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口径评价我国宏观税负水平
2017-05-18赖施云
【摘要】当前新一轮税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在增值税“扩围”和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背景下,正确认识宏观税负问题关系着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规划与进程。一般来说,我国有大口径、中口径、小口径这三种宏观税负口径。结合我国国情,单纯用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说明问题,原因在于我国还未规范的收入形式,当前对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中“全口径”的政府收入的衡量是一大难点。本文利用田为民对政府收入的测算方法计算出我国的政府收入规模,在此基础上从三种口径对我国2000~2014年的宏观税负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现代税收 制度宏观税负政府收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改革放在了重要位置: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税负水平在构建现代税收制度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要求,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关系呈现复杂化发展,要求政府从收入端介入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支出端巨大的财政压力也会要求税收负担保持适度规模。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与税收制度有关,由于税收制度是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税收制度与经济活动的适应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制度、结构和经济行为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比如预算口径的完整度、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都会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影响。
一、三种口径的优劣评价
宏观税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税收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总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由于我国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只用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因此学术界将根据政府所取得收入的不同,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里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纳入预算的其他收入,即我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还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不纳入财政预算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既没有在预算内,同时也没有在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还包括了其他未能在“财政收入”中体现的各项收入。虽然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能更为全方位反映政府从微观经济主体取得收入的情况,能更准确地反映政府的一种集中水平,但是预算外、制度外的资金实际上处于财政控制之外,对政府来说是“体外循环”,并没有形成可支配的财力,因此只有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能较准确说明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这样,在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时,就需要将小口径宏观税负与大口径宏观税负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二、政府收入的测算方法
由于出自不同的目的而使用了不同的测算方法,众多测算宏观税负和政府收入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相差较大。实际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完整的政府收入统计口径和测算方法。田卫民依据这一方法测算出了1978~2008年政府收入规模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具体来说,由于国外的政府将大部分收入都纳入了预算管理,税收成为政府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其占比也很高。而我国由于还处于转型时期,很多制度现在还没有得到规范,政府收入预算制度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按照“全口径预算管理”界定的政府收入,我国政府收入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预算内收入。所谓“预算内收入”主要是指国家以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并取得的收入。(2)预算外收入。主要是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由于这部分收入在实际运营中难以弄清楚来源,同时支出去向往往也成谜,使得国家宏观调控十分困难。虽然2011年我国已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但是这一部分资金依然存在。(3)土地出让金。实际上就是土地所有者出让若干年限的土地使用权,从而获得的地租总和。土地出让金具有地租而非税性质。在我国,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些地方政府依赖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据有关国家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可以占到政府预算外收入的50%以上,甚至更高。(4)社会保障收入。很多国家的政府收入都会包括了社会保障收入。将这四个方面的收入相加可以得到我国政府的收入总额,并据此算出政府的收入规模。测算结果见下章表中的政府收入。
三、三种口径的宏观税负率
表1中数据来源: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预算外收入来自中国国家数据统计局国家数据库,社会保障收入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土地出让金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注: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不再单独列示。
从表1数据中蓝色表示各个单元格的数值大小,颜色越长,数值越大。从颜色变化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在一步步得到完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都呈现出积极上涨的态势。特别是从2006年和2010年这三年上涨幅度最大。观察小口徑的宏观税负水平,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宏观税负保持着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12.61%上升到了2014年的18.74%。从小口径测算出的的数值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是很高,尚在中等范围以内。中口径的测量中,也就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变化由最初的13.43%上涨到了2014年的22.07%。而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仅从数值上看是远大于小口径和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其数值在十几间的增长了为75%。
从图2中可以看到中口径的宏观税负率与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率水平变化前期差别不大,从2008年开始二者有了一定差距,但是差距依然较小。从变化来看小口径和中口径保持着稳步上升趋势,无较大波动。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与两者一直相差较大,在2006、2008年和2012年有所下降,其中08年下降略明显。其余年份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了35%。同时我们也看到,三种口径的测算相差了15%左右。有相关研究中表明大口径和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差异在不断缩小,而根据本文的分析中却无法得出相同的结论。
四、统计口径差异带来的问题
首先,从我国实际出发,由于我国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税收收入”口径远比国际上所说的“税收收入”口径要小得多。杨志宏指出我国采取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没有实现与国际口径真正接轨,原因在于相对于我国来说,其他国家由于税收法规制度比较健全,收入形式比较规范,政府取得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是税收收入,虽然其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收费,但占比都很小,因而用“小口径”来反映宏观税负较为合理。但我国由于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仅用“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来与国外其他国家宏观水平比较,并不具有可比性,从而得出的结论就缺乏说服力,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宏观税负的真正水平。
同时我们也看到,三种口径的测算相差了15%左右,如果继续忽视这些差异,可以预见我国税收将难以得到真正的规范与完善:
第一,使得我国政府在制定财税政策时缺乏真实有效的依据。当前,有文章只按小口径来在计算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也就是仅从狭义出发来测算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样就得出了我国宏观税负率只有18.74%,在世界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的结论,甚至进一步说我们税负水平还有上升空间。但如从本文测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去考察,我国宏觀税负水平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30%的标准。可以看出如果仅仅以小口径税负为依据,会制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税收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重民众的税负负担。不规范收入在税外的大量存在,游离于政府预算监管之外,虽非税,但和税一样,会增加国民的经济负担。由于发展需要,过去几十年我国财政支出都主要用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对于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差距是很明显的。在对民生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不规范政府收入又进一步加重了我国公民的税负压力。民众实际感受到税负的偏重,同时又不能享受到应有的福利水平,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必将减轻民众对税法的遵从度和纳税的认同感。
第三,不利于规范政府收入形式。由于有大量不规范的政府收入未纳入税收,甚至游离于预算监管,极为容易被一些部门挪作他用,成为“腐败”的温床。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这些不规范收入很难得到国家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普通公民对这些不规范收入的用途更是难以知晓。腐败的滋生使大量财政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使用,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低,这就在“感觉上”进一步加大了民众的税收负担,降低了政府的义理性水平。
参考文献
[1]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2]田卫民的.测算中国政府收入规模:1978-2008[J].江汉论坛,2011(10).
[3]杨志宏.基于统计口径相机选择的宏观税负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1).
[4]李永刚.中国宏观税负是高还是低——基于国际比较和经济增长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6).
[5]陈颂东,刘菁雯.中国宏观税负测算与税制体系重构——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5(7).
[6]安体富,岳树民.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判断及其调整[J].经济研究,1999(3).
[7]祝遵宏,刘伟.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J].生产力研究,2009(6).
[8]岳树民.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税收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9]高培勇.论完善税收制度的新阶段[J].经济研究,2015(2).
作者简介:赖施云(1991-),女,汉,四川邛崃人,学历:四川大学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专业:财政学,研究方向:产权理论与财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