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教育:以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
2017-05-18杨军何永志摄影杨军
本刊记者_杨军 何永志 摄影_杨军
弋阳教育:以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
本刊记者_杨军 何永志 摄影_杨军
叠山书院,南宋名臣谢枋得早年读书之所,其编写的《千家诗》现已成为传统诗教启蒙的典范之作。他不屈事权贵,面对腐败的朝廷和奸臣当道,毅然辞官回乡,卖卜教书,深刻地影响了弋阳文化。他曾对朋友说:岂不闻某为江南一愚直人乎!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可欺。(图片来自网络)
“泸州太伏事件”在经历扑朔迷离的争论后,终于告一段落,如果没有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样一个极端事件,或许大部分人一生也不会知道泸县这个西南小县城。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在这样的小区域中。
纯粹从教育角度说,这也可见县域教育的重要程度,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又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天下。那时人说的国家实际就相当于今天的县,大概一百里大小。孟子认为,这是天下治教的根本。因为,教育之重要就是它把家庭、学校和社会、国家都“悬系”起来了,而一个县的大小刚好是家、校、社会结合最紧密的区域。
在长期的采访中,本刊也愈加注意到县域教育的整体实践。在2015年10月、2016年1月、6月就连续报道了湖北襄阳、四川阆中、四川邻水这三个县域教育的创新实践。
去年年底,因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年会在江西弋阳县召开,这个边远但同样文化深厚的小县城再次闯入我们的眼帘。那次会议的主题正是: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
革命和传统
弋阳的情况和阆中最为接近,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地,也是近代革命的圣地。
“革命一故乡,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如双,南屏武夷北怀玉,遍地文章。”这是江西第一任省长、也是弋阳人的邵式平赞美家乡的话。这里山川秀美,既是近代革命家、烈士方志敏的故乡,也是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在历史上,更有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叠山。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是几代中国人学习的课文,谢叠山编写的《千家诗》更是传统诗教启蒙的典范之作,在如今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改革下被尊为典范。
如今,这样宝贵的资源在一个县开始复苏、并逐渐融合起来。也就是弋阳教育人所说的“红、古、绿”文化。
在到弋阳之前,本刊记者就在网上检索到一条信息:三年内,城区学校全面“瘦身”,大量在城区就读的学生“回流”,不少乡村学校在两三年时间内学生总数翻倍。从2012年到2015年,全县小学生增长了近5000人,其中70%在农村,初中生增长约1400人,其中88%在农村……而曾经在这里,家校不信任的风气达到极点,据说,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前100名的学生,60%会到外县就读。
在如今“城满、乡弱、村空”、乡村教育大量衰退的情况下,这是如何做到的?人们都渴望优质教育,如果他们心甘情愿地回到农村,那农村教育又是如何改变的?
这是记者的问题,也是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方华的问题。
一条“好汉”和一个县
采访襄城、阆中、邻水,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一个县域教育的兴衰,局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阆中的汤勇局长和弋阳的方华局长同为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的理事,同时也是好朋友。中陶会副会长顾久先生把他们称为“两条好汉”。
好汉做事,敢作敢当,但具体到教育实践上,二人却风格迥异。
汤勇局长更像是那位曾经镇守川东的“猛张飞”,表面粗犷,内底里却是一位读书人。阆中教育局的同事都把汤勇称为“书生局长”。在阆中十余年,他出了10多本书,大刀阔斧的人事、财政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他改革的起点,而一点一滴都凝聚在他读书、写作的思考中。
方华局长给人的印象却温文儒雅,看起来像一位传统的书生,但内底里也是一位冲锋陷阵的“悍将”。谈起教育理念,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就是:“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庭和学校如同一家股份制公司,家长是董事长,学校是CEO,家长是终身持股人,而学校只是阶段持股人。”弋阳教育人把这种新型的家校关系定位为“合伙人”。
家校共育现在已是教育改革的常识,但是敢把家庭教育提到核心位置的却很少。方华曾经在乡村和县城学校都教过书,在乡村和家长打交道的经历也使他更加了解教育现实,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促进家庭教育本身的努力。
以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在短短一天观摩弋阳教育的过程中,令记者感触最深的也是家长们的热情和努力。在好几个学校,记者遇到的都是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不是站在一边看,而是亲自动手,教学生做劳动实践或者上“家长进课堂”课程。在学校里,记者尝到了弋阳最正宗的土特产——碗浆粿(一种用老南瓜、肉沫、香菇、豌豆调制的小吃。因为程序繁琐,细节尤其难以把握),也听到了不少令人惊异的教育故事。
如其中的圭峰中学,因为学校外出务工的家长实在太多,已经连续三年把家长会开到众多家长打工的聚集地——浙江义乌县和浦江县;而在更多的学校,“农闲时请家长进校园开家长会,农忙时把家长会送进村里”“教师课外访千家”“百名教师包百村”已经成为常态。在有些学校,家长们还主动请缨、担任“值日家长”,每天从督促学生起床、检查内务开始,一直到晚自习放学、就寝,和老师一起做教育……
而对方华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导这一系列改变并加以制度化。
制度化的第一步就是成立“家校合作协会”,举办“家校合作教育研讨会”,方华亲自主持,在现场和家长互动。随后是家长志愿者团队,家长选修课程、亲子阅读课程,再次是“菜单式的家长培训”。甚至学校、家长和学生联合,开始影响社区,如最有名的“小手牵大手,洁净我家乡”活动,已经完全和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融合,为社区卫生的标准制定和维护提供了力量。
令方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次他亲自带队家访,遇上几位村民正在下水量深。询问后才知,原来是村民怕孩子下水危险,准备立警示牌。过去,课外教育和放学总是学校最担心的隐患、是家校矛盾的关节点,现在,教师家访和村民自发组织的“义务安全巡查员”以最直接的方式打破了这个悖论。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转变观念,从出外打工变为回乡创业,或者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改为一人留守,从“甩手掌柜”到真正体会了“参与学校决策”的信心。
“家”是曾经的教育的归宿,如今成为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