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统合训练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研究

2017-05-18孟成成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8期

孟成成

[摘 要]研究主要检验感觉统合训练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干预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研究过程包括对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问题的分析、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计划的制定以及训练干预计划实施等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干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有显著效果;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中应关注其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策略。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缺陷

一、研究背景

2010年,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将智力障碍定义为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而表现出的一种障碍[1],年龄在18岁之前。而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智商在54—40(韦氏量表)之间,属于可训练对象。智力障碍儿童除在知觉、记忆力存在缺陷外,也存在明显的注意力缺陷,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或缺乏专注能力。

注意力缺陷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原因交织而产生的行为问题,如脑损伤、神经及化学性因素、遗传、家庭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等。目前许多研究都指出,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产生注意力缺陷问题主要是由于大脑对作用于人体的各种感觉的整合功能不良,即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2]。注意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获取技能的“门户”[3],由此注意力缺陷成为阻碍智力障碍儿童获取知识和适应社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做好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爱尔丝(Ayres)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的,认为感觉统合是人脑对个体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前庭觉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的神经心理过程。既有低位的感觉统合,也有高位的感觉统合。当个体的感觉刺激信息组织和整合不协调,信息统合过程发生异常时称为感觉统合失调。研究表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视听觉障碍,表现为手眼协调能力差,视听信息统合不良,常常把数字或汉字的部首偏旁看错,导致所学内容很难掌握;二是前庭平衡觉障碍,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动作不协调、身体平衡能力差,手脚笨拙易摔倒,而且很难追踪移动目标,看书常跳字、跳行,阅读困难,视觉异常导致不会判断视觉空间,对距离和方向很难做出反应;三是触觉障碍,表现为触觉防御过度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对任何信息都急于反应,因此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信息很难传到大脑皮质[4],导致孤僻胆小,社会交往能力差;而防御过弱的儿童则缺乏自我意识,动作不灵活,学习缺乏积极性;四是表现为胆小、害怕,对陌生环境适应缓慢;五是表现出其它心理活动的异常,诸如注意力缺陷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身上。

感覺统合训练是根据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原理,利用一系列科学设计的游戏器具,对学生进行听觉、视觉、基础感觉、平衡觉、本体觉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的阻碍。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既受训练时间长度和内容强度的影响[5],还受训练方法和器具选择的影响,而且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师和儿童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鉴于此,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课题组对一些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其感觉综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效果评定方法进行干预。在训练中选用滑板、蹦床、平衡木等器具,在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的训练活动中提高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综合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省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康复部一年级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6名,女生2名,年龄为7—12岁,均为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无其它精神病史。

2.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

一是感觉统合检查核对表。该量表由中国台湾学者郑信雄编制,按照“总是如此、常常、有时候、很少、从不”5级评分,“总是如此”为最低分,“从不”为最高分。量表中有58个问题,包括五个方面:大肌肉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不稳;本体感觉不佳,身体协调不良;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或协调不良;大年龄的特殊问题。根据年龄及性别将各项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当标准分等于或高于40分时表现为功能正常;任意单项标准分为39—30时为轻度失调,29—20分为中度失调,19分以下为重度失调。通过评估发现,8名儿童均为中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二是学生发展核对表。该量表也由郑信雄主编,当量表总分高于192分时可诊断为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通过评估发现,8名儿童的量表得分均高于192分,明显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

(2)干预方法

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家长陪同儿童在学校感统室(感觉统合室)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为每次40—50分钟,每周训练4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训练两年。整个研究过程包括评估、训练,再评估、再训练。训练目标是促进此类儿童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提高感觉间以及感觉与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和统合能力,提高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培养儿童的注意力,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6],确保儿童较好地参加学习和活动。训练的内容主要针对协调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觉等活动,在教师的言语指导、操作示范、支持与纠偏、评价反馈的技术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主动和被动训练。

滑板:儿童取卧位,滑板放在儿童的腹部下方,头部向前,两腿伸直、抬头,双手牵拉滑梯道壁起滑,滑行期间要求双臂平举伸直。整个滑行过程借助身体的重力势能,学生利用身体对抗重力可以强烈地刺激前庭体系,从而促进身体保护性伸展行为的成熟。每次活动25—30分钟。变式活动借助滑梯,盘坐滑、从滑梯上俯冲滑下、伸腿正向坐滑、趴在滑板上爬上滑梯、滑到定点向筐中投球、趴在滑板上趴地推球。

球类运动:让学生通过挤压、振动、滚荡的方式与球类相互作用,从而刺激学生的触觉感受器,增加大脑对触觉信息的感受、理解和判断。学生可以进行大笼球滚压、俯卧或仰卧大笼球、滚推花生球、夹球下蹲、蹦跳羊角球的训练活动。

平衡木:应用于学生前庭平衡功能的训练。儿童在平衡木上,双手侧平举,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正行、侧行、倒行。

平衡台:适用于前庭敏感性较高的学生。训练中让学生坐在或跪在平衡台上左右摆荡或让学生两脚分开站立在平衡台两端,左右摇晃以保持身体平衡。熟练时让两名学生站在各自的平衡台上抛接球。

蹦床:儿童以立位为主,在蹦床上上下跳、左右跳。变式活动包括蹦床时与家长抛接球等。

除此之外,还有插棍、脚踏车、跳绳、独角椅等以及适当的家庭活动,多形式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训练。通过听声音找对应物、听故事找目标物的方法进行听注意力训练;通过看找目标事物、走迷宫和连线的方法进行视注意力训练以及多种形式的视听结合训练;通过特征观察、顺序观察和视觉分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训练;通过复述策略、排序策略和联想策略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

三、结果与讨论

在为期两年的感觉统合训练中,课题小组通过多次评估、修改计划以及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的前庭觉、触觉以及本体觉较训练前有显著提高,由中重度失调改善为正常或轻度失调;通过相关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主观体验以及量表评估显示,所有受试者的注意力均有明显改善。

1.感觉统合训练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通过观察与量表测评,针对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两个疗程的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注意力改善的有效率达到64.8%[7]。在针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方法中,感觉统合训练是常用干预技术之一。感觉统合训练运用科学的训练器材,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在滚、爬、仰、卧、钻、跳等运动中感受、接受外界不同的刺激,从而改善大脑信息加工和整合功能,使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很好发展。随着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动作稳定性和协调性也得到改善,手眼协调能力明显提高[8],从而有效提高了注意力水平。

2.感觉统合训练在中度智力障碍儿童中应用的问题与思考

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该类儿童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提高感觉间以及感觉与运动间的协调性和整合能力,确保儿童较好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并为提升生活质量奠定基础。其輔目标是增强儿童的认知、言语与感觉、动作间的协调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既要考虑个体感知动作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其认知、沟通交流及体格发育水平。在内容上既要有低位统合能力训练,也要有高位统合能力训练,在分域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各领域的整合。同时,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应越早越好,训练力求针对性、系统性、足够轻度并长期坚持,特别是在儿童整个发育期间,能够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制定训练计划,以兴趣为诱导,以快乐为原则,让他们在教师与家长的支持下,主动参与训练,循序渐进,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3]王淑荣,邢同渊.特殊儿童早期干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5][7]陈宴,沈轶君.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力缺陷儿童干预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1(6):28-31.

[4]王谦,罗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感觉统合训练[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5(2):60-63.

[6]夏雪芳.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4(7):102-104.

[8]薛婷.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促进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