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分析
2017-05-18刘志廷
刘志廷
【摘要】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生命安全脱不了干系,是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学校安全受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安全教育也成为各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对如何开展自救自护教育的途径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 体育课堂 自救自护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17-02
教育部、國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全面启动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教育,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进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课堂内接受教学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容易发生一些伤害事故。目前,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教材内容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降低了难度和活动量。追究根本原因还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因噎废食,应加强对学生和老师的安全意识,积极的预防准备工作是可以将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1]。
一、目前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多为集中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学习、户外活动等通过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但是目前在绝大数学校里学生对安全意识认识不充分,认为在学校上体育课是安全的,对一些危险性活动行为认识程度较低,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在体育课中由于大幅度的体育行为造成碰撞、摔倒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小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危机发生的问题,致使安全问题的严重化加深。
常设的小学体育活动中,主要教学活动围绕赛跑、跳绳、球类运动展开,在教训内容中授课教师没有很好的穿插一些“自救自护”的主题安全教育。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项目中开展自救自护的学习,在学生关于体育安全意识的补充上拓展不丰富,致使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降低。绝大数的小学学校没有将自救自护安全演习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没有较大面积的提及运动安全、自救自护等生存技能,致使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薄弱。
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绝大数学校将重心放在文化科目之上,关于在体育课堂的学习绝大数教师教学停留在带领学生学习体育项目,对自救自护的知识教学程度不够,绝大数的学生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应急处理的学习仍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不具备完善的明辨善恶能力[2]。
二、小学体育活动中开展自救自护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确保这些活动正常开展是确保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关乎着一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更也是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强关于自救自护的教育内容,从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重要核心思想,广大学校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救自护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认识,对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些挑战性或者冒险性的活动给予及时的引导。
(二)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优势提升保护意识
积极利用体育理论课程向学生讲解关于各种运动的自救自护知识,然后针对性地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训练和学习,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运动行为和危险性的运动行为及时指出并引导其改正。学校要注重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关于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将学生自救自护教育放在工作之首,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3]。
例如:我国绝大数小学学校已开设了游泳课,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做一个严格的体格检查,在下水之前引导学生做一些准备运动,增强观念意识并在其教学中穿插一些关于游泳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游泳场所,在身体状况出现不同情况时要禁止游泳。教师也提问:“如果有人溺水,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自主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关于游泳技巧以及安全意识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不随便不轻易去不清楚水下情况的地方游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自救自护安全意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工作之重,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活动中训练指引小学生的自救自护知识,树立自救自护的安全思想意识。教师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进行教学时大量穿插关于体育运动的安全知识,使小学生能够初步熟练掌握相关的体育活动中的自救自护技能。
参考文献:
[1]鲍期峰.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研究[J]. 运动,2016,16:105-106.
[2]于美艳.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孙金龙.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的预防[J]. 当代体育科技,2013,(1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