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瓶颈
2017-05-18王水丽
王水丽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毗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等,是一所“办在大学城里的小学校”。学校自2013年开始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从语文学科开始研究,逐渐带动其他学科的课堂改革。这种本土化的语文翻转课堂,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赞誉;学校教师们也已在成都、南京、武汉、天津、长沙、青岛、杭州等地成功地展示了翻转课。回顾研究之路,再纵观各地热闹的翻转实验,不难看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翻转课堂发展的瓶颈,因此,以下将分析这些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突破认识偏差造成的瓶颈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该校的两位教师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这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很有吸引力。但国内一些学校在借鉴和应用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如有的教师认为录制视频就是翻转课堂;有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就是把第一课时的内容录成视频,第二课时按传统的方式上课。其实,美国可汗学院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核心是数据分析,不是微视频。翻转课堂创始人之一亚伦·萨姆斯也说过,翻转课堂不只是视频录制,更是有效的课堂管理。
这一瓶颈的破解之道是从录制视频走向课堂管理。既然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那么它是什么呢?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小学语文翻转课以课时为单位,和常规的课时划分是一致的。课堂如何管理呢?学生在家学习易学的知识;教师收集学生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或典型错误等大数据,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教学资源,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观书有感》为例(见表1)。这一课的课前微视频包括以动画呈现的诗、名家朗读、有趣的字词书写指导、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暂停或快进,控制自学进度。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语文翻转微视频达成目标为“知道、领会”;课堂上的达成目标为“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翻转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角,渐渐地发现: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变得更有意义,也更自然了。
当然,语文课堂的“翻转”绝不是以视频替代书本,而是让学生去更多地阅读和自主学习。除了开发视频,教师还可创造性地使用“二维码”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的课前自学,并提供更多的自学资源。
二、突破无效合作造成的瓶颈
翻转课堂的最佳课堂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学生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可以为课上的合作奠定基础。但我国传统教育对合作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在小学阶段就已带上了浓重的竞争色彩。有些教师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于是让学生们合坐在一起学习。但是这种“合坐”却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策略,导致翻转课堂乱成一片,没有教学实效。
这一瓶颈的破解之道是从“合坐”走向合作。而合作是需要学习的。可以先从外显的形式开始,如合坐、小组名称、小组标识、小组口号、合作用语等,但光有外显形式还不够,真正的合作依赖于合作的内容——有深度的问题学习。基于挑战性问题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最有效的。如笔者执教《第八次》第二课时的翻转课时,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布鲁斯怎样动员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抵抗?” 学生小组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三次有效合作:一是合作讨论“动员令”的关键词,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首先达到“不求个个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二是合作写“动员令”;三是合作修改“动员令”。学生在写“动员令”和讲“动员令”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应用了语言文字,提高了表达能力。
教师要注意:讨论热烈的小组并不一定是合作好的小组。佐藤学曾指出,相互说和相互学并不相等,学习的真正本质是相互倾听,合作时要能够倾听他人,不管多微小的声音都要谦卑地倾听。合作学习时,全班听起来应该像一个蜂箱,看起来更平静、有教养,而不是像开运动会。
三、突破思维缺失造成的瓶颈
很多中小学课程缺乏“思维含量”,教与学基本都停留在感知记忆的水平。小学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学生表层化的学习仍占主导地位。
这一瓶颈的破解之道是从知识走向智慧。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翻转课堂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教学活动时序的重构,是一种“逆序创新”。翻转课堂的创新应逐步超越知識传授层面的教育,走向包含精准、个性、思维、创造等特点的智慧教育。翻转课堂应从“形”上升到“神”,走向深度的“智慧学习”。语文课堂的关注焦点要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操作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了Inspiration等软件使思维可视化,也会采用常规书写法——在纸上、在黑板上勾画出思维的过程,将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有效教学实践融为一体。如笔者在执教翻转课《诺贝尔》时,用“六何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如何)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见图1)。学生在课前提炼了“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的陈述性知识;课上则围绕“如何”进行高级思维训练——诺贝尔如何发明炸药?作者如何写诺贝尔的发明?使学生在梳理课文时,学到作者的表达特色。
以上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使教学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会碰到不同的瓶颈。但只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学生和课程特点开展本土化实践,就能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翻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