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 VIEW POINT

2017-05-17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巨婴民谣

视点 VIEW POINT

我们都是“巨婴国”的子民?

近日,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提出了“巨婴”的概念,即指“身体已经成人,但心理结构和反应模式仍旧停留在婴儿期 ”,包含三重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和偏执分离,病态共生的表现是没有界限、以己度人、统一思想等。同时称“中国90%的成年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用这一概念解释了“妈宝男”“婆媳不和”“人际边界模糊”等中国式问题。这一概念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和各类媒体对其评价不一。

@张畅:巨婴们很多行为本质上都是将除了自己和自己小圈子之外的人,视作他者、非人,或者干脆不存在,通常抱持着“我活得好最重要,别人活得怎么样我管不着"的巨婴心态。当巨婴心态遭遇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物质时代,就会集体失控、焦虑、盲目、不知所措。在传统社会中,对于个人的价值要求大多是内向型的,例如“修身齐家"之类的自我实现。而当下社会成功的标准不再维持在自我完成的精神层面,而是直接外化成金钱和地位,变成房子、车子和职位。个体的价值坐标看似明确了,其实真正让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核心自我却荡然无存,整个社会都充斥着铜臭味和戾气。

@Arthur Chen:不管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还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两种意见都标明“巨婴"的表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是早已被识别的心理问题之一。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回避型"“焦虑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与早年的养育环境有很大关系,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回到科学理论框架,帮助对方重新建立可靠的、可信的安全感。我看不出在既有心理知识体系的框架外,再给人贴上“巨婴"这样具有污名化的标签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也不太明白身为心理工作者在应当很明白当事人属于什么境况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自创说辞"到底意欲何为。

@刘擎:这一概念更像是“民科"或者“民哲"。巨婴实际上承担的是“中介性的"概念,也就是说,首先巨婴现象是需要被解释的,为什么会有巨婴的症状?同时,巨婴这个概念,又用来作为解释的概念,来解释其他概念。用社会科学的语言来说,巨婴在这里既不是自变量也不是因变量,而是同时作为自变量和应、因变量在使用。也就是说,先要解释什么导致部分中国人的巨婴状态,然后又用巨婴状态或者巨婴的特征去解释这些社会现象。

@沈彬:自从“巨婴"成为流行词,似乎可以对很多现象贴上这个标签。于是,很多身边不如意的吐槽,都可以扣上巨婴的帽子,比如:小夫妻不和睦,互相指责巨婴;新来的90后下属不服管,就是巨婴;反过来,也可以指责自己的领导、长辈是长不大的巨婴。其实,这个词之所以会那么热,我认为,是因为反对巨婴者,自己就是巨婴。这形成了“精神上的共生"。只有巨婴症患者,才觉得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巨婴症。因为巨婴吐槽的核心,并不是事情有多不公平、对方有多歹毒,而是“对方居然不让着我点儿"。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是我们反思诗词教学的契机

在央视播出的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创下高分纪录,夺得第二季总冠军。这个16岁的女孩可以背诵2000首古诗词,包括对高中生来说颇有些繁难的《诗经·豳风·七月》,在与人称“万词王”的大学老师王子龙以“酒”为关键词进行了七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水调歌头》《短歌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行路难三首(其一)》《苏幕遮·怀旧》《将进酒》《少年行四首(其一)》等多首带“酒”字的诗词,令现场评委赞不绝口。节目的大热也引起了大众对于传统诗词教学的反思。

@黄荣华: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如果失去了去追究为什么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面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史,我在他身上获得了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就是技术教育。所以,现实是我们缺诗了,这是我们生命深处的东西,其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没有珍视它,我们没有真正的因为理解、因为认识而发现它。

@申小龙:外语对现代汉语挤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古文不仅要学习,更应该从小就“背"。虽然几岁的孩子并不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通过背诵,他们可以感受到古汉语的音乐性,古人也是这样学习的。

@李定广: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文字符号而已,且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没意思"。

@新华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见字如面:旧书信中的千言万语

黑龙江卫视近期播出综艺节目《见字如面》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书信,前期由主持人和两位大学教授讲述写信人的故事和写作的具体情境,随后由张国立、归亚蕾、何冰、王耀庆等著名演员朗诵。书信选材上,有《阎姬与宇文护书》、陈京莹写给父亲的《素受爵禄,莫能退避》、黄永玉与曹禺这对诤友的往来书信、社会贤达为民国第一女刺客施剑翘的求情书、曹越华在缅甸战场写给王德懿的情书;也有不为人知的信件,如詹天佑写给美国诺索布夫人的信、作家张爱玲写给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信。旧书信中寥寥数笔却是千言万语,让观众重新感受在某一时刻某一事件前,作为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作为群体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体会了通讯不便年代,写信人的层层思绪和收信人的等待期盼。

@澎湃新闻:《见字如面》从选信阶段开始,广泛邀请了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书信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推荐节目所需的信件,最终通过反复比较、研判,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跨越古今的信件,进入节目的正式录制。半年的时间,从上万封信到五百封信,谈到选信的过程,他说“目标就是要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最终入选的信件主要看其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比如作为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历史价值毋庸置疑。更打动人心的是,它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亲情和现代社会中的亲情并无二致。

当我们在谈论民谣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技术贴渐渐成了流行,前有网友对摇滚歌手汪峰的歌词分析,得出“汪峰歌词词汇表”——“孤独”“生命”“爱”。后有网友对42万字民谣歌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民谣歌手偏爱春天,喜欢北京,最多出现的意象是:再见,姑娘,夜空,孤独,快乐。除此之外,还有网友通过日常经验来总结了民谣歌曲的特征,大致是:歌名多为人名、地名或两者的结合;歌词多写穷但不哭穷;情景多是被老师嫌弃,被女友抛弃等。相较于2016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民的各类娱乐化调侃,是对国内看似兴盛却实则凋敝的民谣表达隐忧。

@阿水:“民谣"二字本是发自肺腑,非唱不可,不拘一格之意,应该是音乐里最不羁,最没有规格限制,也是最本真的东西。到了如今的中国乐坛,民谣却悄悄成为由吉他口琴粗陋伴奏,唱着小情小爱小纠结,喟叹昨日不可追明日无可盼,所有的一切都黏糊在小小一个“自我"里的特殊类别。代表作里,总有不爱自己的姑娘和必须远行漂泊的冲动,也少不了特别的城市和街道,因此被歌迷引为知己,被特定地域的人群视为在地“扛把子"。

@韩依民:一个由唱片公司主导的音乐产业经过十年变成了当前模样,与音乐有关的元素全部被打乱然后再排列组合,大家都以自己为原点,做各类探索。身处其中的玩家们当然都知道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但当前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新的游戏规则还没定,改变已在发生但当下仍是混沌,内容、渠道及受众各方在不断角力,一同塑造了眼下音乐人生存的境况。

@盛威:现在民谣音乐更像是八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的延续,高晓松、老狼和朴树清澈忧伤的歌声给沉闷已久的中国人带来了释放压抑情感的新方式。那个时候大家也爱听《同桌的你》《青春无悔》《那些花儿》和《在别处》,但没有人觉得这是部分人独享的“小众音乐"。但随后到来的市场化流行音乐则显得过于直白露骨,这也是当时人们普遍内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结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难再找到像80年代的摇滚和校园民谣那样打动人内心的音乐了。

春节自救指南需要救的不止自己

每年春节前,网上会出现一批“自救指南”,用于指导返乡青年面对三姑六婆的询问,如“在哪工作、工资多少、有无对象、何时婚娶、早点生娃”等问题,给出机智又不失体面的回答。今年春节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在网络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歌词中主人公独白“我错在人生规划太简单,还没读研就上班,没听二叔的话去他的单位当个保安;我错在,花开了不敢去摘,大学都不懂恋爱,喜欢的人不是学历太低就是身高太矮;我应该毕业一个月内就任总裁,闪电相亲立马结婚生小孩,最好是龙凤胎。”这一独白是主人公面对父母亲友在春节期间各种急切关心所做的无奈应答。

@永和:有网友感觉“元旦越来越有年味儿,春节越来越没年味儿了"。正是这样,由消费主义和现代化一同打造的这一节日,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主流。而春节的底色是我们的宗族社会,团圆、孝敬、走亲访友是主题,这包含着父母对孩子早日成家立业的期望。长期生活在外的年轻人更加习惯现有的规则,在面对一年得见一面亲朋好友的追问,会感到措不及防。在基本的问题询问过后,双方也少有共同的话题可以再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巨婴民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十唱共产党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侠黑子沛创作最新音乐作品《四川人》
“巨婴”新义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巨婴是怎样养成的?
无处不在的“巨婴”
无处不在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