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节日点亮儿童习作

2017-05-18刘亦

江苏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作课程

【摘要】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一资源,将传统节日纳入学生的习作中。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教学,应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其储存习作资源;应依托活动平台,为学生铺设习作路径;要链接课标及教材,加强习作指导。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作;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66-02

【作者簡介】刘亦,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常州,213000)教师,高级教师。

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教学,给习作教学找一个充满魅力的生长点。

1.开阔阅读视野,储存习作资源。

众所周知,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教师应为学生打开阅读视野,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传统节日,积累写作资源。

每到传统节日来临前,笔者都会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分享相关内容。比如元宵节来了,笔者分享绘本故事《元宵节》,端午节时,分享绘本《端午节》……这些微信内容不但保留了绘本原有的精美图画,而且还有配乐讲解,对学生来说这是一场视听盛宴。阅读之后,学生在微信群里交流阅读感受。这样的方式,能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让学生满怀兴趣地走进传统节日,进而为他们后期的习作播下种子。

经典诵读,滋养语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每到节日来临之际诗人便会生发无限的诗情,他们有感而发,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诗篇。传统节日与诗词相得益彰。每到节日来临前,笔者就让学生诵读相关诗词,这可以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滋养,习作时,学生便可自然唤醒积累的诗句,活用诗句。

春节时,学生会用上“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时,学生会用上“东风夜放花千树”;清明时节,学生写放风筝时会用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了重阳节,学生在公园的菊花展上,会用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经典的诗词飞扬在学生的笔尖,也让习作更富文化气息。

2.依托活动平台,铺设习作路径。

传统节日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有效载体。以传统节日为立足点的习作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解放学生的感官和身体,释放他们的个性。

儿童立场,玩转节日。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这正切合了儿童自然率真、自由活泼的个性。借助传统节日中的游戏,让学生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让他们在“玩”中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写作,用好玩的节日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充分体验之后,他们自然有话可说。元宵节时,让学生搓汤圆,煮汤圆;做花灯,猜灯谜。清明节时,让学生画风筝,放风筝,荡秋千。春龙节(农历二月二)让学生猜一猜这一天食物的独特名字,这一天的许多食物都会以“龙”来命名,再让学生品尝一下这些食物,感受它们的美好寓意。中秋节前,带领学生了解月亮在一个月中的变化。学生用饼干制作月相,把黑色的饼干当成天幕,中间白色的奶油自然是月亮。学生欢快地舔着奶油,制作出了月相。习作时,学生回忆着甜蜜好玩的场景,笔下流淌着俏皮与乐趣。

编织生活,全新发现。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地方文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感受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时,让学生去看花灯,清明时节,去西太湖参加风筝节等。

形成序列,多维建构。笔者为每个节日都设计了系列练习,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习作“场”,将学生的情趣、生活、表达欲求、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熔于一炉,这既增加了习作训练的密度,又提高了习作训练的厚度。以“端午节”为例,笔者让学生亲历如下活动:

活动一:出板报,依据苏教版三下《习作5》,写关于端午节的稿件,然后出板报。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已有信息,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活动二:腌咸蛋,通过网络查找腌蛋的方法,并和家长一起腌咸鸭蛋。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有条理地写清制作过程,并抓住动作细节。

活动三:编蛋套,通过网络查找编蛋套的方法,学生独立编蛋套。学生有条理地写清制作过程,并抓住动作,尝试写出心理活动。

…………

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立体的习作训练空间,且活动注重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训练梯度,这为学生的习作搭建了有效的阶梯。

3.链接课标及教材,加强习作指导。

整合教材习作,共融共生。在实施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课程时,教师应注重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习作训练本身就和传统节日有关,比如苏教版三下《习作5》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让学生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当地的端午节风俗。教学中,笔者将这次习作融入了传统节日习作课程,设计了端午黑板报征稿活动,这是端午节的系列写作之一。

苏教版《语文》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都指向某一习作技能,给予学生习作方法的指导,但是仅通过教材中的一次习作训练,学生往往不能完全得其法,还需要有拓展延伸的训练,巩固该习作技能。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应和教材习作训练相匹配。如苏教版三上《习作6》写自己喜欢的文具,要求以第一人称来写,并写出文具的外形和用途。笔者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去公园赏菊花时,也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菊花,介绍花的外形、特点等。再如,前文提及的苏教版三下《习作5》,主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七夕节前,正值暑假,笔者通过班级QQ群设计“七夕发布会”这一习作活动,让学生搜集这一节日的传说、来历、习俗,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一习作活动,让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让学生了解了七夕的节日文化。

迁移课文写法,活学活用。教材中的课文可作为学生写作的范例,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某种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和运用程序在他们的大脑中会留下印象,如果再进行模仿迁移训练,学生的认识就能逐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并贮存在头脑中,得以内化。在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相关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童话,如《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有相似之处,如拟人的手法,注重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习作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二月二春龙节的习作里,笔者就尝试让学生用童话的形式来写习俗,先开展猜龙食、品龙食活动,然后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充分地想象,用拟人的手法,着重写人物对话,并学会正确使用引号。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习作课程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传统节日礼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习作展示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