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
2017-05-19同飞
同飞
【摘 要】 本文在概述民族声乐及其技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指出,民族声乐技法和歌曲风格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借鉴关系和发展关系。而想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注重汉民族语言的独特性、注重区域的独特音乐风貌、注重民歌地区的文化习俗。
【关键词】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曲风格;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上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世界文化。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世界文化之林保持着不败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内蕴,另一方面是它兼收并蓄了他国声乐演唱的技法。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处理好其与歌曲风格的关系势在必行。
一、民族声乐概述
1、含义
所谓的民族声乐,就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种类,具体包括民歌、民间戏曲等等,这些民族声乐形式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民族声乐已经成为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集成了地方音乐的精华,去除了地方音乐的糟粕,同时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成为音乐领域中的一枝独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民族声乐和其他民族声乐的交流越来越频繁。[1]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国的民族声乐吸收了欧美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并把这些技法糅合到传统的演唱技法中。民族声乐兼收并蓄的特点,不仅开拓了其发展的道路,更促进了自身声乐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民族声乐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演唱艺术。
2、范围
首先,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戏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京剧还是川剧,都是当地的精粹。在戏曲中,唱念做打无一不备,体现了戏曲多元化的表演形式。经过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艺术体系,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领域。无论是昆曲还是越剧,其主要的演唱主体都分为四个角色,分别是生、旦、净、丑。这四个角色形象不同,演唱的内容不同,表演动作也存在差异之处。
其次,民族声乐包括曲艺。事实上,曲艺由来已久,但是这种艺术形式的确立时间却具有延后性的特征。我国在建国之后才把曲艺确立为艺术门类之一。中国的曲艺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具体分为说和唱两种,以说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艺术种类已经为观众熟知,如相声、评书等等。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艺术种类也得到了地方观众的喜爱,如京韵大鼓、东北大鼓等等。无论是哪种形式,曲艺的内容都相对固定,那就是叙述一个故事。[2]随着我国文化政策的不断放宽,不同的艺术门类竞相发展,曲艺势必会迎来发展的繁荣期。
再次,民族声乐包括民歌。民歌对我们来说比较熟悉,而且民歌是绝大多数国人最喜欢的音乐类型之一。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国人相对统一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在民歌中都记录着民族的发展历史,因此民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国的民歌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四类,其中生活歌和劳动歌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些民歌都记录了我国先民的生活。
3、发展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家们开始搜集各个地区的民歌,并进行二次改编和创作。在这一时期,民族声乐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农民的勤劳勇敢,赞美劳动的光荣,代表作品有《兄妹开荒》等等。当时民族声乐的技法尚不成熟,既有行腔的唱法、又有戏歌的唱法,当时的音乐界将其称之为“新歌剧唱法”。在建国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陷入了短暂的停顿之中,而后又快速发展起来,民族声乐的内容由赞美劳动转变成赞美共产党,演唱形式实现了由旧至新的转变。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我国的民族声乐开始了走向西方民族声乐借鉴的道路。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既继承了传统,又借鉴了国外的声乐技法,形成了新的演唱模式。文化对人具有反作用,音乐对人也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在民族声乐的影响下,人们爱上歌唱,以歌唱作为自己情绪宣泄的窗口,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他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民族声乐领域,我国的声乐家和他国的声乐家互通有无,实现了文化的双向传递。以美声唱法为例,过去我国对美声技法的认识存在偏差,与他国进行交流之后,国内的声乐家纠正了过去的失误,形成了新的美声唱法,李谷一老师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便是新美声唱法的代表作之一。[3]
二、民族声乐的技法
1、气息
首先,气息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技法之一。所谓的气息,就是指演唱者的呼吸,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气息调整是关键,如果呼吸不稳,就会对演唱效果造成影响。我国的著名音乐学家陈彦衡曾经对气息和声乐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在他看来,呼出的气息较粗,发出的音色就会较浮;呼出的气息较浊,发出的音色就会较滞;呼出的气息较散,发出的音色就会较竭。因此在演唱之前,声乐家们必须要进行气息练习,调整自己的呼吸速度。
2、共鸣
其次,共鸣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技法之一。所谓的共鸣,就是指演唱者喉腔和咽腔的共同作用。喉腔和咽腔是发声的两个重要器官,这两个器官既能影响演唱者的音量,又能影响演唱者的音色,因此演唱者要促进喉腔和咽腔的共鸣,通过调整面部肌肉来控制演唱的音量和音色。
三、民族声乐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
1、关系
(1)依赖关系。民族声乐技法和歌曲风格存在一种依赖关系。民族音乐的范围很广,包括戏曲、曲艺、民歌等等,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都要以声乐技法作为支撑,正是因为声乐技法的不同,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声乐类型,因此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突出音乐形式的技法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片面突出民族声乐的技法,忽视音乐本身的情感,就会使民族声乐沦为形式化的产物,因此演唱者一方面要把技法作为依托,另一方面要倾注自身的充沛情感。
歌曲风格能突出表现演唱者的感情,听众在进行音乐鉴赏时,经常会用“声情并茂”来评价演唱者的演唱,这是因为演唱者不仅在歌唱时应用了技法,更突出表现了歌曲的风格,让歌曲的内蕴更加深厚。歌曲的风格非常多,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舞曲、重金属、迷幻音乐、朋克音乐、蓝调音乐、爵士等等,以重金属音乐为例,演唱者在演唱中必须释放自我,将自己叛逆的一面展现出来;以爵士为例,演唱者在演唱中应该表现出爵士慵懒而华丽的感觉,突出爵士乐的风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声乐技法与歌曲风格相互依赖,只有在音乐中促进二者的结合,才能为观众呈现无与伦比的演唱。[4]
(2)借鉴关系。民族声乐技法和歌曲风格存在一种借鉴关系。歌曲风格会借鉴民族声乐的技法,以气息为例,演唱者想要突出表现一种歌曲风格,必须调整自己的呼吸速度,找好换气的位置,熟知换气的时间等等。如果演唱者对气息技法的了解不够充分,就会在演唱中出现气息不匀、越换越紧的情况,影响演出的效果。
同时,民族声乐技法也会借鉴歌曲风格的精华之处。以“混合声”为例,混合声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表现一种歌曲风格时经常要应用到这种真声和假声混合的形式。一般来说,混合声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真声所占比重较大的混合声,这种声音具有音强、透亮的特点;第二种是假声所占比重较大的混合声,这种混合声具有圆滑、柔和的特点;第三种类型是真声和假声所占比重各半的混合声,这种混合声具有宽广、灵活的特点。声乐家在进行演唱时,经常要使用混合声来展现作品的内容,使音色满足作品的情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声乐技法与歌曲风格相互借鉴,二者取长补短可以促进各自的发展。
(3)发展关系。民族声乐技法和歌曲风格存在一种发展关系。我国和他国的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固步自封的想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时代,只有海纳百川,取其精华,才能促进本国文化的繁荣。声乐是文化的分支,在与外来民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上述的发展原则同样适用。
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声乐技法如果脱离其他民族的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就无法形成民族声乐的系统,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另一方面,如果歌曲风格与民族声乐技法出现了割裂的情况,演唱者就无法完成风格表现,突出音乐的特征。随着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家开始了探索之路,寻找民族声乐技法与歌曲风格的融合之路。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技法和歌曲风格势必会相互弥补,互利共生。
2、思考
(1)注重漢民族语言独特性。想要处理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的关系,应该注重汉民族语言的独特性。民族语言和歌曲风格具有密切联系,在大多数的民歌中,都有记录着民族生活的歌词,这些歌词的发音等都会对歌曲风格产生影响。为了把民族声乐技法融入到歌曲风格之中,必须注重汉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在我国的民歌中,歌词的音高、音色、音强等都会对民歌的风格特点产生影响。比如说,如果一个地区的民歌语调上扬、发音活泼、习惯用词质朴,就会形成淳朴自然、生动活泼的民歌特点。[5]演唱者想要突出表现这些民歌的特点,就要应用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法,调整自己的气息和共鸣,注意歌词的音调、歌唱的语调、方言中的习惯用语等等。
(2)注重区域独特音乐风貌。想要处理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的关系,应该注重区域的独特音乐风貌。每个地区的区域特征都不尽相同,而区域特征是形成民族声乐的客观条件之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民族声乐,都会带有本地区的地理特征。以蒙古族的声乐为例,蒙古族的人们“生活在马背上”,他们生活在地势较高的地带,对自然秉持着敬仰和崇拜的态度。在这种区域特征的影响下,蒙古族的歌曲多浩瀚辽阔,有苍茫之美,同时蒙古族的歌曲带有一种神秘色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蒙古族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其歌曲的节奏比较徐缓,如《鸿雁》、《牧马人》等等。演唱者想要突出表现歌曲的风格,就要对歌曲的源生地进行分析,把歌曲的独特风貌和区域特征联系在一起。
(3)注重民歌地区文化习俗。想要处理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的关系,应该注重民歌地区的文化习俗。歌曲风格和文化习俗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习俗会对歌曲风格产生影响,因此声乐家在进行演唱前,应该熟知音乐背景和文化习俗。以汉中民歌为例,这一民歌诞生在陕南地区,陕南地区的农民们以农业耕作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作为消遣,在这种生活背景之下,陕南民歌也就是汉中民歌诞生,农民们在劳作之余养成了唱民歌的习惯,在民歌中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岁月的洗礼,唱民歌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由此可见,歌曲风格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密切,因此我国学者应该以此为基点,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丹.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2.98-101.
[2] 郑璐.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135-138.
[3] 贾春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探讨[J].北方音乐,2014.13.6.
[4] 杨莉丽.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北方音乐,2015.17.65.
[5] 宁彤.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探讨[J].芒种,2013.21.253-254.
【作者简介】
同 飞(1988.04-),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