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零售如何启航?

2017-05-18靖安先生

时代经贸 2017年2期
关键词:零售业实体零售

靖安先生

新年,业已开启。

面对让大家唱衰了—整年的2016,零售人却依旧坚实地迈着自己的脚步,零售业仍旧在持续地向前迈进。当然,困惑依旧存在。2017,零售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希望哪几个关键词来谈谈对新年零售的几点期待。

信心——2017的首要关键词

零售业迫切需要信心,也应该要充满着信心。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预计2016年世界贸易的增速仅为1.7%,远低于1990-2008年均7%和2009-2015年间的3%的水平。中国也早在年初就定下了“新常态”的6.5%,也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增长速度。面对这样的形势,零售业似乎满目萧瑟,举步维艰。而一个又一个的关店信息,给零售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以致于零售悲观论在业内长久弥漫!

然而在笔者看来,作为零售人,在这样的局势面前,不仅不应悲观,反而应该更加自豪和充满希望。国家统计局11月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进出口总额23467亿元,同比增长8.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唯有“消费”持续发力,不断为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而各种统计报告也在显示,中国的零售市场十分广阔,中国已经由制造大国迈入了消费大国。这对于零售业来讲,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此,不论大环境如何悲观,零售业都不应该受到太多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看到行业内的希望与标杆,何况每一个节日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数据所带来的惊喜。仅仅元旦三天假期的消费数据就值得我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据了解:元旦假期3天,北京多家商业企业迎来2017年的“开门红”。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于2日通报称,其重点监测的50家商业服务业企业于3天假期间实现零售额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

所以,零售充满着希望,也充满着无限可能,重点在于如何用更加正确的姿态撬动这个市场,新的一年我们应该信心满满。

概念——零售业迫切需要一个话题

零售业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但这段历史人们主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变化进行推动和演化交易形式和场所,虽然曾经步履缓慢,却步步踏实。可自打第三次的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全面冲击后,零售业也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冲击,最显著的就是电商的崛起似乎完全击败了过往百年的零售套路,追逐新的模式与概念也在零售业内快速风靡。

细数这些年曾经风靡的概念:B2C、C2C、O2O、全渠道、新零售……我们曾经有多少零售企业曾经跃跃欲试,又有多少企业曾经赶上过概念的步伐?而这一次新零售的概念来势汹汹,加之政府在政策层面似乎也与之遥相呼应,再一次撩动起业内人士的神经,各种大会不谈点新零售似乎都难为情。然而,作为传统零售企业,如果只是盲目地紧跟概念,描好自身的轮廓进而削足适履,那么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对待任何的新概念,我们都应该有更加理性的态度,审慎对待。当然绝对不是完全地排斥!

其实这些年的各种概念都是围绕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诞生的,更直白地讲是依托电商诞生的。电商从诞生之际就号称取代传统实体零售,将自身不仅塑造成行业先锋,更加自定位为实体的死敌,这才导致了相当长的时间里,实体对电商的各种敌视与反感,再进一步阻碍了实体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所以今天我们发现当互联网技术的实际运用已经势不可挡之时,实体显得手足无措,要么依样画葫芦,要么置之不理,甘愿沉沦。那么在新的一年里,实体与电商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所谓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对于实体而言有着巨大的挑战,首要就是如何实现数据的获取?又如何分析与运用大数据?目前的实体零售企业既缺少专业的人才,又缺少足够的资金。所以笔者大胆预测,新的一年里能真正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企业还只是少数,而且是屈指可数的区域大鳄。就目前能看到的如大润发、永辉、苏宁等已经在不断发力,而且初见端倪,但实际效果如何,笔者仍然持保留态度。同时,偌大中国,连锁零售企业也仅仅只能分享有限的市场,还存在着大量的个体零售企业,他们虽然缺少参与此次盛宴的技术与资本条件,但一点也不会真正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概念,并不是特别重要!新零售也不是零售业的全部!

创新——可大可小,关键要合脚

连锁经营模式给零售业带来的最大危害在于,企业不擅长创新,更擅长拿来主义,最后造成行业的全面同质化!连锁经营的基本盈利逻辑在于寻求规模效益,所以加快开店布局,在短期内遍地开花,成为其生存的要点。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服务质量会因为管控不当大打折扣,自身经营团队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门店密度越来越高,然而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却越来越模糊!

如何扭转这一局势?创新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要说整个2016年在零售行业中公认的创新典范那应该是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虽然仅仅开出不到10家门店,但在业内却掀起了不小的高潮,被业界公认为新零售的实践典范。然而其创新的成本却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承受得了的,很多企业老板在参观一番之后,除了惊叹之外,然后就是摇摇头,自身无法跟进。而只有大润发黄明端淡淡地讲,这一切大润发完全具备,而且也即将开始“盒马模式”!看,这就是零售业的创新尴尬!实体太小的无能力,太大的又太懒。那么究竟该如何来扭转这一局面?

笔者认为,创新,可大可小,关键要抓住要点,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盒马的重资产模式背后要求的强大资本支撑,中小型零售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去模仿。真正研究消费群体,发掘行业的各种可能性,提升服务意识同样也属于创新。胖东来新乡店的开业,让我们看到中小型企业的服务魅力;生鲜传奇的社区店,让我们看到发掘消费习惯的强大生命力;步步高梅西新天地,让我们又见证了大型企业的创造力。市场那么大,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总有一个消费群体有不一样的消费需求,创新就是避免雷同,就是求精、求专、不求全!

金融——是契机还是坑?

2016年,国家放開了民间银行的审批,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零售企业面对着每天大把的现金流,更加对银行有着巨大的期待。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年来,零售企业普遍参与筹备银行。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需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去考量。之所以国家会放宽民营银行,主要出于刺激民间投资与消费考虑。国家宣布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而消费持续升温,民间借贷愈发普遍而目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监管乏力,为确保正常的市场金融秩序,尤其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短板,与其忍受政策的迟滞性,莫不如让民营银行参与竞争,瓜分互联网金融市场份额,监管银行总要比监管互联网金融容易的多!

而民营银行更多的将目标瞄准在了消费金融与民间中小企业。前者毫无疑问能为零售业的持续发展增添活力,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继续扩大零售市场规模。但是零售企业参与其中之后,该部分业务恐怕是无法保证自身运营的,为求生存与发展,相继参与企业信贷竞争将是必然趋势,那么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讲是否会存在精力分散的危险?又是否会影响到对零售业创新的激情与投入?

提笔之间,光阴已然流逝,2017已是进行时,新的一年,新的开始,零售总有新希望!期待新年的零售开辟不一样的局面!

猜你喜欢

零售业实体零售
实体钱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逐步回归分析
零售+深度进化
我看新零售的成败得失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重振实体经济
Retail Therapy
零售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