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乐教学中应加强科学发声法的训练
2017-05-17张磊
张磊
科学发声法有着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科学发声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有助于保护其稚嫩的嗓音;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然而,科学发声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普及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大力地推广与加强。
一、科学发声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普及情况
范晓峰先生认为“声乐此门艺术是最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而科学的发声法和声乐艺术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小学、初中的在校学生对科学发声法的接触很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很难区别。加强科学发声法的训练,提高他们全面欣赏歌唱艺术的能力,这也体现了声乐艺术的审美性和教育功能。
二、如何加强科学发声法的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把握住每一个学生嗓音情况,据这一原则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音乐教师要有良好的听力,仔细辨别学生的声音,傳授给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歌唱的换声点”。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在中声区的学习还算轻松,可是到了“换声点”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出现一个坎,有些学生“换声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换声点”音区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作为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换声点”的不同,让学生的声音转换去除明显的痕迹,在歌唱时达到完整的声区统一。
(一)歌唱中的呼吸
歌唱的呼吸基本分为三类: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去学习胸腹式呼吸,理解胸腹式呼吸,因为胸腹式呼吸的基本原理是运用胸腔两肋、横隔膜、腹部腰肌之间上下对抗的力量来唱歌,这种呼吸方法是在声乐教学中最普及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呼气和吸气的感觉,以“惊讶式”“闻花式”等呼吸方式来启发他们。训练学生的正确呼吸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呼吸基础。
(二)发声与共鸣的训练
人的共鸣可以分为: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在训练学生声音共鸣的时候,和发声是不能分开的,男声和女声都应当掌握头腔共鸣是以鼻腔、口腔为主,能发出极具有金属感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而口腔共鸣是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枢纽,也是两者的基础。胸腔共鸣是以胸腔为发声体发出低沉深厚的声音,在训练学生发声的时候要让他们懂得,低声区主要以胸腔共鸣为主,过渡到中声区时应用到口腔共鸣为主,到了高声区的时候,则是以头腔共鸣为主。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们掌握好,并不是完全的一种共鸣腔在做运动,而是三者之间要联系、协调起来,这样发声时所产生的共鸣就是混声共鸣。
(三)歌唱需具备良好的身心健康
人的嗓音器官和身体就是歌唱的本钱,也是歌唱者与生俱备的“乐器”,一件乐器的好坏程度会影响发出声音的质量,人的身体和嗓音器官作为一件乐器,要想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就必须要具备健康的声带和强健的体魄,而在校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应该加强他们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他们的歌唱。
“保持身心健康对于学习歌唱的人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脑力劳动占主导指挥的地位,因为大脑要对发声器官和全身肌体的运动起着协调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唱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结合起来的,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应该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因为学习声乐要消耗自身的精力和体力,身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是需要体力和精力去支持的,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自己的肺活量,在歌唱中有着良好的气息来支持自己的发声。因此,中小学生在学习歌唱的时候,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声乐,这也是歌唱者必备的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发声法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加强对学生们科学发声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演唱兴趣;有助于保护其稚嫩的嗓音;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科学发声法应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