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神演义》中的坐骑形象及其对《山海经》的借鉴

2017-05-18和鹏飞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坐骑山海经

摘 要:先秦两汉神话中种类繁多、名目各异的灵禽神兽组成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为后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后世神魔小说中神仙坐骑的形象,便受到了这些灵禽神兽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山海经》;灵禽神兽;《封神演义》;坐骑

作者简介:和鹏飞(1992-),男,汉族,河北保定人,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山海经》中出现了各色各样、神奇灵异的飞禽走兽,而后世以《封神演义》为代表的神魔小说中也同样有很多各具异禀的灵禽神兽,其中的神魔形象及坐骑与《山海经》又存在着怎样的影响与借鉴的关系呢?本文就将对《封神演义》中各种坐骑进行分析,并探索它受到了《山海经》怎样的影响。

一、《山海经》中灵禽神兽的形象及意义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内容十分详尽地介绍了种类繁多的灵禽神兽,有一些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其他的则多是怪形异兽,并不真实的存在过。这些怪形异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形态模糊的物形;2、不同“物”的拼合;3、人与“物”的拼合;4、人形神怪。

第一种:形态模糊的神怪。这种怪形异兽不具备现实生活任何一种实物特征,是以人们纯天然的想象形成的。比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载的帝江: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1]

第二种:不同“物”形的拼凑。这种灵禽异兽是由不同种类的鸟兽虫鱼的肢体拼合在一起的。比如在《西次三经》中所记载的: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2]

第三种:人与“物”的拼合。这类灵兽基本上都是人面而兽身。如《西次四经》所载的:槐江之山,……实为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3]较少是兽面人身,如《南次二经》所载的猾褢:“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

第四种:人形的神怪,这一类或者是在人的身体上加上了许多其他动物的器官,或者本身就是完全的人,没有其他的拼接,只是在能力上超出常人。

以上诸般不同灵禽异兽的形态特征,当是先民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由外物到自身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先民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认识是一片模糊与茫然的,因此,他们眼中的动物或神怪也是模糊的,没有详细的具体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对周边的动物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将各种动物的特征、器官拼合到一起,便形成了第二种灵禽神兽。随后,在与自然相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人类自身的力量不断地变强变大,人们开始重视人本身的作用,因而形成了第三种乃至第四种。

二、《封神演义》中的坐骑形象及其对《山海经》的借鉴

《封神演义》中的很多坐骑的形象是借鉴了《山海经》中怪形异兽的形象,其中除现实存在的,其他的多类似第二种形态。

1、“四不相”的形象

《封神演义》里最为经典、传神的坐骑当首推元始天尊的四不相,后借与姜子牙为坐骑以会三山五岳之人。“四不相”即“四不像”。书中介绍,该兽“麟头豸尾体如龙,足踏祥云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过,三山五岳霎时逢”[4]。其中对“四不相”的形象作了说明,有麒麟的头,豸的尾巴,身体像龙一样。

但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麒麟的头,豸的尾巴分别是什么样的?

(一)麟头

中国最早的一部工具书《尔雅》在解释麒麟时尤为详备:“麐(即麟),麕身,牛尾,一角”(《尔雅·释兽》)[5]。汉代经学大师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也坚持了《爾雅》中对麒麟的描述。清代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进行注释,在“麟”目下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由此可见,都只是说麒麟的头有一角,而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所以,我们认为,“四不相”头的最主要特征应该是和麒麟一样有一角。

(二)豸尾

《尔雅·释虫》对豸的解释为“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说文·豸部》:“豸,兽长齐。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池尔切。司杀读若伺候之伺。”根据许慎对豸部的描述,豸是指野兽欲有厮杀动作的样子。但这两部书都没有对豸的尾巴的样子做出描述。不过,根据《说文·豸部》下的如“豹”“貂”等字,不难想象,豸尾当是和这些动物的尾巴是类似的。

作者描写的这种名为“四不相”的生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动物拼凑起来的,这与《山海经》中第二种灵禽神兽的描写类似,作者在构思时显然是受了这种描述方式的影响与启发,虚构出的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却又相当熟悉的一个形象。

2、狻猊的形象

与“四不相”紧密相关的坐骑是九龙岛王魔的狴犴、杨森的狻猊、高友乾的花斑豹、李兴霸的狰狞。姜子牙的临阵坐骑本来只是普通的青鬃马,但遇到这四种奇异的坐骑后战马都骨软筋酥,他这才上昆仑山向元始天尊求助,借得了“四不相”。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狻猊的形象。

这只坐骑在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形象描写,只在昆仑山上元始天尊讲起过它们的来历:“此物乃万兽朝苍之时,龙生九种,色相不同。”[6]既然书中没有具体描写狻猊的形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心目中的狻猊当与前代典籍所记的狻猊形象相同或相近。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历代典籍中狻猊的形象。

论者目前搜集到的关于狻猊的材料如下:

《穆天子传》卷一:“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狮子)。亦作狻麑”。

《尔雅·释兽》:“狻麑……食虎豹。”

明人董斯张《吹景集》卷五“兽一头二身二尾八足,耳若豕,尾亦如之,头则虎,毛则兔,尾黑,毫细软类人发。”

李东阳《记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通雅·动物》:“狻猊好烟火,今在香炉。”

清人查慎行《人海记·龙生九子》:“龙生九子:蒲牢好鸣……狻猊好坐”。

由上引材料可见,只有明人董斯张的《吹景集》对狻猊有详细的描述。但需要说明一下。一是,《吹景集》所记得怪兽名为“火眼狻猊”,而不是“狻猊”;二是,《封神演義》的作者尚有争论,我们无从得知作者是否阅读过《吹景集》,因此,便不能断定《封神演义》中对狻猊的形象的塑造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果《封神演义》中的狻猊确实如《吹景集》中所载的“火眼狻猊”一样,那么,可见,这种狻猊的样子就不仅仅是狮子的样子了,它脑袋像虎,有两个身体、两条黑色的猪尾巴、八只脚,长着猪的耳朵,兔子一样的毛。很显然,这是受到了《山海经》中关于灵禽异兽的第二种描写方式——不同“物”形的拼凑的影响,从而塑造出来的坐骑形象。

以上两头坐骑代表的是《封神演义》中借鉴《山海经》的第二类灵禽异兽而创作出来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金睛兽、麒麟、乌烟兽、鲸龙、青鸾等也在创作时受到了“不同物形的拼凑”这种创作模式的影响与指导。

3、孔宣的形象

孔宣,是继洪锦之后的商朝三山关总兵,这里所指的孔宣形象自然不是指孔宣作为将领时的形象,而是指杨戬通过照妖鉴照出来的样子。书中原文写道:

只见杨戩在旗门下把照妖鉴照着孔宣,看镜里面似一塊五彩装成的玛瑙,滚前滚后。杨戩暗思:“这是个甚么东西?”孔宣看见杨戩照他,孔宣笑曰:“杨戩,你将照妖鉴上前来照,那远远照,恐不明白。大丈夫当明白做事,不可暗地里行藏。我让你照!”杨戩被孔宣说明,便走马至军前,举鉴照孔宣,也是如前一般。[7]

对于为何孔宣会在镜中现出五彩装成的玛瑙,书中没有交待。但根据前后文中孔宣背后的五色神光似乎可以做出解释。

子牙看孔宣背后有五道光华,——按青、黄、赤、白、黑。子牙心下疑虑。[8]

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理解,或者说是直接的联系。更深层次的联系,应该是和《山海经》中对第一类灵禽异的描写有关。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最初先民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认识是一片模糊与茫然的,因此,他们眼中的动物或神怪也是模糊的,没有详细的具体的特征。这才会出现帝江这一类模糊的、没有具体形态的生物。

再看书中的孔宣。周营众人被擒不仅无法脱身,甚至连孔宣的出身也查不出来。就连陆压道君和燃灯也不知孔宣的根脚。书中写道:

陆压取葫芦欲放斩仙飞刀;只见孔宣将五色神光望陆压撒来。陆压知神光利害,化作长虹而走。[9]

孔宣道罢,燃灯一时也寻思不来:“不知此人是何物得道?”[10]

燃灯口称:“善哉!”把宝剑架刀,才战二三回合,燃灯忙祭起二十四粒定海珠来打孔宣。孔宣忙把神光一摄,只见那宝珠落在神光之中去了。燃灯大惊;又祭紫金钵孟。只见也落在神光中去了。燃灯大呼:“门人何在?”只听半空中一阵大风飞来,内现一只大鹏雕来了。孔宣见大鹏雕飞至,忙把顶上盔挺了一挺,有一道红光直冲牛头,横在空中。燃灯道人仔细定晴,以慧眼观之,不见明白,只听见空中有天崩地塌之声。[11]

由此可见,对于孔宣,陆压道君和燃灯道人的认知能力还是明显不足的,无法认知它的来历。正如先民们对《山海经》中所谓的“帝江”等事物的认识一样,是一片模糊与茫然的。因此,作者在安排杨戬用照妖镜照孔宣时,无法照出他的孔雀真身,而只能照出“似一塊五彩装成的玛瑙,滚前滚后”。因为孔宣并非是玛瑙成精,所以文中写他“似”一块玛瑙,其实就是孔宣五色神光的一个障眼法,障住了真身。这一描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众仙家认知不足的一种暗示。

还需要注明的一点是,之所以本文要写孔宣,是因为孔宣虽然为大将,但最后还是成为了准提道人的坐骑。

准提道人坐在孔雀身上,一步步走下岭,进了子牙大营。[12]

《封神演义》的作者用生花妙笔描写出了他心目中的“动物园”“万鸟林”,从而对人物的个性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他非凡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创作力和想象力与作者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的熟稔是分不开的,正是《山海经》中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与描写对《封神演义》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其中的坐骑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

注释:

[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四圣西岐会子牙》[Z].第38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晋)郭璞.《尔雅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四圣西岐会子牙》[Z].第38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准提道人收孔宣》[Z].第70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孔宣兵阻金鸡岭》[Z].第69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9](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准提道人收孔宣》[Z].第70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0](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准提道人收孔宣》[Z].第70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1](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准提道人收孔宣》[Z].第70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2](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姜子牙三路分兵》[Z].第71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坐骑山海经
“坐骑”伴我成长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找只翼龙当坐骑
我的坐骑
我的坐骑
通行坐骑
和“坐骑”一起飞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