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2017-05-18刘佳
刘佳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有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强化法律意识的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标准,它起到约束人行为的作用。道德与法治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关系,它们所显化的标准将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为了能让学生能重视这种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舍本逐末,盲目的追求成绩的高低。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创设情景”,“组织活动”和“家校一致”,希望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建构立体概念
如果学生对于课堂的教学开始产生厌烦感后,教师应该去选取新颖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以此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找寻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使用情景教学,立足凸显学生主体,建构起他们的立体概念。
在讲《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我希望学生能理解宽容的含义,学生秉持着一颗宽容的心态,才能从他人那里获取尊重。清代第一任状元傅以渐,因为在书信中劝解家人不要为了争抢土地和邻居交恶,这才有了三尺巷的美谈。为了能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我事先召集几个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几个学生用事先编排过的台词在讲台上进行表演。这个表演是为了能让学生明白“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深意,在自家让出三尺后,邻居家也让出三尺,这就成了一个六尺巷。表演是要比陈述更具有感染力,其表现形式也会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其所传达的情感也能得到学生的共鸣。这样能给学生带来立体的价值取向,在观看的同时,学生也能进行判断是非。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与人为善,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情景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德育,这样的方式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组织活动,提升适应能力
在其他课堂上,学生之间很少会有情感交流的机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很多事物都还保持着新鲜感,并且大部分学生在适应新事物上有一些障碍。为了能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环境,笔者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去熟悉这些新事物,从而在未来迎接挑战时能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在学习《我是中学生了》这节课时,我通过组织多项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的去了解初中生活。第一节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的适应初中学习的节奏,平稳的转化角色,我首先让学生去了解学校的“教训”和“学风”,以此来给他们认知上增添使命感。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熟悉新鲜事物、新的学习环境,认真笃行《中小学生守则》能帮助他们尽快的转换角色。课堂上的一个小活动是,我让学生去分享自己曾经入到过的挑战,然后谈谈经历过的自身感受,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其他的学生受到这些学生的感染,进而塑造起坚强的性格,进而正视初中的学习。在学生已经开始初中生活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去列举他们现在所遇到的一些挑战,比如说在人际关系方面、宿舍生活方面、学习方面等等。进而我才能去有方面的来给他们提供帮助,当学生刚进入到初中时,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挫折,如果不能很好的去适应新环境,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教师的及时疏导,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性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们会更快的敞开心扉、与人有情感的交流。如果长期让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不去尝试新事物,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社会中会很难立足,很难去正确看待生活所给予他们的挑战。
三、家校一致,引导正确认知
如果说课堂上所传授的是一些公共的道德法治常识,那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学生有独特性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思想教育了。父母给学生引导的价值取向要比教师的谆谆教诲更加有说服力,所以家庭与学校共同助力,才能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的正确认知。
在讲《人不能选择父母》时,我想传达给学生孝敬、感恩父母的情感。有些学生可能与父母很少会有情感上的对话,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叛逆期,并且产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情况。在初中阶段,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会很容易叛逆,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我会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多和自己的孩子平等沟通,这样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都得到感化,他们会逐步产生对父母感恩的情愫,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渐渐缺失了幼年时期的宠爱,往往会为了博取关注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情况不仅会伤害他们自己,更重要的会让父母伤心。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正确认知。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成绩非常看重,而忽略了他们人格的塑造。学生自身的精神素养提高,这要比成绩的提高更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让学生有正确的道德法律认知是对他们之后的人生成长负责任的。
道德与法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们将对学生一生的处世观念产生影响。新时代的學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这些都与教师在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只有让学生的思想观念上升一步阶梯,才能正确的看待事物规律,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