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法身份的转变
2017-05-18胡江
摘 要:民国时期毛笔书写为钢笔等硬笔书写所取代是大势所趋,书法艺术渐有日落西山之势,但部分有识之士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年代寻求到了传统书法的出路,留存了中国书法的血脉,使书法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和丢弃,并且实现了书法的华丽转身,以一种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社会,这是书法的涅槃和重生,也揭开了中国书法的新篇章,迎来了灿烂辉煌的新天地。这个华丽的转身,就是书法美学的纯艺术化升华。
关键词:民国;书法艺术;身份转变;艺术化
作者简介:胡江,男,1989年6月生,汉族,江西宁都人,现为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致力于书写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毛笔书写为钢笔等硬笔书写所取代是大势所趋,书法艺术渐有日落西山之势,但世人却仍然难以割舍对书法的情感。首先,民国社会的上层人士,可都是在前朝成长壮大起来的,从前朝的传统文人一夜变为民国的新文人,但是他们在前期多年养成的书写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因此他们中的诸多人仍然保留着毛笔书写的习惯;其次,中国人是讲究感情的,要使国人在短期内完全抛弃祖祖辈辈使用几千年的毛笔书写,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在中国社会的某些领域毛笔的实用性是不能替代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真正让国人对书法难以割舍的,是几千年来书法沁透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审美意境,这已经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当中,是割舍不断的。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年代留存了中国书法的血脉,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和丢弃,并且实现了书法的华丽转身,以一种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社会,这是书法的涅槃和重生,也揭开了中国书法的新篇章,迎来了灿烂辉煌的新天地。
这个华丽的转身,就是书法美学的纯艺术化升华。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批眼光高远的俊杰站出来,以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心,挽救国故,号召“整理国故、保存国粹”,这个运动在上世纪上半叶如火如荼,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整理、研究、编纂各类的学术成果,以求将传统国故保存和发扬光大,由此形成了一股研究風潮,并且成绩斐然。书法艺术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进行的。
书法艺术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书法展览成为日益重要的交流模式。这是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的典型,展览逐渐成为主要的艺术品交流方式。展览形式多样化,既有书家个展,也有名家巡回展,还有比较特殊的赈灾义卖展;这里需要另外补充的是,艺术交流形式除展览外重要的还有展览性质的笔会和雅集,书法交流逐渐从传统书家的书斋走出,形式日渐丰富。
书法收藏和鉴赏市场日益繁荣。民国时期的书法市场达到空前的繁荣,这是促成书法艺术繁荣的主要外部力量,一大批人围绕书法收藏、书法鉴藏和倒卖字画,以此谋生。北京琉璃厂、南京夫子庙和上海豫园等是著名的书画交易市场。清宣统皇帝逊位后,大批的清内府书法名作流入市场,以及当时考古发掘的文物日益增多,这无形中使得书法市场的隐含价值上升,参与其中的人有利可图,以此驱使世人加入到书法市场。
书法研究社团如雨后春笋。民国书法研究风气兴盛,催生了一大批书法研究和学习的社团,比较有名的比如: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主持成立的专门研究草书艺术的《中国标准草书社》;1943年沈尹默、沈子善和潘伯鹰等人在重庆成立的以“宣传和继承书法艺术”为宗旨的中国书学研究会,并创办《书学》刊物;1922年陈衡恪、张伯英和黄宾虹等人在上海成立的以“保存国粹、发扬艺术”为宗旨的中国书画保存会;1913年丁仁、王是、吴隐和叶为铭等人在杭州西湖畔发起成立的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等。
书法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成果的出现,往往是事情发展成熟的征兆,因为理论成果是对于前期实践活动的总结,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推动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随着书法实践的繁荣以及相关的文字学、考古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的书法理论及相关理论著作。如:张伯英《法帖提要》;余绍宋《书画书录题解》;罗振玉《碑别字补》《碑别字拾遗》;马宗霍《书林藻鉴》;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等。
学校书法艺术教育开始完备。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书法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纵向教育体系开始明细,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的横向教育体系逐渐完善。蔡元培任教育部长时,提出“美感教育”,号召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书法。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比较早的是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由李瑞清和陈三立等人执教。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胡小石在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开设书法理论课程,是当时最高形式的书法教育,标志着书法逐步成为正式的高校学科,意义非常。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书法也开始走向世界。如,杨守敬旅日近20年,将中国的书法带至日本,对日本近代的书法发展贡献颇大,影响深远,被日本书界成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游历欧亚诸国,并将书法带到所到之地,其理论《广艺舟双楫》也为外界所接受,有日文翻刻本,广为流传;章太炎、鲁迅、郭沫若和徐悲鸿、傅抱石等人因自身书法造诣和留学日本的原因,在日本也颇有影响。还有部分就是国外的学者来华求教书法的,其中也是以日本为主,如日本的河井仙部曾在西泠印社向吴昌硕请教。
参考文献:
[1]孙洵编,《民国书法史》,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1998年9月第1 次印刷。
[2]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3]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三次印刷。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2016年1月第10次印刷。
[5]管继平著,《纸上性情 民国文人书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