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新义
2018-11-15董文丽
董文丽
(铜仁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近来,“巨婴”一词悄然兴起,并逐渐活跃起来,成为网络热词。“巨婴”既可单用,也可与别的词组合起来使用,组成“‘巨婴式’游客”、“‘巨婴式’公民”、“巨婴男”、“‘巨婴’股民”等词组,作为更大的句子成分,构成语句。
一、“巨婴”的含义
(一)“巨婴”的基本义: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婴儿。
例1:澳大利亚:272公斤女子诞下18公斤巨婴(《人人健康》2015年13期)
在构词类型上,“巨婴”属于偏正型,指婴儿在刚出生时体重较重,如例1。此义项当为“巨婴”的基本义。
(二)“巨婴”的指称义: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
“那些不需要通过隐喻就可理解的叫作‘本义’。一旦脱离具体的身体经验而涉及抽象概念或情感的时候,隐喻性理解就成为必然。”[1]“巨婴”中的“巨”本指“体重较重”,转指“成年人”,其语义成分可分析为[+成年][+心理成熟]。“婴”本指“婴儿”,转指“心理像婴儿一般不成熟的人”,其语义成分可分析为[-成年][-心理成熟]。“成年”与“婴儿”在语义上产生矛盾,“巨”与“婴”在组合时,“巨”侧重年龄,“婴”侧重心理,这样,语义上各有侧重的“巨”与“婴”就能够组合在一起,喻指“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
例2:你是职场中的“巨婴”吗?(《职业教育》2017年19期)
例3:长不大的“巨婴”是如何形成的(《深圳特区报》2017年9月12日)
例4:长不大的“巨婴”很伤人(《解放日报》2017年2月13日)
例5:网友们看来,那些置使馆提醒于不顾、出了事又反赖国家救援不力的中国游客,就像是仍未长大的“巨婴”。(《国际先驱导报》2018年1月10日)
例2至例5中的“巨婴”,也就是所谓“成年婴儿”。这些人虽然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仍不成熟,认为自己还是个“宝宝”,成为“孩子气”十足的成年人,也就是俗称的“妈宝男”。
例6:招商银行番茄炒蛋广告引发争议——是赞颂亲情伟大还是点赞“巨婴”现象?(《中国工商报》2017年11月14日)
例7:是男神,也是“巨婴”(《小康》2016年13期)
例8:“巨婴”在成长中面临的阵痛(《中学生》2017年第16期)
例6讲的是海外留学生连番茄炒蛋也不会做的例子,说明部分留学生严重缺乏动手能力,留学“巨婴”现象引发了诸多争议。例7认为中国作家塑造了很多巨婴形象,这些俊男靓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谋生的能力,其中最有名的巨婴就是贾宝玉。例8“巨婴”则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随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一旦出错,就又把责任推给他人。
例9:“巨婴”股民要学会“买者自负”(《股市动态分析》2017年15期)
例10:“巨婴”父母的烦恼(《公民导刊》2016年6期)
例11:“巨婴男”是如何炼成的(《高中生之友》2017年18期)
例12:从高铁堵门到“任性旅游”,“巨婴式”游客咋这么多?(《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8年1月13日)
“巨婴”也可以作定语,构成诸多偏正短语。例9“巨婴”股民,是指有些中小投资者总是长不大,一旦在投资中出现大幅亏损,就寄望于“央妈”(央行)和“证父”来安抚他们脆弱的心灵,希望有人过来帮忙解套。“巨婴男”往往需要父母,或者是其他人来负责他的生活,出了错,也是别人的原因,与自己无关。而“‘巨婴式’游客”、“‘巨婴式’公民”则是只考虑自己,不管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公民,遇到问题则推卸自己的责任,要求国家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自己,属于典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巨婴”的比喻义:比喻像婴儿般不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企业。
例13:酒企要做“巨人”还是“巨婴”?(《现代企业文化》2017年12期)
例14:扔掉补贴奶水 “巨婴”将成巨鹰(《中国城市报》2017年2月20日)
例15:电商土豪式“巨婴”时代落幕(《医药经济报》2016年10月10日)
例16:货基收益下滑 互联网“巨婴”遭遇成长瓶颈(《中国证券报》2014年5月7日)
例13名酒企业在特殊因素刺激后,呈现井喷式发展,超级名酒企业的迅速壮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发育健全的巨人企业,看起来更像是“巨婴”。例14新能源汽车这个“巨婴”,依靠国家政策的奶水求得发展,只有将来谋求进一步发展,才会成为巨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隐喻能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正是由于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隐喻。”[2]借助于隐喻,人们在语言交流中就可以理解“巨婴”的比喻义。例15与例14将真正壮大的企业比作“巨人”、“巨鹰”,将刚起步发展的大型企业比作“巨婴”,在标题中作为反义词出现,以表明企业低层级的规模发展与高层级真正壮大的两个不同状态。
例17:有谁能想到,还没有开始盈利的企业,整日活在残酷的血拼中,又有谁能想到,营业额已经几百亿的企业,还没盈利过。这就是新的竞争方式——竞争发生在刚刚出生之时,还在婴儿期,就面临筛选,要么成为巨婴,并顺利成为巨人,日进斗金,令人称羡;要么夭折,被人忘记,悄悄死去。(《证券时报》2012年7月27日)
“巨婴”也可不借助反义词,单独出现,意义不变。例17中,企业在建立之初,还处在婴儿期时,就必须作出抉择,要么成为巨婴,打造成为巨人企业;要么夭折,企业倒闭,悄然死去。
二、“巨婴”得以流行的社会原因
(一)“巨婴”能够流行,是社会现象在语言上的体现。
“巨婴”能够流行,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巨婴”现象,也是当下教育过程中,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存在问题在语言中的直接反映。“巨婴”可以用来指人,部分公民缺乏独立性,不具备动手能力,总是依靠父母,或者他人、社会、国家来承担他们自己份内的事情。这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当下的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德的培养,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公民,就很自私,只顾自己,罔顾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巨婴”也可以用来指企业,很多企业还未能断奶,总是希望依靠国家政策和社会福利的优惠得以生存发展,这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并不利。媒体很形象地用“巨婴”来描述这种社会现象,对其加以讨论,反映在语言中,“巨婴”便成为网红词。
(二)用“巨婴”重新评价文学人物,赋予新鲜感十足的内涵。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金瓶梅》中的陈经济、《围城》中的方鸿渐,自身并无谋生本领,需要借助家族力量才可活下来,一旦脱离家族庇护,就只能作乞丐、道士等。用当下流行语“巨婴”评价这些人物,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便于当下读者迅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
“巨婴”能够流行,是社会现象在语言上的直接体现。与“巨婴”现象相对的,是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只有做到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人人都敢于担当,都能够担当,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建设得越来越好,“巨婴”也就不会再流行,而会成为历史词,那也正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