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
——《中国民歌大会》评析
2017-05-18徐敦广,胡东冶
《中国民歌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在2016年国庆期间推出的一档大型民歌竞技类节目,共八期,由“央视”金牌制作团队担纲制作。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内容主体。节目规格宏大,可谓制作精良、立意新颖,一经播出便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中国民歌大会》通过准确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丰富的艺术手段、精美的舞台呈现,来唱响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声音,体现民歌与祖国秀丽山川、人民生活劳作的紧密关系,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①所有表演者在民歌背景故事的挖掘和讲述中,都完好展现出所属民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体现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中国民歌大会》与当前其他的歌唱选秀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十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综艺、“真人秀”成为火爆的名词,这种火爆更多地反映出一种浮躁和虚幻。《中国民歌大会》恰似一股清流,更像一针强心剂,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厘清了思路,指明了一条更加清晰的道路。毋庸置疑,其创意与总体设计具有大格局、高水平、新视角的特点,以民歌为载体,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想情感进行了全貌呈现。其独创性不仅体现在以往民歌类综艺节目前所未有的宏大,也体现在节目设计的立意之新。《中国民歌大会》的播出,对当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经典与时尚的融合
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语境中,民族声乐艺术有着传统与现代之分,二者在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本质属性上却是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基因与审美特质。可以说,以传统民歌、戏曲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现代民族声乐诞生的肇端,也是民族声乐发展与生息的艺术土壤。毋庸置疑,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民歌和戏曲的延伸与创新。但随着社会潮流与文化环境的不断演变,以及文化多元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民族声乐与传统声乐文化断裂现象日趋显现,在审美特质、审美取向、表现风格、表现方式上都呈现出一种僵化和单一的趋向。显然,这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我们知道,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否则,艺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必将走向枯萎,声乐艺术亦是如此。我国民族声乐不能丢失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与艺术之本,因为它既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也能够提升我国民族声乐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中国民歌大会》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民族神韵、经典与时尚融合的艺术魅力。在国庆节期间,欣赏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让我们有很多感悟。节目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展示了我国民歌的绚丽多彩,更重要的是警醒我们如何在多姿多彩的民歌里寻找民族声乐发展的原动力。在我国广泛流传、耳熟能详、影响深远的民族声乐创作作品中,其音乐主题、音乐旋律、音乐元素无不是来自传统民歌。比如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期“长歌万里行”下集中,介绍了歌曲《鸿雁》(吕燕卫填词,张宏光编曲)的创作过程,这首深情、悠远的歌曲就是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蒙古族民歌《鸿嘎鲁》。还有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旋律编曲的《阿拉木汗》《我们新疆好地方》,根据藏族民歌旋律编曲创作的《北京的金山上》,根据朝鲜族民歌旋律改编的《阿里郎》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传统民歌现代传承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歌大会》第四期“大海故乡情”上集中采访《万泉河水清又清》的作者、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我们到海南岛以前,也经常翻一翻地方民歌,我们作为专业人,也应该很好地向民族民间来学习、来理解、来分析、来研究。去海南岛以前我就知道《万泉河水》这首民歌,所以,创作这首《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首民歌,但我后来又亲自到海南岛去了,听到了当地民歌手在现场演唱这首民歌,给我的印象就更深了。这是五指山的民歌,所以我创作时前面的两句基本和民歌靠近,后来我又重新地展开和发展,同时又转了一个调,使得作品更明朗,更有力量了。”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的诞生,就其音乐而言,一方面需要音乐家的才华和刻苦钻研,另一方面也更加证实了传统民歌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音乐创作的理念和方式,在当前仍然需要我们继续秉承与借鉴。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审美观念等各方面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意味着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只是这样一种依存的关系,而且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存和互补的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当前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最具魅力、最具感染力、最易为观众所接受的艺术表达方式都可以在传统民歌中寻到。同时,《中国民歌大会》通过展现我国传统民歌的艺术魅力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浩如烟海、魅力无穷的传统民歌应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面向传统、扎根传统也应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回归传统,根植本土
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歌艺术可谓历史久远、浩如烟海。从我国有了最早的文字开始,便有了关于民歌的记载,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汉代乐府,从唐代竹枝词再到近现代民歌,无不记录和彰显着我国各地、各族人民的文化精神与情感。《中国民歌大会》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歌的收集、整理,辅之以精心的节目制作,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各地、各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画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说:“中国的民歌博大精深,应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专属的民歌,每一种民歌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所以我想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够好好地弘扬一下我们中国多民族所蕴藏的文化宝库,真的特别好。我想《中国民歌大会》一定会受欢迎,也一定会成功!”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民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精神和气质,是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从传统民歌文化中弘扬艺术的本真。《中国民歌大会》通过歌手演唱和音乐学者、歌唱家的专业点评,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传统民歌演唱方法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民间歌手的演唱,犹如天籁之音,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召唤。可见,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根基离不开传统民歌的滋养,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族声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大海故乡情”专题的上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对辽宁选手演唱的《对花》这样点评道:“这是民歌和戏曲常用的一种润腔手段,花鼓戏中叫花舌腔,像安徽的泗州戏里叫作打花舌……”同时她还举例说明了这一演唱技术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应用。当然,这只是一个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统民歌演唱技术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包括音色、润腔等技术与技巧的应用还有很多。也可以说,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只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歌演唱技术技巧的一部分,传统民歌的很多演唱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借鉴和运用。
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是当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诉求,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无论艺术文化如何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与其所处的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本土的传统文化对任何艺术形态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传统民歌艺术的文化品格使我们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民歌大会》正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呈现了传统民歌的艺术魅力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回归既不是对传统的重复,也不是对现代技术的复制,而是以包容的学术情怀与民族精神发展民族声乐,从而让我国民族声乐更为广泛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让现代民族声乐融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强调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文化来丰富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参与世界艺术文化的交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只有回归传统、根植本土才能厚积薄发。《中国民歌大会》是我国民族声乐的一次盛典,这种将民歌与各族各地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创意与展现模式使我们认识到,利用我国丰富的民歌文化并结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才是明智之举。
三、表演场域的互动,民族文化的阐释
正如之前所提及的,此次《中国民歌大会》的节目制作充满新意,而这种新意体现为一种宏大的舞台表演气氛,以及演员表演与专家点评、主持人实地采风拍摄相结合的互动模式。节目的宗旨是引领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民歌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民歌大会》节目组总撰稿人郝靖说:“民歌和诞生它的那方土地关系特别紧密,所以我们在采风的时候除了会了解民歌故事,还会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当我们将八期《中国民歌大会》观赏完后,对于民歌及民族声乐的理解与认知就更为深刻了。民歌在特定表演场域的演唱,使人们感受到特殊的审美体验;专家精彩的点评与主持人实地采风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润。例如在表现某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歌时,不再像以往让演员单纯地站在舞台上演唱,而是为民歌的演唱创设一个相对应的生活场景或生产场景,使民歌演唱的情与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人们清晰地了解一首民歌所表现的独特地方文化与艺术特色,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审美感受,从而使人们品味到民歌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这说明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民歌抑或是我国民族声乐都不是单一的存在,也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音色、音量、气息、共鸣等发声技术层面。“民歌之发生,离不开自然景观、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和方言语音等四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特定风土的某种制约,故一言以蔽之,歌从风土中来。”②民歌不仅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需要强调的是,民族声乐在其艺术架构中,歌唱技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歌唱中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其文化基因是民族声乐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也因此使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先生曾对音乐理论学科的建设和研究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国的音乐学科建设,应该继承我们民族的理论遗产中那些最光辉的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强我们的理论建设,从更高的层次上关注和研究当今世界和我国的重要音乐现象。”③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民族声乐理论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传统民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非首次,数年前的“青歌赛”上设立的原生态唱法组,其实就是传统民歌的演唱。客观而言,设立原生态唱法组这一做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原生态唱法热情追捧。事实证明,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如脱离了自身专属的文化语境,其生命力与艺术魅力将难以维系。而《中国民歌大会》的成功,正是在于创作者的理念转变,将民歌与文化相结合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态呈现给观众,把民族文化信息的传递作为最终目的,使我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民歌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只有提倡文化多样性,保持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才不至于淹没在经济一体化之后的文化一体化大潮之中,我们才能有民族的自我认知、自我标识,才能有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原生态的歌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是DNA,是种子。”④《中国民歌大会》把民歌置于舞台与实地文化考察中进行全方位的展现,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民歌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艺术价值,也必将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与理论建设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小 结
《中国民歌大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而是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洗礼。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那么,民歌一定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源头,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文化基因,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不可切割的血脉。著名音乐学者田青教授在点评时强调:“弘扬原生态民歌的意义在于,在当前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用歌声让我们在现代化面前重新找到祖先的灵魂,找到我们民族的根,找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这不仅仅是《中国民歌大会》的主旨与精神,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同人应有的艺术精神。
注 释
①陈莉《央视文艺最强阵容倾力打造〈中国民歌大会〉》,《齐鲁晚报》2016年9月30日刊。
②乔建中《歌从“风土”来——为黄允箴〈中国民歌与风土〉而作》,《人民音乐》2016年第11期。
③于润洋《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人民音乐》1988年第5期。
④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