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7-05-18霍运花
霍运花
摘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自然科学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 自然科学 启蒙教育
对农村小学科学常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科学常识课时较少,认为自然是可有可无的“副”课。二是专职、骨干教师少,师资力量弱。科学常识课往往由教语文课或教数学课的教师兼任,专业教师很少。三是学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少,配备标准低。四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差。教师在课堂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教”的枯燥无味,“学”的毫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用科学的能力,虽然靠死记硬背也会得到高分,但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五是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自然科学教学大环境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自然科学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受到各种方面条件的制约。但与城市相比,农村自然科学教学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
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如植物的叶、花、籽;如水稻、青菜、小麦等农作物;如蚯蚓、猫、兔等小动物;如沙、石、土壤等物质,这些材料在农村随手可得,可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探究材料。
2.农村大自然因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农村的田野、河流、树木,都可以成为小学生探究学习的操练场。
3.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虽然他们在分析、综合、动手实验等能力方面稍差,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优势。因为农村的孩子从小与草木为伴,与虫鸟为友,自然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在生物观察、种植、养殖和土壤、岩石等自然物质和现象的认识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切身体验。
因此,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自然科学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第一,在教学形式上,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展自然科学的教学空间。我们在学校开辟了室内和室外自然角,供学生日常观察学习。室内自然角主要是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小动物,种植一些小型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平时,由学生对自然角进行管理等,如给“室内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室外“种植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加深了他们对书本上的自然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
第二,在教学时间上,将课堂教学与日常观察相结合,拓展自然科学的教学时间。在自然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观察记载簿”,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观察,再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观察记载簿”上,使自然科学的学习时间不仅局限在课堂45分钟。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记录。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发展规律,我们指导学生从种子萌发开始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生,还锻炼培养了他们的毅力和恒心。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将课堂教学与农村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实践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农村,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着广阔的渠道。如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参加农村建设和改造活动;参观和访问种植场、养殖场等。在这片土地上,学生学以致用,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增加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学到了新知识,发现了新疑问,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农村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不仅对农村新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发展当地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是个小空间,生活是个大舞台。积极引导学生,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活动融入到农村丰富多彩而有特色的现实生活中,让他们在鲜活而具体的生活中感知,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在理解生活的科学和情趣。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农村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也只有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切实加强学习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才能真正地给农村孩子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使新课程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