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圣经》原型
2017-05-18刘君
摘 要:史铁生是中国重要的散文大家,其思想极为深远,因为其特殊的精神历程,使得其作品中流露出众多的神学思想,而且基督教成为了其重要的精神来源,笔者以《圣经》原型的角度切入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之中,以《毒药》和“约伯”、《我的丁一之旅》与“伊甸园”之间的切合点来具体分析。
关键词:史铁生;圣经;宗教思想
作者简介:刘君(1975-),女,海南陵水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在新中国作家中,论及度生命感悟之深,思想之远,大概没有超过史铁生的,而史铁生也正是因为其对生命的感悟,从而使得其在中国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史铁生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艺术造诣,与其生命历程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吸收了西方现代主義文学流派的精华,并加入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从而使得他极有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圣经》思想的精华,并将之运用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也运用在了相关的小说之中。
一、《毒药》与“约伯”
“约伯”是《圣经》旧约中极为重要的一本书籍,目前的作者不知,是亚伯拉罕与摩西中间的一个重要信徒,现在有诸多的学者认为其作者为摩西。在该书中,记载了约伯一直坚持自身信仰的过程,从最初盲目的信仰,到后来在艰难中体悟,再到最后真诚的信仰的过程。这与史铁生本身来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自身就是一个约伯,他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在苦难中的体悟,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约伯皈依与真诚信仰的过程。不可否认,约伯的最初生活是美好的,有着可爱的妻子,有着可人的财富,但是上帝夺走了他,为的是验证他的信仰,为的是让他体悟,而这个体悟成就了约伯虔诚的一生。
史铁生以这个为原型,进行了另外一种建构,从而有了他早期的寓言小说《毒药》,如果脱离了《圣经》来进行参详,则很难明白其中的寓意。在小说之中,史铁生塑造了一个身处茫茫的世外桃源式的小岛,岛上的居民主要以养鱼业为生,将培育千奇百怪的鱼作为其毕生的事业,其中有一个年轻的渔民,历经多年,却一无所成,于是他离岛漂泊,六十年后才又回到小岛,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岛上居民尽皆不育,居民们都在不断猜忌与防范中过着生活,而离岛的青年却儿孙满堂,最后他带着岛上的最后两个孩子离开了小岛。这就是《毒药》,而之所以命名为“毒药”,是因为青年在离岛之前,得到了医生的传授,有了两颗毒药,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每次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他都觉得结束生命太过简单,穷尽一生的苦难才是最为艰难的,正是因为这样,毒药使得他存活了下来,毒药成为了他的救命良药,成为了他的诺亚方舟。
二、《我的丁一之旅》与伊甸园
《我的丁一之旅》与《圣经》的关联更是呼之欲出,其开篇便呈现出“伊甸园”的景象,整部小说,无论叙事结构、原型释义还是主体衍生,可以说都没有脱离于《圣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史铁生自陈心事,而且也是对《圣经》的一个主体感悟历程。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我的丁一之旅》中,其中的人物,“我”、“丁一”与“史铁生”是三位一体的,而这三位一体便是“心魂”、“肉身”与“理性”,因而其成为作者的心路历程,而这心路历程,事实上却也是上帝的三位一体,“圣灵、圣父和圣子”,而这种理解,在某一程度上来说,正是宗教改革之后,人文主义兴起时,对上帝的另一种解读,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丁一之旅,自然也就成为了“寻找夏娃”的历程。丁一一路行来,发现所失去的不过是肉身,而留下的却是自己的心灵,最后更是成为了自己与自己的赤身相见,而这种赤身相见自然也还是失去了,这就是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叫做“娥”的女子,从而使得其心分裂,然后再也没有合一。事实上,这是一次从愚昧到文明的进化,但是从哲学史上来说,却也不尽基督教如此之说,而是奠定了基督教神学哲学基础的柏拉图。他的“灵魂回忆说”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组成。他们本来高居天上的理念世界,而后失落于人间。在这个过程之中,灵魂便丢失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从而使灵魂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即灵魂在自身回忆,并最后上升到理念世界的过程,而人的发展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是灵魂回忆的过程,这也是基督教原罪理念的最早表述。
由此,反观《我的丁一之旅》,也不过是一个灵魂回忆的过程,是一个希望敞开绝对心扉的过程,但是却发现回不去了,他的“重返伊甸园”成为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但是却只是循环往复,无限接近,却最终难以到达。
结语:
宗教思想,一直是人们精神得以抚慰的重要良药,尤其是人生面临着极大的苦难之后,宗教便成为了许多人的疗伤良药,史铁生的一生,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体悟,并将之充分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之中,笔者认为《毒药》、《我的丁一之旅》两部作品的原型便在《圣经》之中,然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还有着众多的作品,有待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勐.史铁生作品中的《圣经》原型[J].文艺争鸣,2009(03).
[2]胡山林.史铁生作品中的类宗教意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04).
[3]邓齐平.史铁生作品中的神性理想及诗意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