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老师与“红月亮 ”
2017-05-17丁茜茜
本刊记者_丁茜茜
特约撰稿_杨方超(山东德州新湖南路小学)
花儿老师与“红月亮 ”
本刊记者_丁茜茜
图片_网络
如果“红月亮"班要拆分,姜蕾准备向徐洁校长申请重新带一年级。她想系统而完整地做一遍晨诵实践,带着孩子从儿童绘本读到中外诗歌。
姜蕾就职的学校坐落在山东诸城,因与市政府一街之隔称作府前街小学。约一千年前,苏轼因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此地,欢饮达旦之中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节前十五天,记者从一千多公里外的苏轼老家——四川,前往学校参加“期末庆典"。在青岛到诸城的路上,学校司机李师傅在更换几个电台后,开始播放自己收藏的音乐,无一例外,都是邓丽君的歌,这是他青春期最喜欢的声音。在路上,我们也听到了邓丽君唱的《但愿人长久》。
此前一天,姜蕾把邀请函发给红月亮班的小月亮们,小月亮回家后郑重其事地拿给爸爸妈妈这些大月亮们。很快,班级群有一两个家长表示“有事,来不了"。她边做PPT边回复:如果三年级分班,这将是我们班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不能来的爸爸妈妈,不用给我请假,但要做通孩子的工作。
公元1075年,苏轼任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见西北墙上有“废台”,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番修理,弟弟苏辙从《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中取“超然”二字为其名,次年中秋节苏轼在超然台望月思弟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
供图_姜蕾
教室和语言:诵读的开始是命名
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的实验开始很早,对姜蕾来说,《晨诵》读本的推出更像是把之前所有零零碎碎的实验结合到一起,赋予灵魂。
这个灵魂是教室和语言。
和其它很多实验学校一样,在府前街小学,每间教室也有不同的名字,如红月亮、小笋芽、小青虫、小水滴等。每个名字也随着年级增长而变化,例如小水滴会汇聚为小溪流、江河,最终流向大海;小青虫会破茧成蝶;小笋芽会长成参天竹。在姜蕾看来,一间朝向完美的教室,一定有它独特的语言。班名是这种语言的开始,每个班名就像一首诗歌,晨诵是它的展开,同时也是孩子的成长。
她所带这间教室叫“红月亮”,月亮的故事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2013年,姜蕾所带的小学毕业班取得了全市语文第一的成绩,诸城作为新教育实验区,可以选派老师到北京新教育学校作访问教师,她积极报名并获得了这唯一的名额。
在遇到红月亮教室之前,姜蕾被同事称为“考试大王”,更准确说是考试驱动型教师。填空题,她带学生一字不错地背诵每篇课文;拼音写词,反复听写课本上每个生字;阅读题,带孩子读大量课外书;写作题,大量写观察日记和体验习作。
那段时间,她时刻处在焦虑中,不甘如此,但也不想半分退步。每天放学后,她会继续给学生补课和批改作业。天色将晚,她独自走向学校门口药店,打消炎针。随之而来,焦虑、紧张、挫败感外化为喉咙肿痛,生气上火引起乳腺增生等疾病。
到北京后,她被学校安排教一年级。她跟随蓝玫、飓风两位老师学习新教育儿童课程理论与实践。开学前,她给自己想了新名字,“蕾”是花骨朵的意思,她决定叫“花儿老师”。一个新的开始,但原来预想中一年级的混乱并没在现实中上演。
开学第一天,她跟随蓝玫提前到教室进行布置,先是将桌子围成了一个圆圈,随后又把书柜里的绘本拿出来摆放在每一张小课桌上,最后伫立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到来,和他们握手、打招呼。这样做是希望能带给刚刚进入新环境的孩子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
孩子在教室坐下后,蓝老师讲《小魔怪要上学》:善良的小魔怪来到学校,读了好多书,认识很多好朋友,小魔怪很开心……讲着讲着,孩子的名字一一被嵌在故事中:“亲爱的小魔怪远远,上学好玩吗?”“亲爱的小魔怪婷婷,你认识几位好朋友了?”……新教育讲故事,注意将孩子的名字嵌入故事,让孩子在叙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与生活发生关联。
放学时,蓝老师读着儿歌“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孩子们一边跟着诵读,一边就把队站好了。
姜蕾渐渐发现: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应有属于该年龄阶段独特的规则、语言和活动,如果没有诗歌和故事的代入,只是简单去要求孩子坐直身子、双手背后、不准说话,那是违背天性的。她记得有个叫梦梦的孩子,每次上课十多分钟便往教室外面跑,使出浑身力气,不顾老师劝说,有时甚至用力抓伤自己的脸和胳膊。后来和梦梦妈妈几次交谈,才知幼儿园时老师曾将梦梦锁在黑暗的柜子里,从那以后,梦梦只要有机会就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待着。对他来说,封闭的空间意味黑暗、危险与惩罚。
在教室和家中给孩子营造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成为花儿老师和家长的共识。她送给梦梦《鳄鱼哇尼》的故事,希望他像小鳄鱼哇尼一样,尽管参加朋友聚会时遇到各种情况,但还是克服了困难。
班上还有一个轻度自闭的孩子,入学三个月后,仍不能与老师、同学正常交流。每天早上晨诵时,他用双手捂住耳朵,眼睛四处张望,嘴里说着一些外人听不懂的词语。每次上课提问,他也不做任何应答。冬天来临时,班上开始《冬天的童话》这一单元的晨诵,花儿老师选了美国著名儿歌《雪绒花》作配乐,当音乐响起“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接我开放,小而白,洁而亮……”,他第一次没有捂耳朵,还轻轻地摇动身子跟着唱起来。
之后整个冬天,每天晨诵前姜蕾都要播放《雪绒花》,他也每天跟着轻轻唱、身子轻轻摇,慢慢读,然后就笑了起来。花儿老师认为这首歌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心门。
每天晚上,她给班上孩子的父母写信,记录每天晨诵的内容、孩子的变化和班上的小故事,有时也会给父母推荐相关文章,告诉父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他们每天临睡前和孩子背上几句,上学前和孩子诵上一段,对上几首,慢慢就会看到变化。
两年学习期结束后,府前街小学校长问她回来有何打算,她说:“我的愿望只有一个:给我一间教室,它的名字叫红月亮。”
姜蕾和女儿在北京住了两年,三年级的女儿璇子曾写了一首思乡小诗:吾身远在京,吾心还在乡,春天已来到,思念家乡柳。京柳冒绿芽,乡柳必全翠,可惜未见到,今年必牵挂。诸城柳树多,回来时正是柳絮纷飞的季节。
生日诗:日常生活的每个故事
供图_姜蕾
到达学校后,记者跟随花儿老师进入“班级期末庆典”小礼堂,她将椅子分为四组,每组三个,中间坐孩子,两边坐父母。下午两点,所有孩子和家长准时到达。
和过往的清晨一样,花儿老师和孩子们在一首诗歌中开始:
早安,亲爱的孩子们!
早安,亲爱的花儿老师!
轻轻地,走进新的一天,
擦亮每个日子,
点亮心里的灯,
渐渐地,让我们照亮世界吧!
这一天是欣欣的生日,班上小朋友都送上了祝福语,有希望她快乐的,也有希望她每天早点起床的。花儿老师送了生日诗。欣欣的生日诗是《我是草莓》,欣欣一边读:我喜欢生长,生长真叫人喜欢,叶子软软的,太阳暖暖的。花儿老师不时追问一下:亲爱的欣欣,你喜欢生长吗?当欣欣读到“草莓不是总那么好玩/今天早晨他们/把我放进冰激凌/我冷得直打战”时,她又接着问:亲爱的欣欣,你遇到了什么呢?
生日诗是新教育晨诵将诵读融入孩子日常生活过程的细化之一。姜蕾说,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一些挫折,每次读这首诗,她们感受会不一样。
在红月亮教室,每个孩子都期待着过生日,期待花儿老师的生日诗和故事。宇宇是一名留级生,因在教室随意大小便,无法继续跟班学习,转到红月亮教室。在别人眼中的问题孩子,在花儿老师眼中却是“我们还不够懂他”。
她开始观察宇宇的行为,发现他上课时会爬到桌子上躺着;下课去新建教学楼工地上抓泥巴,扔在学校墙壁悬挂的作品上;用木棍去捅校园动物角的小鸽子;和小伙伴一言不合,就用小拳头对付……
根据儿童心理理论和多年教学经验,她猜想:宇宇会有这样的表现,可能是缺乏规则意识和与他人正确交往的常识。她建议宇宇妈妈每天给孩子读一个《贝贝熊》系列故事,在故事中教宇宇“如何与他人相处、遇到问题如何解决”。
在宇宇生日那天,花儿老师送给他的故事是《鼠小弟的小背心》:妈妈给鼠小弟送了一件红艳艳的背心,鼠小弟双手叉着腰,神气地说:“怎么样,我的小背心漂亮吧!”这时候,小伙伴小鸭子、猩猩、大象伯伯看到后都想试一试鼠小弟的小背心。面对一个比一个大的小伙伴提出要求时,花儿老师追问宇宇:“你愿意把自己的小背心分享给他吗?”宇宇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期末庆典,姜蕾老师送给过生日的欣欣一个故事 摄影_丁茜茜
TIPS:
新教育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日常诵诗和情境诵诗。
日常诵诗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通常选择在早晨,诵读一首诗歌。虽名为“晨诵",并非一定局限于“清晨",其他时间也完全可以。这些诗歌经过精心挑选,不仅奋发向上,积极纯真,意蕴悠远,同时还能被儿童当下大致领略到意义,从而在诵读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和感悟,提炼出新的思考。一组日常诵诗,并不是经典的简单堆积所形成的好诗大杂烩,而是经过反复挑选、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主题精心编排的诗歌课程。
情境诵诗则是在特别的日子,或是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来诵读。比如教师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诵读一些写给教师、母亲、祖国的诗歌……在雨天读关于下雨的诗歌、在自然中读关于自然的诗歌,总能得到更大的共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日诵诗。这是在学生过生日时,全班师生为“寿星"送上一首度身定制的诗,由大家一起为他诵读。这种生日诗能够让孩子的生命直接与诗歌相连。这首诗可以直接根据一首诗改编,比如在诗中嵌入当事人名字;也可是老师或学生专门为当事人创作的诗歌。如何创作生日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生日诗一定要吻合当事人生命特质,并暗含着当事人的将来,富有激励性。第二,生日赠诗具有“唯一性",切忌将一首诗反复送给多个孩子。
渐渐地,宇宇将自己融入了贝贝熊和鼠小弟的角色,学着与小伙伴主动分享,有时候还悄悄给其他同学的小种子浇水。在得到花儿老师的表扬和小伙伴们的感谢后,宇宇变得更加积极,帮小伙伴发作业本和学习用品、早早到校打扫卫生,把自己培育的火龙果小树苗分发给同学和老师。花儿老师认为:宇宇是在诗歌和故事中学到了规则,在行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在期末叙事中,花儿老师还颁给他们每人一份奖状,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获奖词和称号,获奖词是选自《新教育晨诵》读本的一首诗。在花儿老师这套书中,用不同颜色的笔记着不同孩子的名字,她联系不同孩子的特点和一学期发生的变化,送给他们相应的诗。
三个月前,转学来的轩轩被评为“讨人喜欢的小月亮”,颁奖诗是:我喜欢你,不管用什么语言都不能表达,我对你的喜欢。花儿老师想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是无条件地、完全地接纳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刚到教室门口时,轩轩有点害怕,他紧紧抓住教室门口的墙不往前挪动,听到旁边妈妈的催促开始哭个不停。妈妈对花儿老师说“我的孩子有点问题”,她回复说先别急着下定论。
她在班级群中告诉孩子和父母们,我们的红月亮家族又壮大了,欢迎轩轩的加入。不一会儿,有家长打电话来,先说了一些套话,如“希望花儿老师不要多想,我也没有别的意思,没什么大问题”,最后提出的要求是希望不要让自己家孩子和轩轩一块玩耍。
花儿老师认为家长存在疑虑但没有明说,是和自己还没有建立起信任,耐心询问这位家长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同时也为了了解轩轩问题出在了哪里。原来这位家长的孩子幼儿园时和轩轩一个班,知道这孩子比较调皮。花儿老师希望家长可以相信老师的判断,老师会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去重新理解这个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去认同外界对孩子轻易下的定义。
在此之前,轩轩拒绝考试,一考试就哭,每次看到写作,不停地问妈妈写什么。妈妈回复他:“让你写,又不是让我写。”花儿老师意识到,孩子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来自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这次,轩轩在考试前有点畏惧地说:“妈妈,我考不到一百分。”妈妈说:“考多少都行。”考试结束后,妈妈担心轩轩会哭着走出考场,事实是轩轩心情还挺好。
小月亮和大月亮的“颠倒歌”
两个小时,小月亮和大月亮们,跟着花儿老师回顾了过去一年,有“我给大地添绿色”“忙趁东风放纸鸢”“一起排演童话剧”等活动,也有中秋诗会、国庆诗会、元旦诗会、新年诗会等“每月一事”。每个活动缺少父母参与都难以进行,正如红月亮班徽所要表达的:孩子是中间漂亮的红月亮,爸爸妈妈和老师们是小月亮们身后那片无垠的星空。
去年秋季学期,在接到花儿老师“中秋诗会”的邀请函后,一位爸爸心想:一年级的小破孩能整出什么诗来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场中秋诗会先是朗读了《月亮谜语歌》和《秋分》;紧接着是《月亮绕着地球跑》,这时爸爸当太阳,妈妈做地球,孩子们当月亮,孩子一边读,一边围着爸爸妈妈转圈圈;最后在讲解诗歌《梦中的老鼠》和《中秋月》时,花儿老师悄悄问:“梦中的老鼠做梦都想尝尝月亮的味道,还有谁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呢?”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期待绘本故事《月亮的味道》的讲述。
亲身参与后,这位爸爸给出了新看法:自己经历过小学,却并不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为人父母之后发现原来作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其实不能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替代孩子的成长过程,而是要用行动参与孩子成长的道路。
每学期的家长见面会,花儿老师都会告诉爸爸妈妈们,做父母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肯为孩子花钱,第二层次肯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次肯为孩子学习,第四层次肯为孩子改变。她希望红月亮班的父母们可以做到第四层次的新父母。
除了一些亲子主题活动外,每日的亲子共读日记也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开始父母很少写,看着孩子每天写的一些感受和诗歌,自己也开始动笔。
文文爸爸听孩子说,今天日记要写颠倒歌。一开始他没明白什么意思,就去网上搜了一下。文文借鉴着网上的颠倒歌写了一首:我起来早上了,吃牛奶,喝面包;背着汽车上书包,学校来到了;黄昏后,做早操,看到老鼠在抓猫,吓得旗杆满地跑,文文今天表现好。第二天去学校路上,父子俩依然讨论着有哪些事物可以颠倒,随后又重新写了一首:早上床起来,衣服把我穿;餐桌摆在早餐上,喝牛奶,吃面包;关上门,去学校,背起汽车上书包;马路在汽车上奔跑,肩膀在书包上舞蹈。
睿睿妈妈和花儿老师曾是同事,花儿老师回家乡后,她们在公园小聚。花儿老师的女儿即兴做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三年级孩子脱口而出的诗句让她很吃惊,花儿老师告诉她:把事情的过程和感受说出来,就可以成为一首很不错的儿童诗。就像“过年了,放爆竹,点一下,嘭……啪……”,这就是一首儿童诗,但输出的前提是要进行内容输入。此后睿睿妈妈订阅了孩子喜欢的绘本、画报和故事书。
花儿老师记得七年前徐校长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事实上,对老师来说,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学生的严厉是置换的,对孩子的期待和对学生的热情也常会转移。
曾是老师的睿睿妈妈尝试着引导儿子。有一次,她和睿睿坐公交回家,在车上孩子发现座上有安全带,就自觉系上了。她鼓励睿睿:“试着用公交车作首诗吧。”睿睿想了想说:
“公交车,跑得快,坐着椅子真舒服,系上安全带最安全,准备好了吗,出发!”当“出发”一词掷地有声地发出时,母子俩都大笑起来。
寒假时,睿睿写下了再不玩电脑的保证书,不一会儿又想玩电脑,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不批准。做午饭时,睿睿从门缝中向妈妈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ni gun(你滚)出去,妈妈。”睿睿妈妈刚看到时很生气,想着把他吼出来教训一顿,让他知道什么叫“礼貌”。但想要做新父母,那何不借纸条将心里话再传过去呢?于是她在纸条上回信:“我很shang(伤)心,我zui(最)爱的孩子说出这种zang(脏)话。”在门缝处接到纸条的睿睿“咯咯”地笑了,又传来一张纸条,还提醒着:“您有一封信。”妈妈捡起地上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妈妈wo ai ni(我爱你)”,立马回复儿子“我也ai ni”。睿睿收到信后,打开门抱住她。妈妈问:“以后咱们能不说脏话吗?”睿睿痛快地回应:“我答应您。”
睿睿妈妈理解到儿子这样的行为不是真的没礼貌,而是想和她玩一下。出门时,睿睿听到鸟儿在叫,便又问她鸟儿在哪里叽叽喳喳地叫,她说:“你抬头看看。”随后,睿睿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很有把握地说:“妈妈,我给你做首诗。”
对着花儿即兴作诗一首(供图:姜蕾)
今早出门,听见有鸟叫的声音。
问妈妈:“小鸟在哪里叽叽喳喳地叫?”
妈妈说你抬头看看,
我抬头一看,
噢,知道了:
小鸟在鸟巢里叽叽喳喳地叫;
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
小鸟在天空上叽叽喳喳地叫;
小鸟在屋檐上叽叽喳喳地叫;
小鸟在我头顶上叽叽喳喳地叫。
2017年春季学期,潍坊市为破解大班额试验区,要求全市小学实施小班教学,将班级名额控制在44人以内,现在红月亮班有56个孩子,这意味着上三年级可能要重新排班。
在家长和老师的周旋下,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不重新排班,而是随机抽取12个孩子组成新的班级,红月亮班则在花儿老师带领下继续完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整的晨诵教育。
兴:读出“生长”的感觉
特约撰稿_杨方超(山东德州新湖南路小学)
期末庆典晨诵音乐开启时,孩子们跟着音乐开始诵读 供图_杨方超
2015年初,自己加入了“新教育种子计划”正式成为一名新教育种子教师,同年9月,因为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和新教育儿童课程的召唤,自己向学校申请改教语文任一年级语文老师,从此开始了晨诵课程的尝试和探索。
因为没有晨诵教材,我们新教育种子计划一年级研讨组一起讨论晨诵主题、搜罗诗歌、分工制作课件最后调整为统一资源包全组共享。
第一节晨诵课是教师节专题——老师的眼睛。早上跟孩子们美妙的互致问好,开始了我们的晨诵,领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拍手读、加动作读……各种方式用上,孩子们很喜欢,两只小眼睛放光。虽然有个别孩子在做小动作,但是并没有喧闹出声的孩子,我轻轻地走到走神孩子的身旁,摸摸他的小脑瓜,孩子自动收回走远的心融入课堂,感觉好美!
9月28日是蔡茗琪小同学的生日,那天我们正好晨诵《在一起》这首小诗,晨诵后期,我改编了此诗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小茗琪、小宝铮,欢欢喜喜在一起。跑跑步、踢踢球,青草地上做游戏。”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神,我的内心也说不出的喜悦。
晨诵课程开展半年后,效果开始显现,几个有心的家长惊喜地发现,自己孩子在无意中开始吟诗,细问才知道是孩子自己的随意创作,赶紧拿笔记了下来。在最近我们的日记中,我也看到了几个孩子在日记本上做的小诗。虽然有晨诵过的诗歌的影子,但是这已经是很大的惊喜了,晨诵过的诗歌开始在孩子们头脑中生根发芽了,怎能不叫人感到惊喜?
捉迷藏
夏雨菲
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停,我也停;
好像跟我捉迷藏。
操场
张庆领
操场大,操场圆。
一二三,跑一圈。
高高兴兴坐地上。
我们班孩子从小发音有点问题,有一天家长特别兴奋地给我发来信息:“今晚我有重大发现,宇从小发音的时候卷舌音就不好,经过这段时间读诗,突然全部改过来了,我以为这辈子都好不了了,太棒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所说:“你不需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教一粒橡子成长为橡树,但是只要给橡子一个机会,其内在的潜能就会得到发展。”
9月19日,我们晨诵的诗歌是《月亮》,这首诗韵律感很强,我和孩子们沉醉其中,很久没有读这么有韵律感的诗歌了。拍手读、加动作读、改编、叩问,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孩子走神,真的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晨诵结束,我心血来潮,对孩子们说:“这首诗杨老师已经背过了!”他们有点不相信,刘亚轩带着要看热闹的眼神说:“老师,你背背看!”我心想:小样,这不是明显要想看老师出丑吗?不能让你们嘚瑟!而且,自己话已出口收回也来不及了,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致,一个个兴味浓厚的看热闹表情,我不表现也不行了。
“好,那我背给你们听,听着啊……”
一首诗歌背完,掌声响起,我笑着说:“有想挑战老师的吗?咱们看看谁能比老师还厉害!”一句话说完,孩子们立刻来了兴致,顿时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比得上我,但是勇气可嘉不是吗?同时,孩子们也获得了挑战权威的乐趣,之后开始频频瞪着眼睛找我的错误,我偶尔也会故意犯几个错误挑战一下他们的敏感度,真是好玩又刺激!
期中考试过后晨诵的诗歌是《我是草莓》,当美妙的《花仙子之歌》流动而出时孩子们不自觉地放下课本盯着屏幕不自主地哼唱。开启音乐结束,我们用改编的《早安,小松鼠》做开启诗互致问好开启了新的一天,这个时候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刻,“整个早晨我都在看着你们”我用眼睛柔和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也报我以温柔:“整个早晨您一直看着我们!”沉浸其中,身心都要美酥了!
出示新诗,我用自己饱含情感的声音为孩子们范读一遍,引领孩子们进入理解诗歌的阶段:
“我喜欢生长,
生长真叫人喜欢。
叶子软软的,
太阳暖暖的。”
“你喜欢生长吗?你此时是什么样的感觉?”“老师没有听到你对生长的喜欢,再读。”一遍遍的朗读,孩子们果然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他们最后真的读出了生长的喜欢。
“我熟了红了圆了,
就有人
把我扔到篓子里边。”
“此时,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不太开心。”
“读出这种感觉!”
“做草莓不是总那么好玩。
今天早晨他们
把我放进冰激凌,
我冷得直打战战。”
“此时的你是什么感觉?”
“冷!”
“读出这种感觉!”
我盯着孩子们的眼睛问,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读得越来越进步,直打战战的感觉最后确实有点味道了。
这种感觉真好,这是成长的感觉,自己的成长和孩子们的成长融合在一起,我们在共同进步着!叩问生命,让生命在场,喜欢这样的课堂,享受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