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附小:志道乐学,游于经典
2017-05-17谭信娟
本刊记者_谭信娟
玉林附小:志道乐学,游于经典
本刊记者_谭信娟
一年级的孩子能熟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二年级的孩子能信口拈来《声律启蒙》《孝经》中的句子,随口吟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近200首古诗。当同龄孩子还在读浅易的白话儿歌时,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玉林附小)的孩子已经跟随语文教师设置的阅读脉络走了两年。
两年前,在校长危晓玲的支持下,玉林附小的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师组成“经典海读”课程团队,将陈琴“经典素读”和韩兴娥“海量阅读”整合成“古、今”两条阅读脉络。学校聘请书法、国画名家,提供笔墨纸砚与学习场地,每周定期组织教师习国画、练书法,使老师们少了些忙于琐碎的抱怨,多了些为师者的气定神闲。
打破教材的定式
“经典海读”团队的创建,始于个别教师的零星尝试。起初,老师们并不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便想在课上加入经典,也只是正式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渗透。
接触到陈琴的《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一个转折性的开始。团队成员任红英回顾,“不仅从中引入了吟诵,丰富了经典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胆量与勇气,看到了改革方向。”
任红英教学二十余年,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再熟悉不过,“传统教学模式中,内容仅是一套教材,不过十二本语文教科书,形式以讲解为主,有时甚至让学生去迎合和揣摩成人的意思。很多孩子学完以后,除了教材,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
玉林附小位于肖家河街道,学生多是进城务工子女,教师之间少有攀比,更多的是教学上的切磋合作。校长危晓玲谈到:作为高新区首批直属学校之一,玉林附小创校时就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当时成都市尚未开展国学研究,老师们由于兴趣使然将国学引入课堂。这些年来,不断钻研,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校领导意识到:无论教学育人,还是课程研发,只有教师主动参与,研究才会落地生根,课堂才有生命。因此,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主张,允许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遵循课标的原则下进行大胆尝试,自主构建教材知识体系。同时,我们为教师专业成长保驾护航。学校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邀请专家定期指导,任红英、肖俊等老师在参加了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的经典素读培训后,向学校提出成立“经典海读”课题组。学校很快批准了她们的申请。学校还成立了“玉林附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教师国学、艺术课程”(国画、葫芦丝、古筝、书法、经典吟诵……)用国学经典、艺术审美浸润,不断提升教师国学艺术修养。
而今,“经典海读”课程组的步子变大了,团队成员达成了共识,只要高效处理了语文教材,达到国家标准,余下的时间即可自由安排。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后,教学内容扩展至古今中外经典,既有对于教材与中华经典的诵读,也有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还有基于生活的观察与解读。
在具体的操作中,全校大部分班级都是每天一节语文课,一节经典海读课。语文课跟着原有的小学教材走,经典海读课则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用中华传统经典和外国诗歌,特别注重读原文,读整本的书,少节选,避免断章取义。
校长危晓玲谈到:无论是教学育人,还是课程研发,只有老师真正感兴趣,课堂才有生命力。
钟玉梅老师为学生开雅趣课程之《茶》
但由于班级孩子情况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个人认知与风格也有差异,故而每个班级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本教材。
差异最大的是低段与高段之间,低段教学以打基础为主,重视字词保底量,基本上是一篇课文、一篇经典交替进行。而高段教学通常会打通课内与课外,进行单元统筹,资源整合。
任红英老师谈到自己给小学高段孩子上的一堂课:有个单元是讲美与丑的,她打破常规的教法,进行单元整合。以课文《丑石》为例,既带领学生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又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而后孩子们则运用所学方法诵读《东施效颦》《道德经》中美与丑的辩证段落。接着是阅读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并留有写作练习:根据阅读体验分析小说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美与丑。最后则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找寻日常所见人物身上的美与丑,课上共同分享。
纵使是同一个年级,亦会有所不同,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进度。钟玉梅与任红英都是二年级语文老师,这学期钟玉梅所在的二年级(1)班经典海读课上读的是《声律启蒙》,而任红英任教的二年级(4)班学习的是《幼学琼林》。教学所用课件则会在教研群中共享,两年来,课件的分享为教师省去了不少时间,每一位教师所经之处,都是对前一个课件的完善和补充。
由此,玉林附小的语文课设置一变为三,一部分是以原有的小学教材为主的国家课程,一部分是以经典海读为主的校本课程,还有一部分则是具有年级或者班级特色的班本课程。
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种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不忽视传统教材与中华经典的诵读,亦重视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年级不同,阅读的着眼点也不一样:高年级看中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低年级则主要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而班级不同,阅读的书目与运用方式也不相同。同是二年级,同样重视孩子的识字阅读与口头表达,同样重视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训练,但钟玉梅与任红英却采用了不同方式。
钟玉梅重视绘本阅读。课堂上,她带着孩子一起读;回家后,孩子就读给爸爸妈妈听。上学期她还在班级微信群上组织了一场亲子共读的比赛。赛前,孩子与爸爸妈妈分组报名。比赛时,分为两条线,孩子一条,爸爸妈妈一条,就如接力赛一般,两条线比试谁读得又快又好。赛后,则是一场网络讲座,一位广东省特级教师讲绘本阅读。“读的时候,好多爸爸妈妈都直言好紧张。娃娃们表现得很淡定,平时经常读吧。”说到这儿,我们都笑了。原来爸爸妈妈也有“认怂”的时候啊。
“我们不仅读绘本,还自创绘本。”钟玉梅起身去拿孩子们的作品。一年级时,孩子们自创了《我的成长足迹》,作为小学期间第一个儿童节礼物送给自己。今年,则是自创绘本《妈妈出门以后》。拿起钟老师取来的孩子们的作品,首页上写着妈妈出门以后、[中]某某某、奇思妙想出版社……这些绘本的创意出乎钟玉梅的意料,“孩子们的观察力还挺强的,封面真像那么回事儿。”
翻开奇思妙想出版社这一本:妈妈出门以后,会穿着防晒衣,去太阳烤鸡翅;妈妈出门以后,会去月亮,和嫦娥一起做月饼,砍桂花树;妈妈出门以后,会去金星,挖金子,为了做金手链;妈妈出门以后,会去木星,为了给外星人建房子;妈妈出门以后,会去水星,是一名游泳教练,教外星人游泳;妈妈出门以后,会去火星,是一名消防员,可惜火星没有水,就去水星借水灭火;妈妈出门以后,会去土星,帮外星人种菜……钟玉梅和我们一起再欣赏了一遍这些自创绘本,她感叹:“真的不能小看了这些小朋友,他们的想象力有时成人都赶不上。”
说到教育、说到课堂、说到孩子就停不下来的钟玉梅,被朋友们送了一个外号“教学狂人”,对此,钟老师倒觉得:“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有干劲儿。因为喜欢,有成就感,所以想分享。”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任红英,在她看来,读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书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而在阅读教学中,她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诵读儿歌,强化识字,打好基础;梯度训练,从短篇到整本的书,从师生共读到自由阅读,做好方法训练;从童话剧表演到故事大王评选、好书推荐、积分评比,用丰富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办公室里,她有两个书架,上面摆满了适合低段孩子阅读的书籍。孩子课下爱在她那儿借书,阅读完毕,还书之时,她会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若答上来,则计入阅读书目,若答不上,则要返工,重新阅读,直至答上了,才算数。
学期结束前,班上会举行讲故事大赛。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推选代表,角逐班级故事大赛。每个代表讲2至3分钟,师生打分,最后评选出得胜者三组共十二人。“第一次大赛时,孩子们都很紧张,声音小,动作拘谨。”任红英开始回忆孩子们的表现,“现在完全变了个样,声音也大了,说话也不断断续续了,还配合动作,做得有声有色的。我觉得我们二年级孩子还是很能干的。”她语气兴奋,眼神中透露着对孩子的欣赏。
言及经典海读,任红英认为现在所做的并不是将经典生吞活剥,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与生活结合。“我们希望孩子对经典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更期待经典经过咀嚼消化后所生成的东西。”
节气:打通经典与生活
吴涛华桌上的摆件多有古韵,一个瓷质弥勒佛,是钟玉梅老师所送。两人常聚在一起习水墨画、练古筝,好不自在。
吴涛华现在带五年级二班的语文。作为教师,最得意的便是自己学生的成长。她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班上的那些孩子:这学期学了《道德经》后,好几个孩子都能全文背诵了;有个孩子课余时间自创了一本小说《昆虫历险记》,同桌为小说配了插图。生日那天,他把这本小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十岁的自己。
吴涛华班上的孩子,表达能力已经很强,她拿来一个孩子随手写的日记:白露是青年,寒露是中年,而霜降也就意味着老年。屈原喝的露水变成冰了,他一定很伤心吧!谁叫都已经霜降了呢?可是霜降你为什么不叫霜至呢?降的意思不就是到了,那到不就是至吗?那霜降也可以叫霜至呀?
《跟着节气去旅行》之霜降,与学生分享柿子。2016年,玉林附小校本课程《中华节气课》被成都市委宣传部列为成都市重点课题
这些日记写于霜降那天。每次节气时分,吴涛华总会为孩子们带来一节特别的课:《跟着节气去旅行》。这是一套与时令结合的课程,从立春直至大寒,囊括二十四节气,节气当日,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字源、了解物候现象、诵读相关谚语与诗文、体验传统民俗……
如若碰巧赶上放假,系列课程依然持续进行,不过学习场地从课堂转到了家里。像今年暑假,孩子们就有两项与之相关的作业:小暑时节,前往天台山露营一晚扑流萤;大暑时分,去往三圣乡荷塘月色赏荷花。
不久之前的立冬时节,习俗体验活动的选做作业中,有孩子选择与家人一道包饺子、品尝亲自动手的美味,有孩子用彩色绘笔描画冬神玄冥的模样,也有孩子为所读的立冬诗文配上图画……吴涛华将照片存在手机里,部分照片还会出现在她的朋友圈,引来同行和家长的点赞和围观。
自从学了小古文,回家后孩子们对她的称呼就由吴老师变成了吴夫子,家长也随孩子一起。一次,她转发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信息,有家长还评论了一句:吴夫子带领我们领略二十四节气的魅力。
在“吴夫子”看来,语文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的生活发生联系。故而她的课程设计总是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并且随着事实变化推陈出新。比如前段时间,成都新出了共享单车,基于此孩子们也有了新的调查作业:亲自体验一番,看看MoBike与一步的特点,想想为何一些单车乱停放会被城管没收?有哪些推广的好策略?借此她想让孩子们知道要感受身边的事情,时刻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充满热情。
吴涛华认为: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不可能回到古代,经典更多地是用来指导人们现世的生活。了解传统以后,如若在日常中用到或是传承古人的东西,那么生活或许会更美好。在她看来,中西方文化也好,古代与现代的也罢,最重要的是能够共存,但无论我们做出何种选择,都应有自己的评价。
跟着节气去旅行之立冬,学生画冬神玄冥
雅趣探究器物文化
经典海读团队的教师风格各异,钟玉梅老师性格谦逊,课堂上仅是主持者的角色,诵读方式花样繁多,就像一场游戏,男生读罢女生读的场景,使得课堂活跃如鱼塘,孩子们读得酣畅。
任红英老师有掌控力,课堂上像是个音乐指挥手,表情和动作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活力十足,让人对诵读课堂另眼相看。
吴涛华浑身透着文艺范儿,不管是她的办公桌,还是她所开发的中华节气课程。
肖俊,被誉为学校的国学奶奶,国学底蕴深厚,课堂之上边弹琵琶边带孩子吟诵,节假日带孩子游学,开展了许多国学活动。
杨爱蓉,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但酷爱国学,毅然转行教语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经典。
记者有幸听了一堂雅趣课程——《扇》。课堂从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拜师礼开始,一生口中念叨着“起、礼、仪、成”,其他同学则随着此生的口号举起双手,弓起腰身,低下头,向讲坛之上的老师吴乐问好。
一把道具扇引出了与扇有关的人物与故事,有着四大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在扇上画竹的郑板桥、三借芭蕉扇的孙悟空……师生丰富的联想,带孩子领略了扇子这个小小的生活物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孩子们走进了扇文化的历史当中。PPT上出现了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吴乐引导孩子们观察图中的翣,品出此时的翣带着天家威严。
后来人们也用箑来代表扇子。从字形上看,可知这是由竹子制作的。这时的扇子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音乐适时响起,投影仪上开始播放短篇动画,任课老师吴乐为之配词,并导入了流传于四川地区的童谣,且启发学生一边手做摇扇状一边用四川话自由诵读。
其实蒲扇也叫芭蕉扇,大家伙想起了孙悟空。吴乐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西游记》原著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她启发孩子们观察文中语言的奥妙,借此得出明清白话小说行文用语的特点,还和孩子们一起朗读感受猴哥跟师傅邀功时的心理状态。
随后,五年级二班的孩子认识了羽扇,学习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白羽扇》,熟悉了手摇羽扇的诸葛亮。之后,又学习西汉才女班婕妤的《团扇诗》,领悟团扇寓意团圆。吴乐老师向学生讲述西施与范蠡之间的爱情故事,学生隐约间知道了团扇还代表着爱情。
课上,孩子们或拍击桌子诵读相关古诗文,或配合班上美人的动作齐读唐朝诗人王建《调笑令》中的语句“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在孩子们边拍击桌子边背诵李白的《蜀道难》声中,课堂结束。
吴涛华提到了现在这样打开教材的缘由:“传统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离孩子生活太遥远,有些甚至是虚假的,我们教孩子,但连给我们的一些东西都要打个问号,那该怎么办?所以我们对教材会有适当的处理,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在里面。”
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中华经典素读本》诵读课程,《跟着节气去旅行》中华节气课程,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扇”相关的《雅趣》课程,新意繁出。老师如何能腾出时间备课呢?
面对我们的疑问,任红英坦言:“做这个,老师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储备要求很高,备课量也很大。拿《声律启蒙》来说,分为30个韵,每个韵分为三段,仅PPT就要做90个。虽然很辛苦,我们却很开心,乐此不疲。因为教经典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与累积的过程。很多东西,我们之前也没有接触过,带着学生一起学,有时甚至觉得是学生的需求推动我们去学习。”
她顿了顿继续道,“低段呢,主要是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学,到了高段以后,更多的则是与学生分享学习所得。有些孩子毕业以后,我们还保持联系,交流读书情况。像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就是之前一个学生推荐给我的。”
在玉林附小,学习不仅仅是老师个人的行动,而且形成一种集体氛围。“学校领导对我们所做的探索也很支持,还成立了相关项目组。”钟玉梅提及学校宽松的教学环境,“目前,学校一至三年级取消了考试,给予我们更大的空间。校长认为我们这群人是比较踏实的,在干实事,她也很放心。”基本上,像陈琴的书籍、韩兴娥的书籍、我爱吟诵的音频内容,都由学校统一采购,为教师提供了成套的学习资源。
目前,校内爱好经典海读的老师自发成立了与学习相关的社团,取名“雅趣人生”。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志趣相同,资源共享。团队还在不断扩大,除了校内的老师,全国各地不少老师也因兴趣加入。
学生用捡来的银杏叶创作
经典海读出现在玉林附小,离不开校长的远见,取消一至三年级的期末考试需要魄力,寻找相适应的评价机制需要智慧。低段以过程性评价代替常规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平时进行的识字、写字、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等教学项目均有对应的记录,由此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趋势走向。这是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评价方式所难达到的。
期末则采用乐考的方式,孩子们在游园中,前往不同楼层,参与不同项目(比如看图说话项目、日常购物项目),类似于通关游戏,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评价。
到了中高段以后,孩子们则会参与区上组织的调研考试,每学期期末都有一次。从上次期末考试结果来看,孩子们的成绩并没有因此大受影响,全区前100名的孩子,年级上都有好几个。
开始《经典海读》课程以后,学校成立教师读书会,分享阅读书籍,从老庄到尼采,从屈原到纪伯伦,古今中外文史哲,均有人涉猎;实践课程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前往当地的名胜古迹,在游玩中感受本地文化的韵味(今年一年级的孩子们就去了绵竹年画村);老师们的课余时间也被习画、演乐等替代。玉林附小的这群玉先生们相信自己的生活态度对孩子也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