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眼睛》中的“眼睛”

2017-05-18胡晓荣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眼睛

胡晓荣

摘 要:《眼睛》是纳博科夫早期的作品,也是纳博科夫最为短小的一部长篇小说。《眼睛》的主题是实施一项调查研究,它引导主人公通过许许多多的镜子,最后以一对形象的重合告终。纳博科夫戏拟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我”对斯穆罗夫这一形象进行调查研究这一故事,揭示斯穆罗夫的身份问题外还自我身份进行探寻与研究。

关键词:眼睛;斯穆罗夫;“我”;自我认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眼睛》(The Eye)是纳博科夫的第四部小说,也是纳博科夫最为短小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我”调查研究斯穆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故事。

小说的结构戏拟了侦探小说的结构,纳博科夫曾说:“三十五年前我以某种神秘模式整合叙事人追索的不同阶段,我不知道我从中得到的强烈的快感是否会为现代读者分享,然而,无论如何,强调的不是神秘,而是模式。我相信,尽管时光流转,书海更迭,一种语言的海市蜃楼变成了另一种语言的绿洲,然而追踪斯穆罗夫依然是件精彩的活动”。纳博科夫通过《眼睛》这一小说向读者展示的不仅是他视为游戏的文学故事,而是追踪、探寻斯穆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活动。追踪斯穆罗夫既是小说中的眼睛“我”对斯穆罗夫这一形象的探寻与研究,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形象的探寻。

一、“眼睛”——自我探寻者

小说的题目“眼睛”是叙述者“我”,也是主人公斯穆罗夫。纳博科夫曾指出:“《眼睛》的主题是一种执着的探索,他引领者主人公穿越镜子构成的地狱,并且以双重形象(twin images)而告终”。小说中的“我”与斯穆罗夫便是这一“双重形象”,“眼睛”是自我的探寻者。

小说写“我”被卡什马林发现与他的妻子相好,当着学生的面被揍了一顿,由于羞愧而饮弹自杀。自杀之后,“我”获得灵魂的自由开始着手调查研究人们对斯穆罗夫的看法。小说中“我”在众多人的口中探寻到了不同的斯穆罗夫的形象,但是斯穆罗夫的形象却随之更加模糊。直到小说结尾,一直作为一只万能的眼睛的探寻者“我”才与斯穆罗夫的形象重合:被卡什马林修理的“我”便是斯穆罗夫。

小说中“我”与众多斯穆罗夫形象重合,并没有将斯穆罗夫的形象加以明晰化。因为“我”对斯穆罗夫形象的探寻是对自我的一次探寻,自我的复杂化让认识自我成为一种困难。在“我”看来,斯穆罗夫的形象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并不存在:存在的只不过是反映我的成千上万面镜子”。在看清这一事实后,我愿意继续做一只眼睛“我已经认识到世界上唯一的快乐就是观察,刺探,监视、审视自己和别人,不做别的,只做一只略带玻璃色的,有点儿充血的,一眨也不眨的大眼睛”。眼睛是小说中探寻斯穆罗夫的“我”,也是生活中像斯穆罗夫一样自我的探寻者。

二、“眼睛”——反映自我的镜子

小说中斯穆罗夫探寻自己的形象实际上是在探寻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人的眼睛成为反映斯穆罗夫形象的外在的镜子,这些镜子将斯穆罗夫包围,最终在“我”与斯穆罗夫两者形象的重合中将这一困境打破。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不同的人来探寻斯穆罗夫这一人。“我”观察的斯穆罗夫形象是从不同的人眼中得来的:在玛丽雅娜眼中,他是残暴、出色的白卫军军官;在波戈丹诺维奇眼中,他是个“性左派”的怪人;在万尼亚眼中,他是“富有诗意的想象”的善良的人……然而“我遇到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生灵,仅仅是斯穆罗夫的偶现镜而已”。在斯穆罗夫看来,自我只是他人眼中的一个幻象。他人的眼睛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同的幻象。随着我们认识的人不断增加,映照自我的镜子也逐渐增多,随之增加的是我们自己的幻象。“我多认识一个人,像我的幻象数也随之增加。”这种幻象的增殖对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自我这个本体是不存在的。他人眼中的形象会一直存在,这些形象是不同镜子映射出的幻想,将“我”困在由镜子组成的迷宫困境中,最终吞噬自我。当我执著于这些镜像时,便活在这些镜子的包围之下,迷失自我。

“我”与斯穆罗夫的兩种形象重合代表着自我从镜子的困境中抽离,“我”追寻的不再止于镜子中的自我,还有自己眼中的自我和他人的形象。因此,“我”选择做一只一眨也不眨的大眼睛,观察,刺探,监视、审视自己和别人。

三、“眼睛”——自我认识的途径

“眼睛”是小说的题目,是小说中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我”,是反映斯穆罗夫形象的众多镜子。此外,纳博科夫笔下的“眼睛”还是认识自我的方式。“我”通过外在的物质中的眼睛观察自我与他人,也通过一只内在的眼睛观察、认识自我与这个世界。

《眼睛》是写侦查、探寻斯穆罗夫的形象,纳博科夫却在其中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斯穆罗夫的形象,最后“我”与斯穆罗夫两者形象重合依然没有给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斯穆罗夫形象。作为一个戏拟侦探小说的结局,这并不精确,但是纳博科夫却给我们一个准确明了的关于自我的哲思:自我的复杂性、多重性让我们无法认识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只能将真正的自我困住,令我们迷失自我。小说中“我”一直在探测别人眼中关于自己的形象,想要认识自己,却一味地将眼睛关注在了他人眼中的自己形象,难以认清自己。当“我”选择作为一只眼睛存在时,令自己的眼睛抽离外在的镜子,不再执着于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也找寻了真正的自我。

《眼睛》中对自我的探寻是对自我探寻与认识的一种哲思。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只是他人眼中的幻象而已。现实中的我们对自己幻象的执着追寻让我们迷失在他人眼中的镜子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因而,要想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探寻真正的自己,就要用内在的眼睛审视、思考自我的存在与世界万物的存在,而不是执着于他人眼中的幻象。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著,蒲隆译,《眼睛》,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

猜你喜欢

眼睛
眼睛大
开心找不同
我出卖眼睛
擦亮你的眼睛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保护眼睛,从现在开始!
大家来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