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鸟啼》执教中的几点思考

2017-05-18邵慧玲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鸟啼知人论世问题引导

邵慧玲

摘要: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生成问题与感受,进而开展课堂教学,最终形成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的契合点。由此,课堂成为了解决学生问题而设的课堂,在情感层面上又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者与读者互动。

关键词:生本课堂 知人论世 问题引导 词频法

一、基于学生阅读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执教之初,我给学生们布置了阅读任务,较之预习我更愿意称之为阅读任务或者阅读反馈、体验等。至少字里行间的压力感有所降低,能更从心地去体验语句,揣摩大意与情感。阅读任务的内容如下:

1.直击心灵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亦收获颇丰,初读文本后你有什么心得体会,试着写一写;

2.《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笔下的一篇哲学散文,阅读后,定会有所疑惑与不解。请写下你的问题;

3.文本中哪些句子你觉得有体悟,哲理或者疑问(标注段落,抄出句子中间可省略,阐释一下)。

我们的学生是真诚的,在回答中足见他们的用心,甚是可爱。我拿到手后做了整理,在这里示例几组:

(1)阅读体验。李婷:生命固然是可贵的,但生与死揭示大自然的规律,不能因为死亡而让生命也因此黯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更不能阻止死亡,所以我们要对生命充满希望,对死亡敬畏。邵思源:生命的力量和活力中将战胜严寒和死亡。所以不管是在多大的困难面前,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将战胜黑暗。童佳怡:即使是像鸟儿一样小的生命也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勇敢对面死亡,积极面对一切。

(2)产生的问题。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强者指?为什么随冬天隐遁。为什么世界无法选择?文章为什么要写鸟儿历经冬天来到春天?描写“鸟尸”的场景很多,为何?生命为何是银色的?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严寒,又鸟尸横陈那些唱歌的鸟儿是从哪来的?为何以鸟啼为题?

(3)难以理解的句子。最后一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第一句,第13自然段第一句,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

在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下,我对于执教该文本的雏形又有了进一步的勾勒。在课堂导入部分,我选用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文本导入。以学生主体认知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思想与认识,更拉近了我与学生在文本阅读上的距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快速进入课堂。

导入完成后,由我朗读第一段的形式进入文本的研读——谛听鸟啼。首先,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执教方式与抓手,采用老师阅读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示范阅读,更是在创设情境进入文本状态,从听觉角度进入文本,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其次,“鸟啼”是本文的标题,并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对于鸟啼本身的认知是极其重要的,找出关键词句,探求其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琢磨其内在的原因,衍生探究其所处的情境,进而探究作者做此安排的匠心。就此,抓住关键词语的阅读体验进入了文本的深层阅读。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叩问主旨的秘钥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更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文本的最佳方式。在探讨关于为何作者安排鸟啼发生在鸟尸横陈、满目疮痍情境中的问题时,我出示了本文创作的社会背景:“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亚非的世界大战,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

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是的,这是自然的严冬亦是整个欧洲社会的严冬,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作者写了本文,更多是为百姓执笔,控诉战争,为民请命。犹记得文本中反复强调的“新”的世界,“新”的春天,和那27次出现的“我们”,无不在一次次扣响欧洲人民的心扉,大家无不为之鼓舞,内心无不充盈起来。

在文本编排上,《鸟啼》被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第一个板块“向死而生”中,与《我与地坛》分列其中。在这个层面上不难理解本文的主旨,不过我认为这是从史铁生先生的个人的精神力量层面到达了社会精神层面的新的领域。到这里,亦不难理解教材编排者的用心。

其實不止如此。纵观劳伦斯先生的一生,可谓贫困交加。一战持续了4年,这4年是他的创作盛年,由于他的反战立场,以及妻子弗里达的特殊侨民身份,使他们受到英国当局的严格监控,为了摆脱困境,劳伦斯只好躲到乡下去创作,历经生活的艰辛。他虽中年早逝,但他生前一直积极勇敢地同质疑他、评判他甚至诽谤他的人做着无声的斗争,完成了《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著名小说。劳伦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而20世纪60年代其作品开禁后,大受欢迎。这正是因为他是一位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也因为他的坚持与信念,他在那个时代是社会所不容的。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他也说过:“从长远的观点看,人们是不会忽视我的。”我想这在其大受欢迎之时已经得到了验证。

他的这篇作品不仅抚慰战后欧洲人残破的心灵,也重建了自己的生活信心。由此说来,《鸟啼》这篇文章既具劝他性,又具慰己性。这篇作品因其隐喻带来的象征意义而被赋予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并成为生命价值中的永恒话题。这是大自然的春天、欧洲社会的春天、作者劳伦斯的春天、每一个读者的春天。

三、教师自我阅读与学生阅读的不谋而合

对于本文的鉴赏,我最倾心之处是作者对于春天的描摹与呼告,对于色彩的解读。这又与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谋而合。

“新的春天的世界,新生活,新鲜的春日,新的天地,崭新的生活,新生的造物,新的天堂,新的大地,新世界的光芒,新的浪头,新的天堂,新的春天,清新柔风。”“新”字词频(13)次,反复集中地强调了春天是新的。尤见作者对于“新的”呼唤,其迫切性溢于言表,但更展现了一种希望与坚定,不得不说这是美好的希冀更是抚慰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心针。

之于春天,我们视野下的春天用色彩来表现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般,我们一般认为春天是绿色的。但是劳伦斯笔下的春天却是银色的。在文中找一番,银色的通道、银色的泉流、银色晶莹的泉流、银色的极乐的源泉,“银色”词频(4)次。在西方社会中,银色是沉稳之色,代表高尚、尊贵、纯洁、永恒。银色在西方奇幻中常被作为祭祀的象征,也有代表神秘的意义。那么文中银色该指的是“永恒”。让春天永恒,让新世界永恒,让无战永恒,让和平永恒,这是全人类的心声,所以,这又是心的呼唤。

四、总结

爱上一篇文章其实很简单,因为作者、因为内容、因为结构、因为语言、因为主旨;因为一个词、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个标题、因为一方时空、因为一隅处境……其实就是源于文本与阅读者本身。给自己一个理由,聆听作者的心声,聚焦当下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施向军.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5):49.

[2]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

[3]王湖,徐长征.《鸟啼》主题的深层开掘怕[J].文学教育,2010.

[4]肖淑芬.聆听·思考·礼赞——读劳伦斯的《鸟啼》名作欣赏[J].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115-117.

猜你喜欢

鸟啼知人论世问题引导
奉节观瞿塘峡
春讯
夜曲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知人吟咏悟人生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