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与一座城市的气质

2017-05-17本刊主笔文迪杨帆摄影杨帆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伟浦东馆长

本刊主笔_文迪 记者_杨帆 摄影_杨帆

图书馆与一座城市的气质

本刊主笔_文迪 记者_杨帆 摄影_杨帆

2014年12月,浦东图书馆被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这是国内文化系统的最高奖。文化部的一位人士透露给张伟馆长说:一个单位创办四年获此荣誉,在我们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张伟_

博士,上海市一级一等校长,上海市首批名校长后备,曾获“全国十佳校长"“2013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称号。

现任上海浦东图书馆馆长,兼任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副会长、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等。

著有《教育变革的现代视野》《学校变革的实践》《体验之思》等教育著作。2014年,转任浦东图书馆四年之后,出版《问道》《图书馆与社会教育》等书。

对于京沪这两座中国的大城市,一般说来,男性更喜欢北京,女性更喜欢上海。

而记者本人,以前也曾对上海这座城市印象不如北京。著名的上海人陈丹青曾经在《凤凰卫视》的节目里谈起过上海,他说:“上海从前是很泼辣、很有生气的城市,今天的上海人越来越乖。”

今年春天,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上海,参加由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国学会、北京弘道书院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语文教育发展论坛”。下午,浦东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来自两岸三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语文教育的发展纷纷建言讨论。最后形成一致“以中华元典对治当下语文”的观点,并达成《2016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

论坛上,张伟馆长致简单的欢迎词后,上海理工大学的刘咏老师向我介绍,张馆原来是上海市首批名校长、全国十佳校长。“哦,难怪有这样的会议”,于是记者便留了心。之后,也不时地看见张馆长在大楼里清瘦、忙碌的身影。

不久后,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一篇转发自澎湃新闻的文章《坐在浦东图书馆,就是坐在春天里》:“……我并没有认真考察这里的藏书情况,但私以为,作为一个公共图书馆,藏书并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它所营造的环境,是否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否能吸引更多的市民进入,是否能推广阅读这件事,这才是它义不容辞的使命。不得不承认,出色的硬件,是这使命达成的必要条件。坐在馆外宽大的木桌前,我第一次为浦东的一栋楼感到激动和骄傲。不是那日日变高的天际线,而是这样一个图书馆,让我觉得浦东帮助上海更接近Better City……”

10年前,美国规划协会政策主任、建筑师苏解放(Jeffrey L. Soule)批评浦东在重复美国的错误,正在成为洛杉矶、休斯敦一样的“卡通城市”。卡通是硬的、不丰富、不具有生长性的。的确,陆家嘴那一座座剑拔弩张的摩天大夏,可能会让建筑师有这样的观感。

图片来源:昵图网

但我们了解到,同样位于浦东的浦东图书馆一年已能接纳五百多万读者、举办一千多场活动,一千多万的图书借还量。那么,这样的图书馆,之于浦东新区、之于一座城市,会意味着什么呢?

2011年11月30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浦东,因张馆长与鲍鹏山教授一起外出跟企业家洽谈合作图书馆公益项目“浦家学堂”事宜,记者一行便来到公共阅览室闲逛。

最明亮开阔的区域是公共阅览室,三、四层连通、四面合围的巨大空间里,无需证件,可在这里呆上一天。记者来到感兴趣的外国文学区域,当看见一排巴尔扎克文学评论集、《驳圣伯失》等一系列西方经典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十余年前,法国《费加罗报》曾经报道的上海。

2002年,《费加罗报》旅游版做了三集《扬子江》。前两篇是宜昌和三峡,最后一篇是上海:

……在这里,长江的喇叭形入海口形状尚不明显,多泥,热潮潮的雨,黎明时灰色的天。中央帝国的小肠,流着50倍于多瑙河的水量。在宝山,所有的船都朝右拐,拐进黄浦江。腐臭、丑陋的黄浦江,四倍于塞纳河。

然后,一个拐弯,我们进了剧场,幕布拉开。这背景一定要用威尔第的音乐,大胆,生机勃勃。一边是外滩,盎格鲁·撒克森人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另一边,正朝着你的脸,中国人1990年开始建造的1500栋高楼。卓越的崛起。

在酒吧里,当地一种鸡尾酒名叫“百万美元”。这里唯一的智力活动,是谈判。这里的资本主义还是生的,还没有被驯服。当然,他们也盖了一个歌剧院,为了“建设国际性大都市”。还有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但是,乐队指挥和艺术创作者,来这里就像一阵风,来就是为了一场音乐会,为了出售作品,然后赶紧离开。

除了《人类境遇》(安德烈·马尔罗,法国前文化部长),没有其他世界性的小说是关于上海的。要给上海今天的戏剧画一个总肖像,需要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巴尔扎克。

这里没有冒险家,没有优雅的市民,没有知识分子,商店的橱窗只能是冷的,漠然的,最终是令人乏味的。

这个城市缺少热情,缺少对爱的渴望。上海没有国际性的、能击中要害的媒体,没有不受限制、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城市,没有疯子,就没有真正的光荣。光荣不过是个花边,但这花边是无价的。

那时候的上海,的确还没有巴尔扎克似的“疯子”,只有众所周知的上海宝贝卫慧。那时候也没有浦东图书馆,就算有,外国人也未必会去了解。

不得不承认,这篇辞藻华丽的报道呈现了上海外在的一面,而上海内在的一面,浪漫的法国人不一定理解东方人的含蓄。正如记者这样的过客,需要通过一些人物和事件,才逐渐了解和喜欢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

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浦东图书馆,在六楼会议室如约见到了馆长张伟。

从校长到图书馆馆长

2007年,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开始筹建,日本设计株式会社中标承担设计。2009年10月,投资8.5亿,单体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阅览座位达3000个的新馆初具规模。

为了给这座庞大殿堂找到一位合适的馆长,浦东新区开始仔细物色人选。这位让人期待的馆长,应当具备实干能力,拥有高级职称,且在某一领域具有相当的资源与影响力,经过对一批候选人的甄别,新区找到了一直在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和上海市重点中学工作的张伟。

从教育一线一步步走来的张伟,在2005年时即被评为浦东新区最年轻的一级一等校长,他是上海市首批名校长,2009年又被评为全国十佳校长。

对于新区邀请张伟出任浦东图书馆首任馆长一事,新区教育系统内部十分犹豫,因为要培养一位骨干校长太不容易。对于张伟个人来说,由于事情突然,他也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张伟出身教育世家,父亲80年代曾任安徽著名的舒城中学校长。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张伟原计划一辈子值守校园,而且以他当时的实绩来看,在教育系统一直做下去,最终也能有一番作为。

因此,在浦东新区领导找他谈话的那天晚上,张伟失眠了:1978年工作,三十多年都在教育系统,一旦选择馆长,包括教育职称、上海名校长、特级校长培养等全都会终结,三十多年从事教育的努力啊!选择办学还是办馆,张伟辗转反侧。办学,可以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办馆,可以影响社会的精神成长。今天的国人不好读书,或不知道怎么读书,通过阅读推广,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建构精神资源,也许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谓“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只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教书育人为的是学生的未来,办好一个图书馆也许更能人文化成,引领社会风尚,改善一座城市的气质。

张伟最终决定接受这一新的挑战。

2009年10月21日,张伟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他到浦东新区宣传部、文广局报到的前几天,他打开了图书馆网页,无意间浏览到网页上的“借阅排行榜”。看了看图书馆借阅量排在前20位的图书:《大唐双龙传》(638次)《贪欢迷恋系列》(332次)《猎爱风情系列》……

以一位名校长的眼力,张伟清楚地意识到,当下青少年的课外阅读令人忧虑。他说,他虽没有办法对借书读者进行分类统计,若是青少年,则说明流行文化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若是成年人还是读这些苍白的图书,这样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就更令人担忧了。

图片来源:昵图网

佛家言初心,便是带着这样的初心。2009年10月26号,张伟兼任浦东图书馆新馆筹备工作组组长一职,带领全馆当时的80多位员工,从图书馆的接收和搬迁等事务做起,经历试开馆等繁忙工作,迎来2010年10月22日浦东图书馆的正式开馆。

对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张伟经常亲临现场和员工们一起解决,他的办公室对每一位员工敞开着。白天,他泡在繁杂的事务中,晚上,为了提升自己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他又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扎进书堆里,翻阅图书馆专著与学术刊物,几年下来,撰写了十几篇论文。

连日的操持让张伟很快瘦下来,一次称体重,他发现竟比当馆长前瘦了许多。

迫使张伟日以继夜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浦东图书馆员工数量较之于同级别的一些图书馆来说太少,自然分担到每个人身上的任务就更多。其次,浦东图书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刚开馆时,一家受邀前来开店的美国著名咖啡品牌在测量了周边人流后拒绝入驻,这对正思考着如何盘活这样一所新馆的张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图书馆如何吸读者?再次,张伟平日里一直有读书的习惯,东西方经典,连一些生僻的语句,他都能信手拈来,他憧憬书里的理想社会,也深知将理想付诸行动的重要性,将自己看作一个实践派,于是他长袖善舞,开始了四处奔忙。

在张伟后来发表的《试探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更多的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意识,这是一种天然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记者注意到,会议室外墙上有一幅书法横幅,是余秋雨先生书写赠送浦东图书馆的《心经》。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正是以出世之心,而有入世的担当,如宗演禅师所言:心热似火,眼冷似灰。所以,《费加罗报》的记者才会认为“这城市缺少热情,缺少对爱的渴望”。

在张伟就任浦东图书馆的第三年,2013年4月,文化部委托上海市有关专家,对上海各区县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评审会上,专家组对创馆仅三年的浦东图书馆评价道:“今天与其说是来评审,不如说我们是来学习的。从张馆的汇报到丰富的材料,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次考评分为七大类1000分,浦东图书馆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做得很到位,没有存在扣分的地方……”

3013年10月,张伟荣膺文化部表彰的“2013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这一年,全国仅7人获奖。

2014年12月,浦东图书馆被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这是国内文化系统的最高奖。文化部的一位人士透露给张伟馆长说:一个单位创办四年获此荣誉,在我们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图书馆的人文化成

在今年10月份举办的“2016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张伟曾跟与会者分享了一个观点:两三千年前就存在的东西,现在仍然存在并影响我们的有哪些?是雅斯贝尔斯提到的“轴心时代”的那些圣哲们的思想,是基于人类的、人性的、人文的共同追求和思考,而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多都湮没无闻了。

这一观点来自张伟对“浦东图书馆作为一座新馆,它应该新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一座图书馆的灵魂不在于它在器物或技术层面上有多先进,而在于它是否把引领人文与精神层面的价值当作一种追求。

基于这一点,在浦东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张伟就一直强调:过去那种书的图书馆一定要向人的图书馆转变;过去图书馆那种单一的借阅空间一定要向传播教育、文化、信息为一体的复合空间转变;过去图书馆的简单回应读者需求一定要向发展读者需求转变;过去图书馆仅注重业界合作一定要向跨界合作转变;过去图书馆的工具服务一定要向文化引领转变。

张伟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图书馆界一直把图书馆看作“信息的集散地”,在此定义下,图书馆是一种工具化的存在。而放眼历史,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就已经是一种集藏书、阅读、研究、咨询、讲学于一身的复合体了。中国古代的书院,也兼具藏书、讲学与祭祀的目的。在现代社会,国际图联也曾给图书馆定义: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但在国内,我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仍停留在“信息”这一层面,很少有人敢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大胆突破。

因为在浦东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建树,张伟曾被上海一所知名大学邀请,给图书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做演讲,他拿来研究生的课程表一看,发现这些年轻的学子学习的还是多年不变的东西,而且偏重技术层面的内容,便坦言大学里所教授的图书馆知识已经需要更新了,因为现代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态体系,过去关于图书馆的定义,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图书馆发展的需求。

张伟说:“上世纪90年代我还在当校长时,国内教育界就已经在提倡‘知识教育应该向文化教育转变’,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越来越发现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有余,而知识中的文化、价值、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却是不足的。爱因斯坦曾说:信息不是知识,即使是知识,也无法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就是本体论应该关注的。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演进,不仅需要历史思考,更需要哲学思考。信息不是知识,而知识更不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还把公共图书馆仅仅当作是信息集散地的工具性存在,它又怎么能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呢?”

因此对于“图书馆”这三个字,张伟又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古人讲:‘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图’应该是人文化成之图,‘书’应该是价值引领之书,‘馆’应该是精神家园之馆。中国缺少教堂,更需要图书馆,以安顿国人的灵魂。”

中国缺少教堂,更需要图书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假如有天堂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张伟

他继续解释说:“阿根廷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假如有天堂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是这前面还有一句话:天堂是人类精神的神圣集聚地。那么按照博尔赫斯的逻辑来看,图书馆就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神圣集聚地。”

与张伟对谈,当他谈到这些理念时,你可以感受到这些话的力量,它们是有重量的,而不是飘忽在空中,闪烁在眼里。张伟是一位学者型的馆长,他的身上有一股书卷气,是书卷气而不是书生气,因为书卷气蕴藉涵养,而书生气则往往意味着缺乏理性。

张伟敬重中国经典,也读帕斯卡尔和康德等西方经典,他从儒家的气质里看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又借西方哲学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指导着浦东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浦东图书馆诞生6年来,在管理机制上探索出了理事会制度,从学界、教育界、图书馆界、企业界等选出了13位理事,确立了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图书馆的管办评分离;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立了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等学术研究机构,举办各类业界学术活动,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并与高校携手共建了图书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之后,在张伟提出的“以人为本,文化立馆,把浦东图书馆办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办馆理念指导下,“浦东文化讲坛”“人文艺术展览”“真实影院”“盲人视障服务”“信息咨询”“少儿活动”“浦江学堂”等课程与讲座先后建立起来,余秋雨、葛剑雄、钱文忠、周国平、鲍鹏山等一批著名学者也应邀走进了浦东图书馆。

在张伟看来,图书馆开办课程,目的是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资源,并帮助他们建立起他自己的精神空间,这样的一座图书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培养精神的贵族

张伟致力于浦东图书馆整体改革,将浦东图书馆打造成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提供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学术为一体的精神资源大平台,引导读者择其所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2015年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张伟曾说:“图书馆本身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教合一,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谈到“图书馆如何联合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这个问题时,张伟称:

“图书馆要主动联合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通过组织区域性的读书主题活动、读书节活动、征文活动、课本剧演出、家庭读书活动等,包括新技术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共同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读书氛围,提高全民阅读水平。

“在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学校的角色至关重要。学校应在帮助孩子制订合理的阅读规划上下工夫,有计划地推进阅读;学校应在孩子的阅读指导上下功夫,定期推荐适合孩子的优秀读物;学校应在组织阅读的分享上下功夫,组织孩子参加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引导阅读,分享思想;学校应在整合阅读的资源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图书馆、社区资源和数字资源;学校应在引导孩子读无字之书上下功夫,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引导孩子阅读,把阅读和身边的世界关联起来。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孩子教育中,都要帮助孩子从小培养图书馆意识。上图书馆是为了建构孩子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由校长而到图书馆馆长,让张伟看到了在一个社会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性,而在这个教育生态系统里,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不仅是学生,从学龄前的儿童,到参加工作以后的成人,再到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教育的益处。

据浦东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主任顾晓芬介绍,自2015年年底开始,著名学者鲍鹏山开始在浦东图书馆开展《新解诸子百家》《孔子的教育》和《中国文化之旅》等系列讲座。在讲到《孔子的教育》这一专题时,鲍鹏山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来听,而张伟则认为,像这样的讲座,每个人都应该来听一听,因此在讲座报名时,图书馆未设限制。根据统计,讲座的听众大多是年轻的家长。后来,这个讲座被集结成了畅销书《教育六问》。

关于讲座,张伟也跟本刊记者提到一个例子。一次,浦东图书馆请著名作家余秋雨前来作报告,当他讲到“文化是把人向上提升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一句话时,担任此次活动主持的张伟刚好抬头看了下听众席,看到台下有几位老人对这句话点头表示认可。

张伟告诉读者:颔首示意,是一个会意的过程,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个迁移、同化、顺应的过程——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就在这里,它不像学校教授学生知识那样,要强迫你记住,它是通过思想的引领与影响,在价值与思维层面让每个听讲座的人建构起一种新的思想。而当一个人来到图书馆,不管他是来阅读、听讲座还是来看展览,他通过这种慢慢地不断地终身学习,培养起学力,最终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精神的贵族。

在浦东图书馆,每个角落里都逗留着这种向着书籍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挺进的人,不管是对未来依稀懵懂的少年,还是在职场中倦怠了的父母,亦或揽遍四海风光的老者,他们集合为一股精神气质,让人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个上海,一个有底蕴的、正在生长的、有可能成为伟大城市的上海。或许,那也是另一个中国。

猜你喜欢

张伟浦东馆长
三十年的浦东
昨天 今天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艺术百家:张伟 何是雯
看得到的转变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农民“馆长”李铜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
“浦东好人”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