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成长”与“核心素养”

2017-05-17余凌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文 _ 余凌

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成长”与“核心素养”

文 _ 余凌

12月3日—4日,由《时代教育》杂志和“语文湿地互联网研学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四川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成长与核心素养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举行。本次研讨会专注初中语文学科研讨,邀请了王君、肖培东、程翔、夏昆等一众名师现场执教、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00余位学员参培,深受业内好评。

同课异构教学 思想的碰撞与整合

语文是一门立足言语的学科,是指向人内心深处的学科。12月3日的上午,同样一篇《窃读记》,三位教师将各自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思、人生感悟都融进了这篇课文,给每位上课的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心灵感触。

陈建红老师讲授的《窃读记》,将“窃”字进行了形态上的变化来串联整篇课文,从“窃”到“怯”再到“惬”,紧紧抓住了作者林海音女士心理递进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体现了陈老师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杨琳瑶老师所讲的《窃读记》,呈现了一种学生小组学习为主,老师引导穿插为辅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轻松愉悦,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上,杨老师让学生从课文的核心词汇“窃”字出发,去读文本,嚼文本,悟文本。并且杨老师赋予了这篇课文当下时代的意义,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窃读”的行为又具有了怎样的价值。

同样一篇《窃读记》,三位授课老师给听众三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王君老师的课堂犹如“安塞腰鼓”一样使人激情澎湃

王君老师带来的《窃读记》,从充满童趣的讲解,升华到一场心灵的盛宴,从文本的内容,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细节去深挖其背后的人文价值“爱”和“善良”,并在比读的教学模式,在王老师自己所写的小诗中,使上课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一场心灵的教育。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通过这堂课,都深刻认同:语文教育是育人教育,每一篇文本的核心价值一定是立足于对人的关注。

同样一篇《窃读记》,三位老师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价值以及不同的教学内核。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通过三堂课所带来的不同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同课异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异”是立足在“同”的基础之上,文本语境与内核的把握,精确的提问推动课堂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与情绪的参与度形成的良好氛围。

三堂课之后,王君老师做了《基于整合思想的“群文”教学》为主题的经验分享。王老师在设计《窃读记》的教学方案时,就是一篇微型的群文教学,找到所选文章与课文的共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组合。她表示群文教学除了普遍所认知将很多文章所组合在一起的群文型阅读教育,在一个文本当中去实现“群”的思想也尤为重要。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整合”,整合多文本、教材内外文本、社会生活文本等等,这样就能使得课堂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气氛,对听课的学生所带来的知识冲击力也会强烈很多。

基于单篇课文内部的同质信息的整合,可以在同一文本中整合人物的语言,也可以整合人物的动作,甚至整合文本中的“群点”(标点之“群”), “群词”(词语之“群”),“群句”(句子之“群”)来铺设出人物对话、心理、动作时所带来的情感变化。王老师通过《最后一课》《社戏》《变色龙》等课文的举例说明,阐释了最见教师功力的就是通过最有价值的语言点将学生带至课文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对于很多文本,王君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有“五看”: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提倡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视频等来烘托出整个教学环境,让学生去体悟课文当时的背景和文化。

记者小记:同课异构的兴起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但关于“异”之所在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三位老师的课堂角度、风格各异,但从根本上来讲依然是对学生一场人文的教育。王君老师在讲《窃读记》时,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还讲了《唯一的听众》一文,文中音乐学院的首席小提琴教授,除了给一个孩子最大的“善意”之外,还教会了这名孩子如何去拉好琴——“用心”,我们的教育也莫非如此,教会学生除了感悟教育的“善良”以外,还要教会他们用“心”去学习。

学生心灵探索 像滚雪球一样滚动语文课堂

12月3日的下午,《孤独之旅》和《心声》两篇课文可以归纳为人在成长过程会经历许多挫折与苦难,但走过去便是人生宝贵财富的故事。在这种探索心路历程的课文中,如何去把握其中的要点,让处在人生青春期的学生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三位老师的课堂又呈现不一样的风采。

张英老师的《孤独之旅》利用探究的手法,聚焦在“孤独”这个题眼上,带领学生去一步步寻找孤独之由,体悟孤独之境,找到孤独之桨,用坚强去面对人生的苦难,遇见全新的自己。

李晓娟老师的《心声》从梳理情节出发,把握住了心理描写,并且通过对不同的学生不停地提问探究主题,帮助学生梳理出京京的心声、程老师的心声、作者的心声以及自己的心声。

肖培东老师的《心声》则是一篇娓娓道来的心灵课,用四幅画面归纳出了整篇课文,把控心理描写的词句、寻找出明暗两条线索,点出小树林拓深了文章内涵。该课文是自读文章,肖老师将自读的权力、自读的时间、自读的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寻找答案。

李晓娟老师的课堂不仅仅讲了文本的内容,还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出自己的“心声之路”

肖培东老师上课时,用他独有的男中音娓娓道来,与学生之间就像在做平等的对话沟通一般

三堂课以后,肖培东老师以《滚雪球一样滚动你的语文课堂》为主题做了分享,从刚讲授完的《心声》有感而发,指出现在很多教学问题与社会问题依然是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公开课教学问题,公开课上很多学生、问题等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的,就仅仅是为了这堂课看起来很顺畅,很成功。但真正去看一堂教学课,看的是真实,看的是最后呈现的结果,看的是学生从疑惑不解走向豁然开朗。对于这种公开课作假、教育作假的情况值得深思,教育是需要培养出敢说真话的人,而不是“奥楚蔑洛夫”。学生的心灵问题,正如《心声》的结尾,京京最想的还是那一片小树林,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并不能一次偶尔的掌声与赞扬就可以将他们的内心给唤回到阳光下。对于自读课文的利用和把握,应该充分考虑给学生留下的自读空间,自我思考的空间有多少。

肖老师说,在教学的时候,老师所设置的主问题有没有将文章的精髓引出来,当学生从文章里走出来的时候,对整篇文章的语言、手法能不能感知到,能不能读懂作者为什么而写,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这样去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人物前后对比、色彩的运用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老师们紧盯了文本中有什么,但是往往忽略了作者是怎样写这些东西的。语文其实就是一场孤独之旅,需要老师静下心来慢慢琢磨才能深挖出文本中的心声。

肖培东老师分享到,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无论用了什么方式,但有几点需要考虑到:

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是不是向这个意义在靠近。

2.思考单元和编者的意图:在教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应该有宏观的思维,需要考虑为什么这一单元是这些课文的集合,共通之处是什么,但区别又在哪里,编者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是需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

3.学生的起点是怎样的:每个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有差异的,有些学生与老师配合度高,敢于表达,善于合作学习;有些学生则配合度低,遇到不合作的学生,老师又该怎么办。在教学时,老师往往会忽略那种不善于主动表达的学生,合作产生热闹,孤单才是产生奇迹。课堂一定是属于学生的,老师能上好一堂课,除了利用到了学生的聪明以外,学生的迟钝、困惑、疑问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样才能构建真实的课堂。

4.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推进课程设计以外要学会调整校订自己的课程设计: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只能赶着学生走,另一个则是顺着学生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学生永远不是被批评的对象,既然是教学生就不能怪学生,教学的问题必然在教师身上。老师在上课时还应该多思考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应该是先教学生走,然后再放学生自己走。

5.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能最好地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每一篇文章有很多有教学价值的点,但是怎样去实现最大的教学价值是需要每位老师思考的。

记者小记:12月3日下午的三堂课,让听众明白课堂中“空间”的重要性。老师上课的节奏有急有缓,有快有慢,但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一定不能少。张英老师带领学生从孤独之由起航,一步步寻找到度过孤独的船桨;李晓娟老师则是让学生去探究文本相关人物的心声,只是在关键拐弯处帮学生拉一下方向盘;肖培东老师更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三位老师的课堂都是学生才是主角。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去适应当今时代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学习。

教师专业成长 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12月4日的上午,上课的三位老师讲授了三篇不同的课文,三位老师上课的形式非常的多元化,给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完全不同的感受。

夏昆老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个课堂神采飞扬,一曲唱罢,教学效果行云流水般自然生成。弹着吉他的夏老师让那些第一次上他课的学生立刻喜欢上了他,也激发了学生无限的潜力,从苏东坡到李白,再到屈原的《天问》……学生们的自由发挥不时赢得现场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周桂芳老师《植树的牧羊人》采用温故而知新的形式,让上课的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课堂的节奏。整堂课张弛有度,不急不缓,每一个学生很自然地跟着周老师完了整堂课。

程翔老师的《窗》则是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解读,他不认为这是一堂道德说教课,而是一篇揭示人性的小说,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引领到思考关于人性中善与恶的关系。

程翔老师在授课完成后做了《谈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程老师说,对于小说这种文体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有些老师总是将小说体的课文讲授得太过于表面,没有去抓住作者想要表达揭示藏在人们内心深处人性的东西。程老师认为,带领学生认识小说本身及其文体特点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是带有道德是非的评判,则不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语文课成为一堂道德说教课,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就会有厌烦情绪。语文教授的核心是语言与文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考虑自身专业发展时,一定要思索怎样去锁定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对于非本质的东西,如何进行适当的屏蔽不影响主要教学目标。

程翔老师提出,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课堂作品即是代表一个教师最高教学水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教案、论文等。一名语文教师在其专业发展漫长的岁月里,就是一个不断去丰富积累自己课堂作品的一个过程。一篇课文,很多语文老师只是做到浅尝辄止,没有去沉心研究,教的遍数多,不代表自己一定是该篇课文的专家,业精于专,匠心于细。一名语文教师的课堂作品随着长年累月的沉淀,当有10篇精良的教学作品时,就可从中领悟到语文教学的规律、真谛,逐步成长为语文教学的专家。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语文老师没有积累自己课堂作品的习惯,这反映了老师们对自己职业缺乏一种觉醒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一个作家的价值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上,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上,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上的价值就体现在其课堂作品上。

在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堂课时,夏昆老师吉他独唱了天后王菲这首歌曲,引得全场学生和听众的欢呼

紧接着,程翔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课堂作品的标准是什么?程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标准:

1.课堂作品表现了语文老师对于所教文本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任何一部作品都分为作者意和读者意,作者意就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在讲授该文章需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是课文的本;但学生在文本面前是鲜活的,不是被动的,学生和老师对文本的想法和感受就是读者意,它可能与作者意相符但也可能不符,所以在教学生做试卷的阅读题时,要教会他们分析哪些题目问的是作者意,哪些题目问的是读者意。

2.课堂作品必须是精心设计的。这个作品体现了该老师教学的智慧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时需要设计的,不经过认真设计是不能去上课的,要有准备去上好每一节课,医生的资格是把病人的病治好,教师的资格是把学生教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接收,自然有其的特殊的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师不能站在成人的角色上去教孩子,课堂教学要追求的是自然生成的效果而不是老师强硬灌输的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必然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提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来提这个问题,从哪个角度提这个问题,提了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这都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预设,当出现学生不回答问题的情况,有时需要老师反躬自省,这个问题这样设置合适吗?

3.课堂作品必然是包含了师生双方的情感参与,特别是老师的情感投入。课堂的作品必然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付出了老师的情感在里面。语文老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又包括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所教内容本身具有的情感因素;二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期待等教育的因素。第一种情感因素是语文课所突出的特点,数理化则不具备这种特点;第二种情感因素则是无论哪门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具有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当老师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至忘我时,正如程老师自己的“打油诗”所写:一课上到得意处,类似酒鬼醉成泥。周身万物俱忘却,只有两片薄嘴皮。程翔老师总结道,一个优秀的老师之所以优秀,那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他都在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一个糟糕的老师之所以糟糕,那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他都在不断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工作是离不开教育的因素,而教育的因素是离不开情感的投入的。

期间还需要老师不断地去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1.不断咀嚼课文本身,这是基础中的基础;2.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成果;3.中学语文界关于该文本的解读文章。

当一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研究了各种文献,又包含了课堂作品的三个方面,就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在课堂实践自己作品时,通过邀请专家、老师去听自己的课,根据他们的意见,修订教案与课堂设计,之后再邀请专家点评,不断地去丰富、完善、打磨这个作品,程翔老师认为这才是一名青年教师真正应该成长的方向。

程翔老师的讲话使人深思,尤其给年轻的语文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

记者小记:近几年,从官媒到民间总是在提一个词:“匠人精神”。 如今社会,大多数人精神浮躁,在生活和工作上急功近利,专注于一项工作,反而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表现。踏踏实实工作的人,专注于一项工作的人,被人鄙夷地称为“呆子”,大多数人眼中的“聪明人”是以少付出、多得到为前提的,但理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不禁要思考,语文老师的“匠人精神”又是什么,又怎么去体现自己的“匠人精神”,程翔老师的讲座使在座的人深思。每一位老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同一篇课文总会翻来覆去讲上好几遍,甚至好几十遍,但是又有几位能说自己对该课文堪称“专家”呢?语文,不是道德说教,不是课文诵讲,而是一种对教育的坚持和守望,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每一本教案……都是需要精心雕琢的作品。下面这段话是李宗盛先生在某广告中写下的: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

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

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

心里的想法

眼中看世界的样子

所在意的 所珍惜的

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

最珍贵 不能代替的 就只有一个字“人”

人有情怀 有信念 有态度

所以没有理所当然

就是要在各种变数可能之中

仍然做到最好

记者手记

成都的冬天,是比较湿冷的,清晨打开窗户,天空灰蒙蒙的。要在周末起个大早出门参加培训,老师们很辛苦。但现场的专家名师、参培听众,每个人的热情让人感动。连续两天,400多人如约而至,不少老师更是从黑龙江、内蒙、陕西、澳门等地千里迢迢奔波而至。

培训课程结束后,一位参培学员给夏昆老师发了一段微信长文,留言者是一位即将入职的师范生,大意是说这次的现场听课,可能会改变他未来的职业想法,他从未想过老师可以这样上课。这是本刊创办以来主办的第一次语文学科培训,本刊同仁因此深受触动:通过一堂课,可能改变一位年轻教师的想法,或可能多了一位有梦想的教师,有可能未来的“程翔"“ 王君"“ 夏昆"就会因一场好的培训而诞生。这也鼓舞着我们,未来将坚持以用心、专注为价值理念服务行业,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真正专业、务实的内容。

主办单位简介:

成都人文培训学校

成都人文培训学校成立于2006年,被成都市教育局授予“成都市教师和校(园)长培训服务定点单位"(2016—2018年)。成立之初就专业从事中小学、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主(承)办过第四届中国农村教育高端论坛暨第二届现代田园教育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品格教育研讨暨品格教育成果交流会、“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海峡两岸研讨会等活动,已形成独特的校(园)长、教师专业培养模式。

人文培训学校熟悉行业、了解行业、深入行业,坚持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扩大培训区域、提高培训影响力,把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带进四川,把川内优秀教育成果推向全国,让更多的教育领域专家和老师了解四川教育发展状况。学校与四川省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系统长期合作,推出不同教学领域、不同培训形式的教学活动。学校与众多优质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达成实训合作,为学员提供跟岗研修或教学观摩机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高度好评。

语文湿地互联网研学中心(筹)

语文湿地互联网研学中心(筹),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是语文人陶冶性情、拓展思维、内外兼修的天然氧吧。它肩负着“增强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提升语文老师的幸福指数"的使命。在这里,“生长"是核心动力,自生长和共生长是主旋律,“青春语文"和“生活+语文+互联网"是基本特色,“语文与生活互为信仰"是终极价值观。

性 质: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

特 色:青春语文,生活+语文+互联网

模 式:自生长,共生长

使 命:

提高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 提升语文教师的幸福指数

价值观:语文与生活互为信仰

核心精神:创造

发展方向:打造双线模式的名师工作室(坊)

开发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课程

开发基于生活的语文学习网络课程

组建草根语文教师全国巡讲团

开展面向普通语文教师的公益讲座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