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社会风俗画《小癞子》
2017-05-18甘雨露
摘 要:《小癞子》一文简洁而朴实,通过描述一个卑贱穷苦孩子的痛苦遭遇,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反封建教会的思想。它是公认的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城市底层非英雄人物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反映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状况。本文就通过对《小癞子》的品读,剖析它内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风俗画;现实主义;西班牙现状;小人物
作者简介:甘雨露(1995-),女,重庆璧山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16世纪初,西班牙举着传播文化的旗帜赤裸裸地掠夺美洲和欧洲的财富,一时成为威震欧美的强大帝国。[1]16世纪中叶,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对外贸易频繁,社会上便盛行起来冒险之风,这让处于西班牙底层的小手工作业者和农民纷纷破产,由无业游民组成的“流浪汉”便成为社会上庞大的阶层。[2]在文坛上,因为部分墨客的龙攀凤附,上层社会风花雪月 ,所以盛行起一股英雄美人的传奇之风,注重烘托所向披靡的勇士和绝世佳人,崇高的品德,深挚的爱情等等,他们歌颂骑士精神,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以取悦那些达官贵胄,[3]而另一方面 ,普通的西班牙人生活艰难 ,贫苦不堪。在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开始走向衰落,王权只把重心放在海上称霸和对外贸易上,忽视了国内腐朽的封建关系,比如贵族以及教会人士利用手中的特权残酷地农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本国工业的正常发展。[1]p.77-8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流行以故事主角为流浪汉、取材于他们现实生活的小说,《小癞子》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从最底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剖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这里没有高超的理想,只有平凡的现实,卑贱的癞子替代高贵的伟大人物,成为文学领域的故事主角。[3]P.2
一、流浪汉小说鼻祖——《小癩子》
西班牙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体积不大却很经典,原名《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各国文学史称之为“流浪汉小说的鼻祖”,作者不详,十六世纪中期于西班牙出版。[4]它继承了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冒险主题,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第一人称、伪自传的叙述手法来表现小癞子的经历和生活场景,小癞子作为城市的平民,既是观众,也是演员,在叙述其不幸命运的同时,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诙谐而生动的社会风俗画。
流浪汉小说是下层社会贫困穷苦的产物,比如,小癞子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是满足于衣食温饱,一旦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他就屈身迁就于现实。流浪汉小说的特点就是以主人公流浪漂泊的遭遇为故事线索,拥有比较突出的人物性格特征,以此来反映和讽刺社会各个侧面的阴暗。
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癞子》在短时间内就被翻译成多个国家文字,比如,在1560年被译为法语,1586年被译为英语,1617年被译为德语等等,这对欧美文学产生巨大影响,[5]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以唐吉坷德为故事主线,取材于现实生活,全方位地揭示人性以“摧毁骑士文学在世俗间的信用和权威”,可以明显地看出塞万提斯在《小癞子》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创作和发展。
二、小癞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小癞子》由七章正文和前言构成,在第一章中癞子交代了他的父亲被人控诉吃了官司被驱逐出境,在境外忠心为主,和他的主人一起打仗死了,所以他的母亲在“跟着有钱人就会有钱”的观念下,和一个黑人生下了癞子的弟弟。后来,癞子的后爹挨了鞭子和烧炙,母亲因为担惊受怕就在客店伺候旅客,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瞎子要了癞子为他领路。瞎子虽然眼瞎,可是心不瞎,精明、吝啬、虚伪在他对待癞子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癞子在他身边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迫于生存,癞子开始和瞎子“斗智斗勇”,才勉强在瞎子的虐待下苟活。再后来,小癞子偷吃了瞎子的香肠,被他砸破脑袋并当众捉弄嘲笑,癞子“报复”瞎子来消解自己怨气后便斩钉截铁地离开了他。在马奎达,癞子遇到了“一身汇集了世上一切悭吝鄙啬”的第二任主人——教士,教士待癞子比瞎子更为苛刻,自奉却不薄,癞子跟了他三个星期,饿得站都站不直,教士的精明和小器让小癞子无法“揩油”,乃至小癞子每天都乞求有人死去,有丧事的日子他才能填饱肚子。再后来,一位铜匠的出现,让癞子欣喜地打开了装满“上帝的脸”的箱子,那段时间,他的肚子便有了贴补,有一次误打误撞,教士把小癞子当做蛇把他打成重伤,事情败露后,教士和他分道扬镳。
癞子到达另外一座城挨户乞讨时,遇见他的第三任主人,一位每天打扮很神气却需要癞子来养活的侍从,癞子看他可怜,也愿意伺候他,体面的侍从后来交不上房钱撇下癞子逃之夭夭。在侍从隔壁女人的介绍下,癞子很快找到第四任主人,即墨西德会的修士,癞子跟他跑了八天便分手了。第五个主人是一个兜售免罪符的人,这个主人事先会给一些小意思给教士,通过教士召集人们买主人的免罪符,愚弄善男信女,在兜售免罪符的过程中,主人和公差的“配合”让主人名气大增,免罪符销量大涨,看透一切、吃够苦头的癞子跟了他四个月就离开了。后来,小癞子分别跟过画手鼓的人、驻堂神父和公差。自从癞子当上了叫喊消息的报子,引起了大神父的注意,觉得他能干,就把女佣人嫁给了他,虽然自己的妻子和大神父有流言蜚语,可是为求生存而妥协的小癞子甘当开眼的乌龟,“那阵子是他最富裕的时候,也是运道最好的时候”。[3]P.67整部小说就这样以小癞子为故事的中心,描写了他从善良乐观变得世俗不堪的过程以及他的麻木和无奈,为我们比较广阔地反映了西班牙现状,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穷苦、世俗、肮脏的社会。
三、《小癞子》中人文主义思想和反封建教会精神
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逐渐走向衰落,天主教的权利和地位却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贵族和王权同流合污,共同打压进步思想,所以,人文主义文学同文艺复兴一样出现得比较缓、慢、晚。
在没有对天主教进行批判以及进行系统的宗教改革的情况下,就文艺复兴的建树而言,西班牙是法国、意大利、英国中最差的。此时,《小癞子》作为流浪汉小说的鼻祖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西班牙教士和贵族属于上流社会,拥有特权,而普通民众属于最底层,只能被剥削。小癞子是千千万万个穷苦的普通下层人物之一,他先后跟过九个主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五位都是宗教人士。第一位宗教人士是悭吝鄙啬的教士,穿上道袍的他,自己每天酒足飯饱,小癞子却只能四天吃一个葱头充饥,因此,小癞子被饿得瘦弱不堪,教士这副自私虚伪的嘴脸,是当时教会人士的真实写照;第二位是“喜欢经营俗务”的墨西德会修士,是邻居女人介绍的;第三位主人是兜售免罪符的,他狡诈无耻的和公差合作,肆意地欺诈善男信女;第四位是精明的驻堂神父,压榨小癞子这个廉价的劳动力;第五位便是圣萨瓦铎的大神父,他把女佣嫁给了小癞子,并给予种种照应,不久大神父就和女佣传出流言,但总的来说,苟活偷安的小癞子时来运转。这些教会人士从神权否定人权、神性排斥人性的角度,道貌岸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耻地欺骗下层人民。人文主义作家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揭露了由人性弱点造成的社会上种种丑恶,无情地嘲笑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西班牙上层建筑的腐朽,也表达出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肯定。
四、结语
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当时的西班牙社会也不为过,[6]小说主人公小拉撒路用道德的代价来改变经济状况,苟活偷安地去生存,这无疑是对淳朴人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小癞子》肯定了个人才智以及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否定了社会普遍的荣誉感、反对封建教会对下层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以此寻找人生的出路。综上所述,《小癞子》这幅生动的风俗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是西班牙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发展变化的真实反映,给传统的流浪汉小说提供了的经典的范式。
参考文献:
[1]文美惠.略谈《堂吉诃德》[J]. 文学评论, 1978(3):77-83.
[2]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 复旦大学, 2010.
[3]杨绛.介绍《小癞子》[J]. 读书, 1984(6):75-87.
[4]张丽.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浅谈流浪汉小说的渊源及独特性[J]. 现代语文, 2006(5):82-83.
[5]王晓云.论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嬗变与艺术特征[D]. 黑龙江大学, 2005.
[6]李德恩.《小癞子》及其他[J]. 外国文学, 2003(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