式,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本真追求。大学课堂中的慈善文化渗透,就是倡导教师在教学“授”与“受”的过程中,贯彻慈善文化中“爱”的策略性关怀,令课堂由个体的“主动”、“能动”变成群体的“互动”、“联动”,从而在共享式课堂中做到慈善意识的培养、慈善目标的建立、感恩意识的树立等,实现教学相长、互相激发。在高校的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中,慈善理念的培育可以作为其中的一节。在课程计划把握上要关注“主体”,每半年开展一次相关调研,了解学生内心需求、个性特征,打造慈善文化育人体系,在经费保障、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学分设立、奖励机制确立、建立学生公益服务档案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我,让慈善理念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另外,可在各类工作场合植入开放胸襟、奉献精神的宣传,倡导教师层面先深入理解慈善文化内涵再指导学生行动,在文化传播模式上获得新的视角。

3、建立专业的慈善文化传播团队

慈善其精神实质是无私奉献,其表现形式是以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愿行为[6]。在应对公益服务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上,应建立专门的慈善文化传播学生团队,并在慈善环境营造、慈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团队独特作用。实施途径上,为避免简单给予类的服务过剩,高校可结合大學生专业涉及的各方面在心理辅导、法律援助、资源提供、精神服务、科技服务及成长互助等慈善行为实践领域下功夫。这类慈善活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需要加强对参与相关慈善公益活动学生的培训工作,并制定系列培训体系。在培训方面可围绕通识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等三方面展开,其中通识培训可涵盖礼仪、沟通、团队合作等素质培训;专业培训可包括救援、技术、专业背景等知识培训;岗位培训则为胜任某岗位的各种技能培养等。另外,要积极与各单位、部门合作,导入多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4、夯实以慈善活动为载体的育人内容

慈善文化的高校传播,可通过慈善活动这一纽带将培养对象的道德目标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对于大学生来说,经济能力高低可能与其捐款赠物行为相关联,但不影响其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教育载体方面,可分层次推进“主题教育、项目孵化、公益实践”等三项慈善活动内容。定期开展“慈善文化节”、“雷锋月”等主题活动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成立慈善项目孵化基地,根据师生专业、特长及兴趣志向,按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分类成立专门的公益项目组,推动项目向专业特色化发展;积极开拓公益服务平台,招募广大学生义工参与公益实践,无偿付出时间、精力、劳动和智慧,贴近社会走近弱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经过这类公益活动,可使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困难得以解决,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人际间的温暖,而对于学生义工来说,也积累了经验,获得了身心发展。因此,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践行慈爱、友善的有效途径,利于“知行合一”的高度统一,加之教育者适时引导和提炼,将使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易于为学子接受、理解和践行。

现代慈善以帮助他人而获得心理满足和幸福,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为目标,是中华民族保持奋发向上和团结和睦状态的精神纽带,也必然成为高校慈善文化发展的“引路人”。而大學生通过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获得社会的认可及自我肯定,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奉献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公民慈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叶云峰,刘惠芳.论高校慈善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5)197-199.

[2] 齐兰芬,黄建玲.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9(8)24-26.

[3] 海纳.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中华魂,2012(9)26.

[4] 宁永录,刘爱军.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慈善事业的思考[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4)63-65.

[5] 宋颖.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J].人民论坛,2014(29)200-202.

[6] 周中之.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价值及其理论建构[J].齐鲁学刊,2013(1)64-68.

[7] 周伟,崔执树.慈善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275-276.

[8] 蓝春娣.高校是培育与传播慈善文化的重要基地[J].当代青年研究,2013(3)25-29.

[9] 陈鸿雁,魏艳.大学生慈善意识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168-169.

[10] 刘志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习月刊,2010(18)35-36.

[11] 杜芳,陈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35-37.

【作者简介】

芈凌佳(1983-)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严 军(1975-)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 静(1978-)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陶俊清(1983-)男,上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