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党史属性认知

2017-05-18林子

理论与当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党性视域

林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党史属性认知

林子

中共党史属性认知,一直是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不仅事关党史作为一门学科建设的本身,而且更事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宣传的重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为党史的属性认知,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党史,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要坚持学术性和宣传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党史的学科定位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而现实中,中国共产党历史被明确地作为高校单独招生的专业列出。很显然,如果对党史这个专业不能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框架体系来认知,这个争议就会永无结论,而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无益于这门特殊学科的学科建设,更无益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有力宣传。这里一个根本性要去突破的认知局限是:党史是政治而不是学术,要求得政治上的稳健就没有学术上的水准。

诚然,党史作为高等院校专门的专业列出,不可否认首先是服务于政治大局的需要,也即是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智力建设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学术建设本身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当代中国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其传统学科归属上的政治学和历史学所总结的很多传统经验和规律。因此,如果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没有特定视域下的专门学科研究,是很难得出科学而合理的认知结论的。而这一特定视域,无疑应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并明晰其应该具有的三个主要方面的特点是: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指示,是我们深化党史属性认知的根本指南。

首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党史,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所谓党性,就是牢牢把握“党史姓党”的原则,始终坚持党史研究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正确方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来编写党史。而所谓科学性,就是树立科学的历史观,遵循史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写史原则。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正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特点的要求,在党史学科建设上的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特别指出,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强调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强调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强调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显然这三方面资源的融通,锁定的正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文化基础、开阔的创新视野的完整内涵要义。这一要义体系集中于党史学科建设上的要求,便不难凝练为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其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党史,必须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所谓历史性,就是延续历史、现实、未来纵向推进主线的演进。而所谓现实性,就是党史工作清晰的目标即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正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特点的要求,在党史学科建设上的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应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时特别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显然这段话有两层深刻内涵:一是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有自己的主体脉络、独特品质、原创精神;二是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显然这两层深刻内涵具象于党史学科建设上的要求,便可集中于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如果说历史性是党史的主体根脉,那么现实性则将充分彰显党史应有的咨政功能。只有有了这样的认知,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所明确要求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再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党史,必须坚持学术性与宣传性的统一。所谓“宣传有纪律、学术无禁区”,实践中之所以往往陷入困境,是因为客观上两者的非绝对独立。有力度的宣传常常需要强有力的学术支撑,而学术的推进过程又往往实现着可能并不在设计中的宣传。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即学术与宣传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要求中,已经不难得出结论,这就是要坚持学术性与宣传性的统一。而这对于前面已经论述的党性和科学性必须高度统一的党史这样的学科,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应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时特别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显然这些表述所深层表达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宣传功能不可忽视,必须强化。尤其总书记在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时指出,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借鉴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是党史这门学科建设的内核。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遵循好这一思想,用好这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是我们的根本指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谢义飞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党性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