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课缘起

2017-05-17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教材

本刊记者_张艺芳

字课缘起

本刊记者_张艺芳

吕俐敏: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2016年承担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同时,结合课题创立“立人字课”工作室,办有微信公众号“大磨叽和小磨叽的故事”。

记者:您对这堂课的点评,有句话让我眼前一亮的,你说到“每一个词义的引申,都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过程,是我们人类对世界新的认识。词义的引申,有比喻有转喻,是跟我们的生活相观照的。”“词义的引申,就像《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兔子洞,引申到一个地方,就会打开那个地方的洞口,让我们进去领略一番。”从您的表述中,我感受到了做字课的可能性,是什么推动您一定要做字课呢?

吕利敏:推动我做字课的动因,因素很多,拣重点谈谈:首先在于国家的大力倡导,习总书记数次引用经典文献,提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作用,他本人也身体力行;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2016年起,传统文化素养成为中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之一,考试内容涉及古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等。作为教师培训者,捕捉前沿信息,跟老师们一起研发课程,完成教育部的工作要求,也是应有之义。

其次是字课本身对于孩子而言,非常“合体”。汉字是因形知义的文字,直观性、图画性极强,尤其是越古老的字,图画性越强,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人类童年的心理认知过程和个体童年的认知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汉字的直观性、图画性、故事性等等特点,都让汉字和孩子非常“合体”,孩子们还天天接触汉字,只要睁开眼睛,看到的就都是汉字了,因此,无论是汉字本身,还是学习者本身,抑或客观环境,都表明字课的开发很适宜。

第三,学校对这方面的探索刚刚起步。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学校,不陌生,似乎每所学校都在做,穿着古装演一演,到舞台上诵一诵,成为了一种演艺性质的课程。但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读物,包括汉字,是指向生活的日常的,不是指向舞台表演的。越是经典,越是指向生活的日常。因此,目前这个定位,把汉字,传统文化都高高地悬置起来,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传统距离我们很远,那是一种舞台艺术。所以,和学校一起探索开发和教材结合,和孩子的日常结合的字课,也是推动我们做字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您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委,在您看来,字课相比目前的教材和课堂,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在课改的十多年来,北师大版教材为教材的研究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以识字与拼音的编排为例,在十多年前,关于汉语拼音的先学后学,其实是个争论的焦点,北师大版教材敢为天下先,在所有教材都没有这样认识的情况下,坚持先识字后拼音,直到今年,部编教材才吸收借鉴了这种编排方式。

教材,作为全国通用的读本,其共性要大于个性。字课的开发,就是要解决个性问题。比如,蜀地盛产蜀绣,那么蜀地开发的字课,就可以“糸”部字为例,组织学生学习这个部首的字,与蜀绣进行勾连,这也是如刚才谈到的,经典其实就是日常,孩子们熟视无睹的,可能就在经典中有阐释。再比如,望江楼公园盛产竹子,那么,这个公园旁边的小学就可以学习“竹”部字,领略古人对于竹子认识的细致程度,让学生能够把字和物建立真实而有效的联系。雅思贝尔斯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事物的特性显露在表达这种事物的语言特性上,对事物的了解越深入,其语言表达的水准也越高。”这种学习,其实就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把“套装知识”和“经验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而这种建立,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的。

精印谷,现场字课开发

这是学校的个性化,还可以有班级的个性化,每个班的孩子情况不同,字课就可以根据不同班级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设计,解决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要说二者的区别,应该就是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其实,是一种补足。

记者:如今的拼音教学似乎过多,但对于汉字的教学,仅在于机械地教笔画。没有趣味性,并且充满训导意味。也有这样的说法,现在的语文教育是学语言的方法,不是学文的方法,更多考量的是工具性的一面。您怎么看待现在的语文教育?

吕俐敏:对于识字教学,在小学,一直以来,对形体和读音的重视,甚于对字义的重视。对于识字教学,高年级认为是低年级的事情,低年级认为,只要教给字形就好。感觉大家的态度并不是很稳定。其实,识字是终身的事情,识字是建立汉字音形义联系的过程,这个建立的过程,也是丰富和完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

比如,一,是个多么简单的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曾经以“一”为例,列举“一”除了作为数词,还有纯粹意,是纯一;有概括意思,是一概;有同样意,是同一;有统率意,是统一;有专精意,是专一;有初次意,是第一次;有或者意,是或者;有究竟意,是一竟。所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有十个义项,构成了310个词语,这些义项、词语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忽略,学生的识字,仅仅停留在字形和读音层面,因为没有意义的支撑,这种学习就没有味道,体会不到汉字因形知义的那种美;同时,汉字的读音和汉字的意义其实也是相联系的,比如,表达旷达的情感的时候,经常用开口呼,表达幽微细致的情感时,就会用齐齿呼,声音是一点点挤出来的感觉,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感觉就是语感,是需要一点点培养的。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是可以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感知到的内容。

所以,识字教学,是个持续的任务,是需要不断地建立汉字音形义的过程,而非简单地认识多少字,所谓认识就是能够读音,距离能够使用,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些,都应该是识字教学可为之处。

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这个说法,我向来不认为是一个值得争论的命题。因为这就是个伪命题。所以,这次课标修订,压根儿就不讨论这个问题。哪个工具没有人文观照?最工具的,比如木匠的斧子,那也是因为木匠干活太累,有人考虑到了这一点,才逐渐发明了这种利手的工具,那么,这个过程里,有没有人文性?仅仅是个斧子吗?语文学科也一样,它有很多上位学科,是多学科的基础,这也决定了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在使用中学习,才能学会,只有综合性学习中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要解决问题的,是有意义的,这种提升才是真实的提升。学习也才真正发生。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些家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成天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其看成一个雏形的成人,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缩短了其幼儿时期。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等,这些都给幼儿的心理带来过重的压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上个世纪的白话文运动对现今语文教育的影响?学汉语和学汉字,您认为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方法?为什么?

吕俐敏:至于白话文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也有些大,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郑国民先生的博士论文就是《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里面有非常好的阐释。

汉语和汉字,汉语是个开放的系统,包含方言,我们不能说粤语不是汉语,也不能说闽南话不是汉语,所以,汉语的范围很大。相对而言,汉字则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汉字记录汉语,无论是闽南人还是北方人,语言可以不同,但是只要写出来汉字就能够沟通。这是汉字的优势特征。它记录各种方言,保证了沟通。汉字是符号系统,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是要学生通过学习前人的,同时代人的优秀的书面语言,一方面能够习得书面语言,能够用这些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人家的优秀思想,实现自我的精神成长,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种学习,其实就是阅读。阅读和识字,是相互促进的,识字是为了阅读,阅读可以提供丰富的语境,帮助识字,在阅读中识字,通过识字促进阅读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集中识字,探讨了多年以后,最后要归到大量阅读,字理识字,研究多年以后,最后提出,字理为本,多元识字,促进阅读,还是落到了阅读上,否则,识字的成果得不到巩固。

记者:听您说,“立人字课”工作室才成立不久,我看到你们的微信号“大磨叽和磨叽的故事”,是从8月中旬开始推送一些字课故事的,这些字课案例是如何做出来的?您为了实现对字课的设想,邀请了哪些不同身份和学术背景的人参与其中?比如,非常精彩的《斤部字》《寒,让有画面的字立体可感起来》这两堂课里,在做课时,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思维和考虑在里面?在做字课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玩儿的事?

吕俐敏:我的公众号推出的汉字,有些是老师们提供的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孩子们的易错字,还有一些,是我们研究的部首字,以及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一些字。

工作室成员,主要由高校的研究人员、一线教研员以及一线老师构成。研究人员中,一部分是研究汉字学、词汇学、古文献的老师,一部分是研究语文教学的老师.

《斤部字》《寒,让有画面的字立体可感起来》这两节课,是我为老师们写的方案,目前还没有人认领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我每天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是为老师们提供授课的可能性,开发授课内容,有点开发教材的意味。但是跟教材比,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字课是个新生事物,很多老师初次接触,感觉好玩,但是没有抓手,我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给小学生上这个课,只能给材料,给规定。比如,课要跟孩子的经验进行对接,组织有过程的学习活动,让字入心,让课的设计放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学生终身学习的框架下观照,拿出来的课,一定是大气的,有大格局大视野有长远观照的,经得起考量的。是工作室对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共同追求。

对于老师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老师们就自己琢磨,尝试,不停地改改改,这次成都交流的这两节课,就是我们用了一周多点的时间试出来的。这个过程中,满是泪水也满是快乐,每次被批评了,噘着嘴走了,再回去试,试完了,又高兴了,整宿不睡觉,微信圈里兴奋。最好玩的是董虹和刘震两位老师,要给一年级孩子学习甲骨文,就从晚上买磁贴,制作甲骨文专用学具,两人比着做成什么样子的最好看,一晚上地在群里研讨。

几位老师分享孩子们的研究成果,有有故事的汉字(会意字),有图画的汉字(象形字),还有飞行棋(形声字、同源字),还分享家长的感受,在分享的时候,她们是自豪的,也是幸福的。

字课工作室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无论在哪个年级段,都找到了抓手,找到了切入点,这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识字
识字儿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