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7-05-19李广培
李广培
(福州大学,福州 350116)
创新创业能力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李广培
(福州大学,福州 350116)
分析了国内院校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模型,以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最后从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对如何凸显创新创业能力取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素质模型;人才培养体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大力培养具有现代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是刻不容缓,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在遵循专业自身规律并充分关注社会需求、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凸显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元素,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满足创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直着重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商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这一基本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经营管理人员创新精神和对专业人才创业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同样面临着如何注入“创新创业元素”,使自身素质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客观地讲,在这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无论是在战略思考、市场研究、创意创新设计、项目分析、投融资管理,还是团队建设、组织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均拥有自身的学科优势[1]。事实上,近年来,如何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体系下,融入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素的教学方式,如何从注重学生一般性工商企业管理知识体系和技能方法的灌输与训练,转变为更加重视鼓励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管理创新作为和创业成就取向,如何利用实践教学中的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如何使教学与实践一体,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出真知”,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思考与探索、改革,已成为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2]。笔者由于工作需要,掌握了不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一手资料,对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有关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向仍存在偏差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来看,其初衷有二:一是赋予被教育者创新、探索精神和勇于担当的事业心,二是掌握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划、基本流程、方法和技能。综合的理解创新创业能力,其构成相对复杂。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二维六阶划分:第一维是机会能力,其中又包括机会的识别能力和机会的开发能力,第二维是运营管理能力,其中又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承诺能力。其中机会识别能力与机会开发能力表现为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能力,通俗说法便是学生能否意识到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对机会的运用把握能力[3]。
对照来看,目前各高校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中,总体上仍然没有系统地体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构架特点,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形式。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也仍然偏向对岗位知识技能的培养,即关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技能培训,缺少对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的培训。同时,高校疏于引导学生对于现实社会环境认知,即便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难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和客观准确地理解当下社会中所具备的创业机会,其创业思维较为局限。一些学生的创业项目难以迈出校门,与其创业项目目光局限存在很大关系。究其原因,与人才培养方向失当、不精确不无关系。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内容设计还不成熟
总的来看,目前高校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型。许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型教学体系的设计基本停留在原理知识教学层面上,缺少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创新,例如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就相当薄弱。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有企业战略分析、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毋容置疑,这些提供了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所需的基础性内容,但显然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所凸显的特色内容。如何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创新创业事业中有代表性的角色功能,在该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植入创新创业的特色元素,以有效塑造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这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还很不够。由于缺乏从素质结构层面对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特质分析,以及缺乏与创新创业高度匹配的课程体系(尤其是有助于学生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课程及其学习形式),使得学生尽管接受了较为全面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却难以理解和适应企业管理创新与创业项目推进的需要,也不懂得如何结合企业创新创业实际予以创造性运用,导致人才极易成为典型的创新创业环境下的“高智商,低情商”人群[4]。
3.教学方式与创新创业型教学体系不匹配
与自然科学类专业不同,作为社会科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本身要求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有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学生管理思维,理解更为复杂微妙和权宜应变的管理世界。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之后,这一诉求就更为迫切。但是据笔者调研,这方面的状况很不乐观,灌输式、笔记式、记忆式仍在日常教学中大行其道,成为影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顽疾。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以应试教育的方式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空洞地将知识向学生灌输,教学方式僵化呆板,只重吸收,不重消化、理解、运用和联系实际地创新运用,以至于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完全走样。同时在课程上缺乏鲜活的创新、创业案例展示和案例教学,教学内容无法立体地向学生展现,难以体现创新创业型教学体系特点。例如在实践教学方面,很多学校没有自己固定的适合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或者缺乏依托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创业的全过程的运营流程难以模拟训练或近距离实战观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校内封闭式循环,鲜有来自于创新创业一线精英的鲜活信息和真知灼见。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学生之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塑造,往往徒具其型而缺其神的后果。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建立
从人岗匹配的角度看,本科教育的实质是塑造、强化和培养与目标职业素质模型要求相一致的人才。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向,同样可以在大量经验数据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发现并提炼出那些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创新创业工作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高绩效行为有着明显因果关系的个体特质,由这些特质判断构成的素质模型不仅可以预测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胜任或适合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观基础,而且对科学合理地规划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的具体取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范庆文、黄嘉涛[5-6]等人的研究成果,并充分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本文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模型
三、构建凸显创新创业能力取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与塑造传统意义上的未来职业经理人不同,凸显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紧扣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特征,在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模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组合上,均应作相应调整和优化,以反映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1.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素质模型特质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企业创业与创新竞争的需要,具有全方位创新战略思考意识并掌握创业规划、组织、实施基本能力且能够支持企业持续创新与再创业的开拓型工商管理人才。此类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创业基础知识等;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创意与项目策划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辨析能力、应变能力、风险预测能力等。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市场敏感性、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力、开拓精神、受挫力、决策力等。
2.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以人才能力素质要求为核心,系统构建的体系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创业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基本要求,能够有助于实现开拓型、实战型创业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初衷,创新创业取向的职业素养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相应地,其课程体系也应从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实践与模拟训练体系两大部分来构建。
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五大模块:通识教育知识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英语、高数、体育、大学语文等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商法、组织行为学等;常规管理知识模块,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调研、公共关系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创业管理、创新管理、创业法律法规、新产品开发、创意与创新思维等;创新创业专项技能知识模块,包括项目策划与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融资决策、商业计划书编写、创业团队与股权设计等。
实践与模拟训练环节包括课内实践训练环节和课外实践训练环节。为了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在保持经典的基本管理实践训练模块之外,增加创新创业类专项模拟训练,例如创意实践模拟、家族企业调研、项目策划设计、项目路演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同时对已有的职能管理实践训练内容予以调整,增加创新创业背景元素或突出基本管理实践的管理创新要求,例如人员素质测评训练中增加对创新创业人才特质的测量,薪酬管理实践模拟训练中增加对创新导向的薪酬设计或创业阶段薪酬设计,绩效管理模拟训练增加对创新创业团队的专门设计等。
课外实践训练环节设计的重点是引进企业和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形式上可以包括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建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辅导、要素对接和孵化机制,搭建管理培训生的培训平台,向高质量的创业企业输出学生担任助理工作,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冲抵学分等。
3.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建议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诉求,围绕“教”与“学”两个层面,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融合“理论、实验、实训、实战”教学于一体的的工商管理专业“1+2+N”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1”,是指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在当前形势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凸显“厚基础、强能力、重运用”,从系统的管理基本思维训练、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入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的优秀管理人才。
所谓“2”,即强调“教授”与“学习”两个方面在共同创新前提下的相互匹配、良性互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教授”应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授业解惑”,其一是体现在师资队伍自身的素质结构上,仅有高学历、精理论、擅科研还远远不能满足担负培养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责的要求,还必须有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或熟知企业经营实操业务,能够从实践角度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实践以贴近实战的指导,为此,需要改革过去相对封闭的队伍建设模式,不仅要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双师型”的职业素养,还要积极探索跨专业、跨学科乃至跨校内外的师资跨界遴选机制。其二,“教授”的创新,还体现在要大量引入或开发适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塑造、强化的实用型、实战型课程,以及创新旨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动机和参与能力的教学形式、方法,探索成果导向的考核形式。相应地,从学生这个方面看,“学习”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套路,由获取标准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不拘一格解决问题、全面参与项目型训练的“习得式”,毫无疑问,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一定极大地有益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创新创业实际工作的驾驭能力。
所谓“N”,就是要积极建设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设施,推动开发一系列相关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在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初步形成了能够支持创新创业型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类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的软硬件实验设施,例如ERP系统、沙盘综合实训、人员测评系统、多功能行为观察室等,以及包括创客中心在内的30余家企业实践训练基地,未来还将计划建设一系列能够支撑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在内的单一或综合的实验室。另外,各类、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活动、科研创新训练、营销策划大赛、“老总面对面”、“猛虎训练营”等别开生面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也深受学生欢迎。事实表明,这些融合课内外、极富挑战性与实战性,并具有积极的正向反馈效应的实践教学和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将创新创业理论付诸模拟实践的机会,甚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某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实施成为可能。
四、结束语
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创型人才是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从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规划和设计等多方面,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创新和变革。这其中,科学认识和把握双创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而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多元性应贯穿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手段创新的全过程。重构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一工作极具挑战性,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揭示的只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冰山一角,更多有价值的发现有待于众多关心双创教育的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1]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118-121.
[2]王坤,蒋国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思及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27-29.
[3]娄艳春.创业教育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87-87.
[4]黄金梅.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93-294.
[5]范庆文,黄琅,梁立群.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J].工业技术经济,2003,22(3):28-29.
[6]黄嘉涛,张德鹏.地方工科院校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2):151-152.
(责任编辑:张华凡)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 Guangpei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business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and puts forward a quality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o as to help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includ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programs and training mode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quality model;talent training system
G642.0
李广培(196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2014年福州大学第八批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