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秀之教授“三女合一”的历程与启示

2017-05-18智艳

歌唱艺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唱法音乐剧

20多年前,我从河南省艺术学校豫剧班毕业,考入河南大学音乐二系民族歌剧班。大学期间,我一直跟随武秀之教授学习“假声位置真声唱”、进行“三女合一”的探索,亲身见证了武老师和她的团队1995年底从开封到马寨,1997年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举办的“三校交流”和“三合一”北京音乐会,以及1998年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和1999年音乐剧《中国蝴蝶》的创演全过程,并在两剧中饰演角色。在武老师带领下,与同学们在马寨一起渡过了极端艰苦而又极为难忘的大学时光。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江苏省歌舞剧院工作,后又调至南京艺术学院任教,而武老师和她的“三女合一”教学团队也从马寨移师位于新郑的西亚斯国际学院,但师生情、同学情难忘,“三女合一”的追求更难舍。为此,我曾多次去看望武老师,并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观看了《中国蝴蝶》多个版本的演出。作为武老师的学生和“三女合一”探索的亲历者,我从中领悟到一些启示,如今写出来与同行们分享。

从“三女合作出新女”到“假声位置真声唱”

从我们入学的第一天起,武老师就经常对学生说,她的“三女合一”理念最早来源于周恩来总理生前关于“三女合作出新女”的构想。所谓“三女”,即以西洋歌剧《茶花女》为代表的美声唱法、以民族歌剧《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七仙女》为代表的戏曲唱法,这三种不同的唱法在实践探索中并存、合作和融汇,继而产生将三种唱法合于一身的“新女”。

从1979年起,为了实现“三女合作出新女”的构想,武老师首先从最基本的唱法问题入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摸索与实验,继承、借鉴古今中外唱法的优秀成分并加以融合,最终提炼出一种名为“假声位置真声唱”的发声和歌唱方法,将它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通过历届师生的演唱和教学实践来检验其教学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和总结,使之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毫无疑问,“假声位置真声唱”为武老师“三女合一”理念在声乐教学中构建了牢固的方法论基础。经过武老师和历届学生的长期教学探索与实践,一批将“美声”“民族”和“戏曲”三种唱法集于一身的歌唱人才脱颖而出。1997年9月应文化部教科司之邀,武老师率领部分师生赴京,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三合一”汇报音乐会,第一次在首都同行和观众面前展示了“三合一”唱法的实践成果。在随后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汇报演出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就在这个座谈会上,李双江教授当即邀请这场音乐会移师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再演一场,同样得到师生们的热情赞扬。

武秀之“三合一”——“一演三”教学实践研讨会(2016)

从“三合一”的拓展到“一演三”的实践

当然,“假声位置真声唱”是武老师“三女合一”理念的基础而不是终点。由这个原点出发,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她又将唱法上的“三合一”陆续向更广的领域拓展,从而实现了表演艺术技能的“三合一”和办学体制的“三合一”。

表演艺术技能的“三合一”,就是根据歌剧、音乐剧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和需要,在表演艺术技能教学方面,注重歌唱技能、戏剧技能和舞蹈技能的“三合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唱演俱佳、能歌善舞的复合型舞台表演艺术人才,力图全面适应我国歌剧、音乐剧和戏曲表演艺术的多方面需要。

办学体制的“三合一”,就是根据市场导向和现实需要,将以往单一办学模式拓展为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的“三合一”,努力实现声乐教学、理论科研和剧目生产演出一体化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演出,以演出检验教学成果。为此,武老师率领历届歌剧班师生于1988年排演了歌剧《第一百个新娘》、1989年排演了歌剧《叶子》、1998年创演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1999年创演音乐剧《中国蝴蝶》,全面检验“三合一”教学成果的实践价值,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3年,河南省文联、河南省音协在郑州隆重举办“三合一”声乐展演,参加本场演出的是武老师按照“三合一”理念和唱法培养的历届优秀毕业生,其中既有在各地高校中工作的声乐教师,也有活跃于各地戏曲表演团体、中央和各地专业文艺表演院团的骨干演员或歌唱家。笔者和一部分在外地工作的同学齐聚郑州观看了这次展演。其时,武老师已81岁高龄,原以为这是对武老师“三合一”理念和三十余年来在声乐教学、剧目创演等领域探索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然而,武老师却并未就此停下探索的步伐。后来我们得知,这次展演之后,老人家又在筹划一个新的更为大胆的创举——将“三合一”拓展到“一演三”!她认为,只有通过这个“一演三”,才能将“三合一”理念对高度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歌剧——戏曲、音乐剧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出来。为此,武老师以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为平台,带领全体师生,默默踏上了由“三合一”向“一演三”拓展的艰苦历程。

2016年8月中旬,我和一些专家、教师在西亚斯国际学院现场观摩了武老师教学团队的“一演三”演出——由三套完全不同的演出阵容分别在三天的上午、下午和晚上,连续演出意大利歌剧《茶花女》、原创豫剧《走出一线天》和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观看演出的专家和教师们对“一演三”的创意和实际演出效果感受颇深,一致认为这种横跨欧洲歌剧、中国戏曲和原创音乐剧的“一演三”探索及其成果,无论在中外声乐教学史还是在中外歌剧音乐剧表演艺术史上,都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奇迹。

此后,武老师又将三套演出阵容优化组合为一套阵容,继续精心打磨,在作品风格把握、复合型表演能力和连续演出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又有了很大提高。

临近2016年年底,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武秀之“三合一”——“一演三”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在西亚斯国际学院成功举行,李双江、石惟正、王世光、王祖皆、高复明、王安国、韩新安、居其宏、金曼及武秀之学生代表小香玉等来自全国艺术院校、文艺院团、科研机构及中宣部、文化部有关职能部门代表观看了当天连续的三场汇报演出。在次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及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在发言中,对武秀之教学团队长期以来牢记周总理嘱托,不懈探索“三女合作出新女”、培养全能型音乐戏剧演员的教学模式和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三场演出充分展示出全能型音乐戏剧演员独具的全面表演技能和综合实力,在中外声乐教育史上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

“三合一”“一演三”对我国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为武老师的学生,我在观看演出、聆听专家发言的过程中,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常常自问:我也是一名歌剧音乐剧演员,后又在高校音乐剧系和声乐系任教,在自身的舞台表演和教学实践中,应当从武老师“三合一”和“一演三”的探索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1.高校声乐专业生源构成变化带来的启示

当初,武老师的学生主要来源是省内各地戏曲团体青年演员或戏曲学校(艺术学校)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由于这些学生多系戏曲演员或戏校学生出身,自小就接受了传统戏曲“唱做念打舞”“手眼身法步”的系统教育,大多已具备全能型音乐戏剧演员的良好条件。进入河南大学之后,在武老师指导下进行“假声位置真声唱”和戏剧表演、舞蹈技能的训练,经过三至五年的学习掌握这种唱法,进而能够用一种方法演唱“美声”“民族”和“戏曲”三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这样,武秀之民族歌剧班的学生就成为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歌唱、舞蹈、表演才能的全能型现代音乐戏剧演员。而这种演员培养的思路,正与歌剧、音乐剧艺术对演员的综合性要求不谋而合。笔者本人就是这个招生思路的受益者。

经过20余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武老师陆续培养出一批集歌唱、表演、台词和舞蹈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表演人才,如活跃在我国音乐戏剧舞台和声乐教学岗位上的小香玉、孙伟国、陈真、陈淑敏、王志辉、王凯歌、黄春华、黄慧慧等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后来,由于有戏曲功底的生源日益减少,新生多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生源的复合型表演艺术素质普遍下降。针对这个新情况和新变化,武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个人艺术特长和素质,除了用“假声位置真声唱”对他们进行声乐训练外,还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以增其强项、补其弱项,尽力令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歌唱、表演和舞蹈综合技能专业化的目标。这次在“一演三”中担纲主演的付虹莉、胡志华、郭晋瑞、朱正华、李元方、刘成荫等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对单科制高等艺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院校均按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专业单科制分立,在不同专业院校之间绝少交流与往来;即便是包含各种专业的综合性艺术院校,由于单科制思维的习惯作用,同样有一堵无形的院墙在各专业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突破。

单科制艺术教育,虽有很多优势,却也有不少弊端。最明显的弊端是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单打一”的现象十分普遍,无法适应歌剧、音乐剧对于复合型表演人才的急迫需要。

21世纪以来,为消除现行歌剧、音乐剧表演教学体制客观存在的种种弊端,各地院校开始进行多种形式和路径的探索。某些院校的声乐系增加台词、戏剧表演和形体训练课程,有的将传统声乐系扩展为声乐歌剧系,有的还专门开设歌剧系、音乐剧系或音乐戏剧系,旨在弥补单科制的缺陷,培养和造就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还有一些院校增加了剧目排演环节,通过排练、演出经典或原创剧目,锻炼和提高师生们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如中央音乐学院演出了歌剧《费加罗婚礼》和《阿依达》,武汉音乐学院演出了歌剧《茶花女》,广西艺术学院演出了原创歌剧《大秦灵渠》,南京艺术学院复排演出了中国歌剧《秋子》,此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音乐剧系或声歌系历年来演出中外音乐剧的实践,也是这方面的初步成果。

相比之下,武老师不但最早认识到这一难题,而且也最早开始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她首先在河南大学音乐二系的框架内成立民族歌剧班,按照“三女合一”的理念来培养复合型表演人才;1995年之后,又接受了音乐剧的理念和艺术标准;于1998年正式成立“武秀之歌剧音乐剧研究所”,以独立法人身份从事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2004年从郑州马寨移师新郑,在中美合作办学的西亚斯国际学院框架内创办有较高自主性的歌剧音乐剧学院,明确将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除以“假声位置真声唱”和“三合一”作为声乐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之外,重点对学生进行戏剧和舞蹈表演的综合技能训练,使之能够广泛适应歌剧、音乐剧、戏曲等不同舞台戏剧样式对于表演艺术人才的需要。应该说,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家明确将歌剧与音乐剧表演艺术教育整合在一起,并将戏曲表演艺术也暗含在内的高等表演艺术教育机构。这次举行的“一演三”汇报演出,便是对这一理念和成果的集中展示。专家们对此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说明,武老师的“三合一”和“一演三”探索卓有成效,且对我国艺术院校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和启迪意义。

3.对我国歌剧、音乐剧表演艺术的启示

为突破长期以来我国单科制高等艺术教育模式和单科思维的局限,新时期以来,我国歌剧、音乐剧舞台上除了涌现出大批跨界融合唱法(如在“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基础上融合其中两种而产生的各种跨界唱法)之外,更可喜的是,还在表演艺术上出现了一些跨界融合演员,如某一声乐演员能够在正歌剧、民族歌剧、音乐剧中担纲主演,某一戏曲演员能够在歌剧、音乐剧中担纲主演,等等,显示出强大的全能型表演实力。但必须指出一点:这些跨界融合演员的出现,多与其学艺经历和个人艺术天赋有关,而不是现行艺术教育制度的必然产物。例如,吴碧霞、黄华丽既能主演西洋歌剧或中国正歌剧、民族歌剧、音乐剧,又具有主演戏曲的能力,其原因就是两人自小或有曾经学习戏曲的经历,或接受过戏曲艺术的滋养和熏陶,打下了扎实的“四功五法”基础。进入艺术院校接受系统的专业声乐训练后,根据当下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的紧迫需要,自觉将两者接通、化合,融于一身,方能具备复合型表演技艺,胜任不同样式和风格的舞台戏剧作品的表演。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武老师就将戏校毕业生或戏曲院团青年演员作为生源的重点和“三女合一”理念、教学思路的前提。此后,这类生源虽然逐渐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生质量,但武老师依然顽强坚持这一思路,从中发现有发展潜质的苗子予以重点培养。与此同时,对应届高中毕业的新生也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的复合型表演技能的强化训练,务求在歌唱、表演和舞蹈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此次在“一演三”汇报演出中担纲主演的付虹莉、胡志华、郭晋瑞、朱正华、李元方、刘成荫等,多数以歌唱特长、少数以舞蹈特长入学,旋即施以综合表演艺术技能训练,并在创演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能够适应多种舞台戏剧艺术对复合型表演技能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音乐戏剧舞台上的确需要大量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演员学艺经历或个人禀赋是远远不够的,亟待有一种打破单科制、单科思维的综合性艺术技能教育体制和思维,才能为这类人才的成批涌现提供制度保障。而武老师的“三合一”和“一演三”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思路、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信经过冷静反思和科学总结,它必将带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唱法音乐剧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