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小学”入门

2017-05-17杨军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雅言同音音韵

文_杨军

汉语“小学”入门

文_杨军

《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作者: 王力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时间: 2014年7月

现在经典阅读和字课流行,人们也开始关注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如前段时间,以柯小刚为代表的大陆学者和王财贵主导的“读经学校”之间对读经方法的争论,大抵关于儿童读经要不要讲解的问题。当事双方都有维护门庭的意思,但对于讲解、怎么讲,不得不说,还关键涉及老师的培养。若老师误解经典,则经典讲解也无从谈起。如于丹讲论语大受欢迎,在学界却饱受批评,就多半因不通语言历史源流,纯以今人需要摘取之故。

可以说,目前大部分老师(无论学校语文老师还是私塾老师)尚缺乏基本的“小学”训练。传统所谓“小学”,即训诂、文字、音韵,也即今日之语言学。

考察历史,自汉代经学(经典教育)确立,小学随之兴盛。如我们现在熟悉之《说文》《尔雅》等都是当时小学研究的产物。《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按现代人理解,这样的“小学”不过是识字。现代语文有拼音,自然再不用古老的“小学”。乃至“小学”仅局限于专家,称为“绝学”。

但细考历史,古人所谓“小学”实远非识字那样简单。所谓造字之本,《艺文志》就说:“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其用最大也。”许慎在《说文序》也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都是取孔子为政必先正名、诗书执礼必雅言之意。在汉代,小学兴盛也由于当时出土许多古籍,都是先秦文字,小学可谓应经典教育需求而产生。汉初甚至还有以字取士的政策。谓“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至于发生古今文之争、后世汉宋之争,小学亦可谓大矣。

经典教育必先正音、正形、正义(因而有音韵、文字、训诂),自春秋已然。如《论语》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即正言的意思,而不是今人理解的“先秦普通话”。盖语言文字本起于酬神,带有天人沟通的巫术含义(《论衡》谓: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尚书》谓“敬用五事:貌言视听思”),故古人祭祀、执礼之时于语言尤其重视。

所谓“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就是因为诗书执礼之语言都和祭祀晏饮有关,要求言辞中正平和,而不同于其它场合(可对比今日之戏剧腔和口语,文读和白读音)。如孔子师徒日常之“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之所慎:齐、战、疾”,辩论和祭祀、军事、生病时的言语自不同;又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正言,也是正各个场合说话的礼,于音义皆有关系。

单论诗经,《论语》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在《左传》里就记载了很多国家外交时赋诗的场面。外交场合,语言慎重,今人所谓“外交辞令”,而春秋外交独言诗。这其中道理,就和诗经的音韵体系相关。据近现代学者考证,诗经音韵,其平声字绝多于仄声字(占比40%以上,这一点在周代金文铭及后世诗文也同样得到证实,据资料,大盂鼎、《周易・上经》《书・洛诰》平声字占比同样达到40%以上),且“四声同类相押达76%,而混押只有24%”(胡安顺),由此可见雅言的重要。盖平仄交替和押韵不仅体现韵律之美,在古代还有“声音与政通、乐者通伦理”(《礼记・乐记》)的作用。孔子谓诗三百思无邪、恶郑声,正是因为诗在语言和音乐上的中正平和之气。诗言志,歌咏言,语言和音乐相通,传统将声韵五音(喉齿牙舌唇)与宫商角徵羽、乃至五志、四季对应,又以调首宫音、宫音为君、宫音主思,语言学也证实上古汉语有丰富的复声母和韵尾,其中多喉音(包括影晓匣三母)前加音、后加音,就是其中道理。《乐记》所谓“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而“郑卫之音,则比于慢矣,乱世之音也”。

汉语音形义一体,不仅形义相关,而更首要是音义相关。其最大特点即同音字丰富,同音近音相假义。如“政者正也”“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体也,履也”“老,考也”“孝,好也,享也,子承老也”“悌,弟也”等等。包含经传、字书等各类典籍中的同音相假、同音比义、双生叠韵现象本身就成了语言学者重建上古音韵的重要手段。正如清人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可以说,不通音韵,几乎无法理解古人利用同音现象构拟的“声音与政通”的伦理世界。

本期推荐王力先生的《音韵学初步》。这本小书,原是王氏为初学者所写的通俗入门读物,对汉语音韵学常识、音韵历史发展都有较为深入浅出的介绍。学者由此入门,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登堂入室”。事实上,对一般经典学习者,也不需专门研究音韵学的芜杂内容,但有此一种意识,遇到疑难时能结合相关书籍比证,已足矣。

此处权举一例。前几年国内某著名主持人将《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理解为不尽后辈的责任,曾一时引起热议(现在甚至写入百度百科定义)。此一误解,本无足论,单从孟子同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同时代《左传》“无后”的用例,已可知“无后”乃当时习语,即指无后代、绝嗣并引申为绝祀的意思。盖在封建宗法时代,“大人世袭”,无后是非常严重的事,绝嗣就意味绝祀、氏族由此除名。孔子念兹在兹“兴灭继绝”亦唯在此。

而如果稍通音韵学语言学,也可知先秦“无”(正字应为無)与“不”声韵皆异,用法迥异,意义不可相假。《尔雅》即言:“靡,罔,無也”,双声相假,又言“無禄”与“崩,薨,卒,徂落,殪,死”同义,是为动词;《论语》已多“不”字句,可知“不”字当时已失去造字原义,逐渐以音节充作副词,表否定。

与此相似的例子还可举孝经引诗经之“無念尔祖,聿修厥德”句。《小尔雅》释:“無念,念也。”也可怪哉。到底是念不念呢?若单看词语,是莫念。如按孝经原义及历史事实,肯定是念的意思。同时期《左传》引此句记为“毋念尔祖”,后句又谓“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可知“念也”。则成书时该音学者记法各异,毋、無同音相假。盖在金文中毋母、無舞同源同音,现在熟知的否定含义都是春秋战国时代后起,在诗经时代即周早期,该音只是一个音节词,充作韵律。这在上古语音复声母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在《上古音系》中,郑张尚芳先生即言:“带前冠音的音节在发音者语感里仍只视为一个音节,在讲究字数整齐的民歌中只能算一字,但在某些韵律特殊需要时则可强化为双音节,算两个字”(113页)。他还指出,先秦韵文中类似用法及很多连绵词的前字都有相似来源。

《创造力:东方遇见西方》

丛书名:创造力研究译丛

作者:刘诚 许娜娜等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创造力教育曾是2014年世界教育峰会的主题,如今成为热门课题。但不论STEAM教育,还是教育哲学、心理学等研究,都来自西方文化。本书侧重于从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比较视野,分别从文化属性、社会心理、人格发展、教育机制、艺术功能、多元智能、创造力促进等诸多方面探讨了东方与西方在创造力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同异,特别关注源于西方文化但却被认为具有普适性的创造力理论在东方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课堂中的创造力》

作者:斯塔科

译者:王贞贞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该书从追问人类创造力入手,分别探讨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理解人类创造性和人类教育的不同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详尽梳理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习惯的方法与技能。

猜你喜欢

雅言同音音韵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同音》二字格探析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English Jokes: Homonyms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