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视角下教师的三“变”

2017-05-18蒋智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知识点文本

蒋智伟

现代教育观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语文的乐趣,发展自己的个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由“教”变成“问”

过去上课,总是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筋疲力尽”。这种授课模式下,往往是教师把备课的知识点倾囊而授,学生却未必都能“消化”。古希腊苏格拉底助产婆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重新借鉴。在预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事先设置好问题,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用提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教授“看菊花”第一自然段,用课件出示问题:1.这篇课文发生在什么时间?2.都有谁去看菊花?3.去哪里看菊花?学生带着既定的目的去学习,不仅确立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明显。

二、由“讲”变成“读”

教师想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想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就必须做到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1.以读代讲

教师自己讲述课文,学生听起来也并不费事,苦的只是教师的一张嘴,可是学生听完就会忘到九霄云外,因为学生自己没有思考。教师自己越俎代庖地讲课文,实际上阻碍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就算学生听进去教师所讲的知识点,那也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思维僵化,而且给部分学生提供了走神的机会。作者已经把自己的思想写在了字里行间,等待学生从中“挖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让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当中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达到以读代讲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上不要吝啬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和文本交流。

2.以读促悟

教师可以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后背诵,这是一个最简单、省事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一个扼杀学生思维的蠢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教学生不是简单地教授字词,机械地背诵,而是要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例如“北风和小鱼”一文,涉及如何使学生明白不要害怕困难这个主题。一年级学生还小,直接讲授,很有可能课上记得课后忘。我们不妨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男生读北风的语句,女生读小鱼的语句。从语言的碰撞来使学生感悟,北风虽然可怕,但我们要以小鱼为榜样,不向困难低头。

3.以读领读

教师不再花大量时间讲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无所事事,放任学生自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接触课文,对一些长的句子读起来还不是太顺。这时,教师就必须带着学生读课文。教师领读有两个好处。首先,领学生读课文,可以正字正音,纠正部分学生的字词发音问题,还可以使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其次,教师在读的时候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学生模仿教师读课文,也增加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由“抓”变成“扶”

过去的教学,总是教师设定一个既定的道路,学生在上面走个过场。整堂课,不需要学生太多的思考,只需要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背会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式遭到了现代教育家的反对。杜威说过,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固定的目标和教材,主张熟悉变化着的世界。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备课越详细,学生的思维越是受到束缚,只要对文章的主旨把握正确,大体流程不出现偏差即可。上课时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可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因为“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合乎本文的主要思想,都可以算对。课后的作业更要有人文精神。作业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往高一级的方向努力。例如,教授“人类的‘老师”,课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找找,人類还有那些自然界的“老师”,下一节课交流汇总。这样学生不仅学到课本知识,还养成了查资料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

以生为本,绝不是把学生当成上帝供奉,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是教师思维的转变,学生从填鸭式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教师理念的转变,从培养一个分数高的学生变成培养有个性和有思想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洋心洼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知识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